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华人华侨兴学传统 大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时间:2022-07-19 02:53:48

传承华人华侨兴学传统 大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摘要]近代以来,华侨华人捐资助学、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在提供教育机会的同时,促进了中西文化与理念的交流。基于对华人华侨教育兴学的理论分析,以集美大学侨联积极支持参与海外华人教育为例,分析高校侨联在侨务工作中的独特优势与作用,并对新时期华人华侨教育兴学、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华人华侨;高校侨联;教育兴学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1-0134-05

一、近代华侨华人教育的兴起与成因

(一)华人华侨教育兴学源起与特点

1919年之前,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心办学的华侨华人只能借助外国传教士建立起来的教育平台,通过教会学校帮助家乡兴办教育。1919年以后,政府鼓励华侨回国捐资办学,侨办教育迅速得以发展,教会教育的成分大大减少,华侨华人独立兴办教育蔚然成风。广大华侨华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游子对故土的眷恋与挚爱,他们或修路造桥,或招商引资,或捐资兴学,其中被认为最造福桑梓的就是捐资兴学。

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灵活性、规模性、层次性表现在他们捐资兴学的范围不仅限于本村本土,而且拓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同时覆盖多个教育层面。最典型的事例就是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他不仅在自己的家乡厦门集美捐资办学,而且还资助泉州晋江地区的许多所侨校,办学形式包括普通教育(中、小学等)、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和师范教育等。早在1894年,陈嘉庚先生就在家乡集美创建了“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了集美小学,1919年之后又先后创办了师范、中学、农林、水产、航海、商校以及厦门大学。陈嘉庚先生不限于在自己的故乡厦门捐资兴学,而且还扩展到整个闽南侨乡。当时,集美学校设立推广部,将筹拨到的经费补助闽南较好的(含厦门以外)私立学校,当时的泉州的许多私立学校也得到陈嘉庚先生的资助。陈嘉庚先生成为极好的榜样,在他的影响下,不少闽南华侨华人回乡投身教育事业。提倡科学与民主精神,华侨的爱国之心进一步得到激发,他们更热心于闽南侨乡的教育事业,因此,这一时期闽南地区的侨办学校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二)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原因分析

1.民族责任感使然。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化已牢固扎根于炎黄子孙的思想意识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时常把个人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维系在一起。

2.传统的道德观念影响。“积善积德”是几千年儒家道德的精髓,很多华人华侨秉承这种传统道德准则,施德行善。

3.历史荣誉心的诱发。满足个人的荣誉心,获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评价。功成名就,衣锦还乡,回报桑梓是许多华侨华人潜藏的一种强烈愿望。

4.华侨华人身份的认同。长期以来,侨胞出外谋生,与家乡人疏离,为缩小这种距离,他们主动捐资地方的教育,这样既能使自己的身份得到认同,又能实现“光宗耀祖”的夙愿。

5.华侨华人自身对教育的理解和需求。早年华侨华人迫于生计,离乡背井到海外谋生,由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所受的教育很少,甚至相当一部分几乎没有受过任何教育,在外谋生极为艰难,饱尝了没受教育之苦,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著名华侨华人问题专家王庚武教授认为:“在1949年以前,华侨最为关心的事情是如何协助他的家族,如何设法满足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的需求,同时也有爱国积善心的表现。”…华侨在海外致富以后,把对家乡公益捐赠视作道义和责任,同时把其作为提高个人声望、光宗耀祖的一种途经。19世纪20年代以来,海外华人回家乡兴学、助学成为普遍现象,成为中国本土教育的重要补充,有力地促进中国本土教育现代化进程与国民教育的普及。

二、华人华侨教育兴学的作用与高校侨联新定位

(一)华侨华人教育兴学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在教育的普及方面。近代华侨华人捐资兴学,有利于促进教育的迅速发展。抗战胜利后,侨办学校得到较大发展,教师的待遇也比国立的优厚,以鼓励教师热情工作,且不时有精神、物质上的慰劳,感情上极融恰。华侨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都能团结一致,共同办好学校。侨办学校一般收费较少,有的甚至免费,所以平民子弟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不少活跃于各地的经济界、文教界以及社会活动人士,有许多是侨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其中不少是平民子弟。   2.在改变学生知识结构方面。传统私垫侧重四书五经和儒家学说,因受自身的局限,无法适应中国近代化发展的需要。侨校往往采用西式教育模式,开设数、理、化、英、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使学生由古板而单一向全面知识结构转变,学生的视野得到展拓。

3.在教育对外交流方面。华侨华人利用他们在外长期居住所形成的经济、语言和文化等优势,穿梭于中外教育机构间,穿针引线,建立起许多“友好学校”,增进海外华侨华人和外国人对华侨教育的理解,同时也促进中国学校对国外教育的了解,在中外教育领域里构建起一座桥梁。

4.在捐资助教方面。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就有不少学校的海外校友出资从国外购买图书、教学仪器捐赠给母校,后来又纷纷捐赠电视机、摄像机、复印机、铜管乐器、电脑、汽车等,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国外先进的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高校侨联优势与作用的客观定位

在第八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青岛大学校长夏临华说:“侨联是一座桥,以侨为桥,在加强海内外文化信息交流、互动合作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侨联与中央、地方的侨联虽然彼此的共同性是主要的,但任务的重点有所不同,人员的素质有所不同,特点也就有所不同,高校侨务工作显示其特殊性。高校侨联可以充当侨务机构、涉外涉侨部门和单位的“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可以及时提供海外各国的国情、民情、风俗习惯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背景材料,可以进行民间外交,以民促官,起着官方所不便起的作用,因为归侨知识分子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交往和接触,容易取得彼此的信任和好感。在开展中外的文化交往和科技交流中,高校侨联占着一席之地。因此,高校侨联应放宽视野,充分利用海外关系,取得海外华人的支持和协助。海外华侨华人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热心参与和积极办好教育事业;海外知名人士也一般都乐意和中国的教育和研究机构特别是高等学府联系与交往。因为热心教育、培养社会精英是他们最重要的公益事业,也是衡量他们身份、地位、修养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高校归侨知识分子、归侨学者在海外华人的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可以大有作为,有活动的宽阔空间。他们都有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为振兴中华的事业,十分珍惜和充分利用自己的海外关系,自觉地在侨务工作中作出自己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有关各国对华侨华人政策的论文和论著、华侨华人人物研究的论文和书籍以及汉语印尼语

大字典等等的工具书日渐丰富,这一系列重要成果大部分都是高校归侨学者呕尽心血的结晶,为中国的侨务工作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政策依据以及背景材料。

高校归侨知识分子积极地自觉地参与侨务工作,除参加本校的侨联外,也积极地参加致公党或其他派的活动。当地以校缘或地缘组成的校友会,也大都以高校归侨知识分子为负责人或领导骨干。高校归侨知识分子在侨务工作中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实例分析――集美大学侨联支持、参与海外华文教育情况

集美大学是由爱国侨领陈嘉庚先生在家乡兴办的多所学校合并而成,历经十数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拥有21个学院、近4万名学生的多科性省属重点大学,传承华人华侨兴学传统、大力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成为其办学的重要方面之一。

集美大学侨联自成立以来,主动顺应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积极支持参与学校的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侨务工作的“智囊团”、“信息库”和“人才库”作用,利用侨联的独特优势,通过归侨侨眷以及海外侨胞广泛与东南亚等许多国家联系、牵线搭桥,配合海外教育学院、国际合作交流处拓海内外交流工作,为该校海外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人才储备:对外汉语教学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初具规模

集美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作为沿海城市重要的华文教育基地,在开发研究华文教材,招收、培养海外华侨、华人子女,接待海外华裔青少年夏(冬)令营团队,培养海外华文学校教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弘扬海内外中华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机构。海外教育学院设有对外汉语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4名),兼职汉语师资依托文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均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资格和较高的教学能力,从事体育、艺术、文化科目教学的教师也都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专业知识素养。现有师资结构趋于合理。

师资队伍的不断建设,是集美大学未来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得以延续发展的基础性保障。学校重视对外汉语教学未来的师资储备。自2005年起,学校开始招收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或可外派从事华文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学校各项华文培训的志愿者工作,和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一起随堂听课,为学员们进行课外辅导。

(二)硬件提升:华文培训的硬件设施和配套服务逐步完善

学校配备了海外教育需要的语言教室、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建有近两千个床位的海外学生公寓楼,每个宿舍均配备了空调、热水器、网络端口等相关设施。2006年,由菲律宾航空公司董事长、集美大学校董会顾问陈永栽先生捐资500万元建成的集美大学海外华文短期培训楼(陈延奎楼)落成启用,该楼可容纳400人生活住宿,楼内同时设有多功能厅、音乐教室、健身房、乒乓球馆、会议室等配套设施,为海外生来华学习汉语提供了优良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市场基础:大力拓展语言培训市场

集美大学的海外教育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几年来,培训生源也从菲律宾华裔学生发展到东南亚及欧洲、澳洲的学生,学生数也从开始的100多人发展到2009年的近千人。学校通过与海外校友、校董的密切联系,参加香港和澳门地区以及泰国、新加坡等地的国际教育展,在东南亚地区逐步打开生源市场。自2002年起,已成功承办了9届菲律宾华裔学生学中文夏令营;泰国华裔学生华语进修团、新加坡武术培训团、马来西亚体育老师进修团、中国寻根之旅福建冬令营等也逐步成为学院短期培训的常规项目。据统计,短短几年中,已培训了4265名来自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汶莱、澳大利亚、法国等国的汉语进修生。在承办各种华文培训工作的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培训经验,为学校华文培训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走出去”――积极参与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近年来,学校主动融入到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并积极作为,认真做好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工作。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海外教育学院积极参加国家汉语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省教育厅举办的汉语推广工作。2006年9月,成功承办了“福建省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汉办文件精神,制定了《集美大学汉语国际推广项目书》,拟写了《集美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总结》和《集美大学2006--2010年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发展规划》。

自2007年起,学校开始参与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工作,至今已连续三年成功派出学生志愿者共计109人次。其中,2007年向菲律宾派出28名志愿者;2008年向菲律宾派出17名志愿者,向泰国派出16名志愿者;2009年向菲律宾派出21名志愿者,向泰国派出26名志愿者,向波兰弗洛茨瓦夫大学孔子学院派出1名志愿者。2007年,海外教育学院有4名汉语教研室老师走出国门,受邀前往菲律宾参与培训华文教育师资,并与菲律宾华校老师相互交流与学习。2010年,精心选拔了42名汉语教师志愿者候选学生,在参加厦门大学汉语国际推广南方基地的培训之后,已于5月前往菲律宾、泰国等国家的中小学校任教。

志愿者们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阔的知识视野、良好的教学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国家汉办交予的支教任务,受到当地华校领导和师生的好评。他们中的佼佼者受到了国家汉办的表彰。本着对汉语志愿者工作的热忱,申请重返当地任教的志愿者也在逐年增加。

(五)“引进来”――创造条件招收外国留学生,广纳港澳台、华侨优秀生源 随着“汉语热”的升温,来华求学的侨生也与日激增。截止目前,已培养了290名港澳台、华侨毕业生,现有在校学生247名。在努力拓展华文培训工作之余,学校自2003年起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接收的留学生共计43人,分别来自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尼、越南、外蒙古、瑞典、摩尔多瓦等多个国家,海外生办学渐成规模。近年来,学校一方面积极参加香港、澳门教育展,大力宣传集美大学,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联招考试,招收港澳台、华侨学生来校学习;另一方面抓住机遇,争取对台单招资格,大力开展对台单招工作,不仅为也吸引了不少台湾地区学生来校学习,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四、新时期华侨华人教育兴学的建议与对策

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风气盛行不衰,海外华侨对教育关心程度和热情不减。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华人在侨乡倾注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发展教育事业,但巨额资金多缺乏有效的管理,侨资无法合理地使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华侨华人在捐资办学中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到华侨华人的捐

资热情,甚至使华侨华人的权益受到侵害。这些问题应引起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反思,否则会影响到广大华侨华人办学的积极性。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有效的合理对策,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发挥侨捐的独特作用。

(一)加强对华侨捐资的立法保护

华侨捐赠立法是对华侨捐赠合法权益给予保护,对侵犯华侨捐赠合法权益进行必要的惩罚和追究,是确保华侨捐赠法规贯彻执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在立法中建议明确:对受赠人接受捐赠后没有按规定报备的,应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对侵占、损毁华侨捐赠的物资或者捐赠建筑物,违背捐赠人捐赠意愿,擅自改变捐赠公益事业工程项目用途的,或者假借华侨捐赠名义进行逃汇、套汇、走私活动,或者占用、挪用、贪污、倒卖华侨捐赠款物的,依法惩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受赠人、、拘私舞弊,致使华侨捐赠款物或建筑物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有关领导和经办者的责任,依法论处。

(二)保护华侨华人爱乡热忱

华侨华人在自己故土捐资兴学,是出于他们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他们在侨乡捐资助学的义举,恰恰是这种爱乡热忱的折射。侨捐项目凝聚了华侨华人恋祖爱乡、造福桑梓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侨情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把侨捐项目维护好、发展好,对弘扬民族精神、发展华侨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华侨华人的爱乡热忱应予肯定和保护,因为这股热情对于广大华侨华人能否一如既往地继续关心和支持侨乡教育事业是十分重要的。

华侨华人兴学捐赠时,要按协议使用,受赠人与捐赠人应当签定捐赠协议,应当按照协议约定的用途使用捐赠财产,不得擅自改变捐赠财产的用途,如确需改变用途的,应当听取捐赠人的意见。

(三l加强侨资管理,最有效地使用好侨资

应认真管理好侨资,使每一笔侨资都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在受赠财产的管理上,要明确两点:一是受赠人对捐赠财产的管理制度规范;二是政府和捐赠人的监督。

1.加强对捐赠项目的引导。把捐赠人的良好.意愿与侨乡实际建设需要相结合,是闽南侨乡在侨捐赠管理工作的特点之一。各级政府侨务部门应在广泛收集受助学校的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侨捐项目库,应派员实地考察受助学校的校舍、生源、资金配套等情况,按照捐赠人的要求,将符合条件的项目随时推荐给捐赠人,引导华侨捐赠项目落实到需要扶持的单位,增强捐赠的效果,使捐赠项目的社会效益更加凸现。

2.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管理。各级政府侨务部门逐步注重加强对华侨捐赠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华侨捐赠财产实行专户储存,造册登记,专款专用。通过加强对捐赠项目的监督管理,捐赠项目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带动捐赠人的积极性。

3.规范对华侨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规范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是鼓励和保护捐赠、保障公益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措施。在华侨捐赠财产的使用上,要明确按捐资宗旨使用。公益性社会团体应当将受赠财产用于资助符合其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不得挪作他用。

上一篇:浅谈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 下一篇:侨联委员在加快海西建设中的作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