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时间:2022-07-19 01:36:21

加强产学研合作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编者按

大学与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首先可以把大学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企业的现实生产力,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对新兴产业的建立和新技术的开发,对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等作用十分巨大。同时,对于高校来说,可获得较多的科研经费。这些研究经费不但可以用来改善实验室的装备,而且对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至关重要。此外,大学也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企业的先进养分,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与企业及研究机构构筑战略同盟,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共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大学正确引导社会前进的使命能否有效实现,与大学培养的人才、创造的科研成果能否有效推进社会进步密切相关。大学实现其使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围绕国家目标,为国育才、进行文化创新和科技攻关,而不是承担直接建设者的责任。就目前而言,大学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将是2l世纪大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科技发展的必由之路。

与时俱进,高校适应产学研合作新趋势

高等教育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教育功能,还具有不断创新知识、创新技术的科研功能,同时还具有为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技术支持的功能,但是其功能的发挥必须适应新时期发展与企业进行产学研一体化合作。

市场需求是产学研合作的动力

市场是科技成果转化为商品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市场也将其构成要素的价格、供需关系和竞争态势等市场信息提供给产学结合的实体,引导其科研方向和开发的目标,建立起从市场信息――科研――技术开发与产品开发――生产――市场良性循环的产学研运行机制。

科技发展是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由技术进步推动的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多,并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系统中技术进步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深入开展产学研,才能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所以技术进步是产学研联合的推动型动力机制。企业在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现代经济条件下,持续不断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果不持续地进行技术创新,则难以生存和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具有科学技术研究的能力,但它区别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其任务偏重于人才培养,而人才成长需要实践的锻炼和磨炼。大学所提供的氛围、环境和条件,不可能完全满足人才成长的需要。产学研合作弥补了这个缺陷,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以及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产学研合作新的内涵。

政策支持是产学研合作的保障

政府部门根据当地经济的特点,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宏观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及教育文化政策等,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机制,促进产学研合作,实现资源、人才、成果共享,引导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发展,这是政府本应肩负的神圣职责,也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开拓创新,天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服务地方的探索

天津大学从建校开始,就把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社会的进步作为自己的使命。作为具有雄厚工科背景的高校,天津大学根据自己实际,很早就提出了“办特色、出精品、上水平”的办学思路,突出工科特色,一直以促进天津市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服务本市经济建设为己任,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之路,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服务地方经济体系。

坚持市场为导向,为天津市经济建设服务

作为地处天津且以工科为主要特色的研究型大学,天津大学在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目标,将自身具备的知识、人才、信息和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的资源及产业优势有机结合,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加快学校向着国内外知名高水平大学前进。

在“十五”期间,天津大学与天津市各企业的合作项目共1453 项,为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持。学校与天津市企业合作的项目分布在700多家企业,涵盖了《天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所确定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能源、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资源环境、人口与健康、城市建设与交通等10个重点领域。

基地建设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高水平基础研究、重大应用研究、聚集和培养优秀科学家的重要基地。天津大学目前拥有9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以及天津大学的4个天津市技术中心,它们作为本地区的公共研究平台,围绕着天津市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性人才,开展学术交流。随着“天津市超微加工工程中心”、“天津市海水淡化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平台”等产业化基地的相继建成和使用,使天津大学能够为国家和天津市的经济建设发挥更大的贡献。

在人才培养方面,天津大学在环渤海地区先后举办了工程硕士班,MPA班和工商管理班,共计培养3643人,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建设。

瞄准市场需求,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效益明显

近年来,学校围绕市场的需求,选择好切入点,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给予倾斜,通过重大创新项目的实施,带动重大工程建设,推动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提高地方的科技创新能力,积累后劲。

天津大学开发的“复方丹参滴丸自动灌装线”项目,设备投产仅一年,新增产值达8420万元,新增利润3257万元。学校的发明专利“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在线实时准直测量装置及校准方法”、“大尺寸三维空间测量的现场标定装置及测温方法”等,成功应用于一汽大众、天津钢管有限公司、南京依维柯客车公司等单位的生产线均取得良好效果,该成果获200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我校“中间相炭微球制造技术”等两项专利技术以22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铁中煤化工公司天津铁中煤化工有限公司,截至2005年6月,产品销售累计3000余万元,创造利税1100多万元。

此外,学校的科研成果和新技术还广泛应用于天津港改造、渤海油田开发、大港油田开发等天津市支柱产业。

建立载体,架起科技服务桥梁

经济与科技的结合,是大学服务社会功能的体现,建立载体与搭建桥梁是大学走向社会中心的必然选择。天津大学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形成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地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有入园企业74家,在孵企业46家,成为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二是成立“校企发展与促进委员会”,目前已有80多家企业加入该组织,其中天津市企业25家,密切了学校与天津市企业之间的联系,标志着校企之间的合作与服务已进入组织化、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时期;三是通过行业技术中心为各行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目前依托学校成立了天津市PVC树脂行业技术中心、生物制药与中药现代化行业技术中心、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行业技术中心等行业技术中心;四是我校与北方技术市场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利用技术中介机构进行成果转化。

抓好源头,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基础科学的原创性研究是科学研究之源、科技发展之本,其成果水平直接决定着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与成效。我校拥有1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12个为工科)和30个天津市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研究推广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实验室,9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它们围绕天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和重大工程研究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

每年学校积极组织科研人员联合天津市企业联合申报天津市的各类项目。自2001年起,我校每年从天津市获得的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的项目经费均超过2000多万元,通过天津市政府支持的项目引导,使高校与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目标更明确,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仅2005年,我校与本市企业签订技术合作项目365项,合同总经费超过8000万元,通过政府对项目的引导,一批天津大学的高水平科技成果得以在天津市开花结果。以天津市市长基金的支持和天津大学研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柴油机共轨高压电控燃烧系统技术为基础,天津大学与天津市机电集团合资组建了天津北洋油泵油嘴有限公司,制造和销售内燃机供油系统总成及部件。该成果推广计划,被列为天津市重大产业化项目计划,获得了1000万元的资助。天津大学的城市电网规划的模型和方法及电网规划工具的成果,在保证城市电网结构合理、供电可靠、运行安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成功地应用于包括天津市在内的国内3个直辖市和18个省的62个市的170项规划和评估项目中,成为国内应用最广泛和最成功的城市电网规划系统。

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实力方面,高校应该主动面向社会、服务企业和地方。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具有行业齐全、门类众多和综合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技术设备落后,主要技术依靠进口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天津市工业的发展。天津大学通过建立高效、共赢的产学研结合机制,起到了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作用。

天津大学精馏技术“八五”“九五”“十五”均被列为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历年来企业资助项目数达642项,科研经费1.5亿元。近二十年来,天津大学为工业界改造和新建塔器近万座,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近百亿元,仅在天津市推广应用已达到80多家,每年创造经济效益5亿多元。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天津大学的科技成果为基础,由天津大学,天津信托投资公司和天津科技发展投资公司合资组建的“天津市三英焊业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生产药芯焊丝生产线和系列产品,年产各类药芯焊丝2万吨,环保型不镀铜实心焊丝10万吨。公司已经成为中国药芯焊丝生产厂中四强之一。

天津大学与天津城建集团联合组建的“大型建筑物顶升、平移研究所”项目是解决新城市规划与原有建筑物之间矛盾的一种有效方式。合作双方利用各自优势,分别投入技术和资金,对建筑物顶升、平移全套工程装备进行研发,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国内已成功实施了28项迁移工程,这些项目不仅节省了大量资金,而且社会效益显著。

确定发展定位,理清思路服务滨海新区

滨海新区已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光学电子通讯、石油开采与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机械制造、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正在形成电子通讯、生物制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型环保六个高新技术产业群。对照滨海产业结构和天津市“十一五”规划,天津大学正在梳理优势资源,整合强势学科,加快进入滨海新区的产业链,为滨海新区服务。

在服务滨海新区的过程中,天津大学将采用以高水平专业化公共研发平台为核心和科技型创新企业群体为依托,以大型综合性科技研发项目为载体,参与滨海新区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即“公共平台+创新企业群”的模式。以天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泰达园区为基地,组建一批国家级的高水平公共研发平台,如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微纳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型动力工程研究中心,结晶与精制工程研究中心,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天津IC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等和聚集一批科技创新型的企业群体,构建起一个从研发到产业化的服务滨海新区的科技创新体系。

上一篇:完善委托机制 构建高校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新体... 下一篇:加强省校合作 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