“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7-19 05:14:31

“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探索“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即利用一个个有效的问题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通过合作探究主动建构知识体系,推动学生思维发展。通过多年的实验探索,形成了“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关键词:问题;探究;思维;教学法

一、“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核心理念。新课程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

问题是探究之本,思维之源。没有问题,也就没有思维和创新,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也为学生发现新知识创造一个最佳环境。

正是基于对教育理念的实事求是的理解,结合我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我们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实验,形成了高中数学“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

二、“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一般步骤

之所以称为“教学法”而不是“教学模式”,是因为我们从以往课改实验中体会到:一个本来很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一旦被模式化,就成了一种“样板”,如果被一些教师生搬硬套后,就失去了其自身的开放性和可发展性,从而走进“死胡同”,实验也就宣告终结了。“教无定法”才是唯一的真理。每种教学法都各有所长,只有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特别是学生学习状况及老师的教学水平,集众家之长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们根据我校学生的水平及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制定了一般步骤,仅供参考。

第一步:课程内容问题化

一般是在集体备课时,在认真研究教材、学生基础的前提下,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一个个问题,特别要商量好问题的设计。注意问题的提出方式、层次、学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等等。

第二步:在课堂教学中将问题展示给学生,用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第三步:课后反思,调整问题,形成学案,二次备课

用框图表示为上图所示。

因此,问题的设计是关键。一般来讲,应随课堂内容而定,可能是一个大问题下一串小问题,也可以是相关的几个问题。但一般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①设计的问题应立足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可跨度太大。

②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及探究。

③在问题情境中提供相关的基本概念。

三、“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实践案例

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指出:“好问题同某种蘑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后,你应该在四周找一找,很可能四周就有好几个。”这不仅形象地说明了数学问题体系的内在逻辑性,更启示数学教学应多从原问题中挖掘新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停留在把课本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在逻辑上互动,而是把课本题目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在问题变化中体验学习过程,领悟思想方法,发展数学能力。

四、“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反思

在“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学会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中,所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均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索能力是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应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主要提问题,提好问题。数学的教学是思维的教学,通过一个具体事例让我们也不得不去想我们究竟教了多少思维的方法给学生。人云亦云不会思考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当然我们倡导“问题引导,合作探究”教学法,并不是否定接受学习,接受学习仍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尽管新课改提倡探究式教学,但节节课都搞探究在现有教育阶段和条件下基本是不可能的,因为教学要有一个效率问题,一次真正有意义的探究教学要花很长时间。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探究课题,然后还要受教学时间、教学进度、教师精力、班内学生层次的制约,因此大的探究问题每学期能有那么三四次就不错了。自主探究应当是一种教学理念,更多的应当是学生对教学中一个个小的问题的探究和学习。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奠宇.数学教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第一中学)

上一篇: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感性的阳光 下一篇:做好新形势下企业基层思想改治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