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做好服务“海西”大文章

时间:2022-07-28 04:20:11

发挥高校综合优势 做好服务“海西”大文章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在实现自身长足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人才、学科等优势,主动融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人才库、技术创新的“引擎”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智囊团”,把“服务”这篇文章扎实地写在海峡西岸、经济特区这片热土上。

发挥人才培养优势,为“海西”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大学在福建省就业的毕业生共5万多人,占毕业生总数50%以上。厦门大学培养的研究生占福建省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在厦门经济特区的各条战线上,每50人中就有1人毕业于厦门大学或曾在厦门大学接受继续教育。厦门大学作为福建唯一的国家重点大学,为福建实施科教兴省、教育强省战略,发挥着“龙头”的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学校主动适应福建省和厦门市改革开放的需要,与地方政府共建艺术教育学院、政法学院、海洋与环境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软件学院。积极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进行学科专业的调整和改造,在全国率先成立经济学院及建设了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会计等一批涉外型专业,兴办了化工、机电、信息、通信、飞机维修、环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等一批应用型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已经成为福建省经济建设主战场的骨干和中坚力量。

1993年厦门太古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急需维修人才。厦门大学急企业之所急,专门设立飞机维修工程专业,从1997年至今已为“太古”输送了300多名技术“蓝领”,大大加快了企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公司发展迅速,到2008年底将成为世界最大和维修能力最强的飞机维修中心。

发挥学科优势,带动“海西”科技和产业的发展

厦门大学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围绕建设福建、厦门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积极推动和促进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适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推进福建省由海洋资源大省向海洋经济强省转变”的发展战略,厦门大学发挥海洋学科和“985工程”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优势,着力打造“国家南方海洋研究中心”,使其不仅成为国家海洋知识创新的中坚力量,而且成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强劲支撑。

围绕农业和渔业等地方优势产业,厦门大学组织科研攻关,促进了海峡西岸经济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学校研发的优质稻品种“佳辐占”被福建省农业厅定为储备种子的品种之一,目前已由企业委托农户实行订单生产。据测算,全省年推广“佳辐占”种植面积200万亩,可生产8亿多公斤优质稻谷,共可使农民增收1.6亿~3.2亿元。在海洋经济动物增养殖及病害防治、海洋环境保护等应用研究方面,学校也取得丰硕成果。“福建典型海水养殖区富营养化的生物修复技术研究”、“南方养殖鲍的杂交和遗传选育及中试示范”、“性外激素诱导大弹涂鱼成熟产卵研究”、“养殖大黄鱼品质改良育种技术”项目完成后,直接应用于生产领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厦门市传统的三大支柱产业(机械、电子和化工),长期以来依靠厦门大学相关学科的技术支撑,柯达、厦华等知名企业的技术力量很大一部分来自厦门大学。而新兴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软件、生物制药和光电)也同样有厦门大学的科研力量做后盾。为了承接台湾高技术的产业转移,目前厦门市分别兴建起了翔安高新区、同集工业区、厦门软件园(二期),已引进了如台达光电、华映光电等大型的光电企业,有望新增工业产值上千亿,并开始瞄准引进台湾的集成电路(IC)企业,发展厦门IC产业。为此,厦门市政府非常重视IC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已一次性立项投资4000万元用于建设厦门IC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并指定由学校郭东辉教授负责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业务的开展。

为了推动厦门市软件、信息等高新产业的发展,学校成立了软件学院、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开放实验室、半导体光子学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与厦门市软件园、厦门市信息港等企业实现了对接。

近年来,厦门大学高度重视工科领域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在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学科领域投入了数千万元建立起厦门大学MEMS研究中心、半导体光子学研究中心、集成电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IC设计与测试分析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不仅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同时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相关领域国家产业化基地的支撑单位。

发挥科学研究优势,着力增强“海西”科技创新能力

厦门大学始终注重将发挥科研优势,围绕建设创新型省份,为地方搭建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厦门大学拥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近年来,厦门大学教师在化学、海洋和生物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前沿科研成果,数篇论文登上Science和Nature等世界顶级学术杂志。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近五年累计申请专利427项,获授权专利224项,其中发明专利83项。福建省共依托厦门大学建立了福建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研究中心、集成电路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纳米科技中心、厦门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等20多家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为了实现“厦门制造”向“厦门创造”的不断升级,推进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厦门市重点支持十大重大科技平台建设,其中“半导体照明产品检测与营销中心”、“厦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养生堂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产业基地的关键技术平台建设”等5个直接依托厦门大学或与厦大密切相关。

依托生命科学学院建设的福建省医学分子病毒学研究中心,承担了福建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福建省病毒性疾病新药研发平台”建设的任务,先后成功研制了人类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诊断试剂盒、艾滋病毒快速诊断试剂盒、戊型肝炎系列诊断试剂盒、禽流感病毒H5N1快速诊断试剂盒、世界首个戊型肝炎疫苗等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品种。中心成功研制出了国内唯一一个能完全满足艾滋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生产要求的艾滋病毒重组抗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该项目使生产企业在该领域国内市场占有率跃居第一,至2005年底累计创造产值约15亿元。中心先后主持了30余项部级、省部级重大重点科技项目,获得6项国家新药证书,3项成果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1项成果列入国家计委产业化示范工程计划。中心为促进福建省医疗卫生单位的科技研究水平,在病毒性疾病的预防以及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诊断试剂和疫苗研究开发领域的核心公共平台之一。

依托厦门大学建立的厦门半导体照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全力打造厦门半导体照明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为目标,开展产、学、研合作和技术攻关,促进了厦门半导体照明产业在近两年发展迅猛,并使之取得了五个全国第一的成绩,即第一个成为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第一个制定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规划,第一个制定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骨干企业认定办法,第一个大规模实施半导体照明夜景工程,第一个向科技部申报半导体照明示范城市。最近该产业化基地还被认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的龙头基地。

学校坚持积极主动地走出校园,将科研项目和科技成果在全省各地推介。2004年,全校20多个学院分管科研的院长、副院长,带着长期以来积累的400项科技成果和200多项专利技术,在全省8个设区市巡回推介科技成果,主动大规模地集中推介自己的科技成果,有100多个项目和企业实现了对接。这种被地市亲切地称为科技“大篷车”的科技服务,深受省市欢迎。学校与漳州市等地市政府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以多种形式共建研究所、工程中心、实验室、孵化基地等产学研联合体,利用厦门大学的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进程。

发挥技术创新优势,着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学校始终注重将提高自身科技创新与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学校围绕主导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需求,主动服务地方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2000年以来,共承担横向课题2004项,到位经费2亿元。

“十五”期间,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成生物医药、合成化学、纳米科技、微光机电、新型能源、农业技术等孵化中心,成为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的发展动力。

学校组建了包括“丙谷二肽”、“高效表达转胸腺素基因蓝藻”等核心科研技术为支撑的若干个高新技术企业,“丙谷二肽”已取得中试成功并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生产许可证,现已进入工业化生产阶段,预计年产值将超过10亿元人民币;2004年,由厦门大学教授创办的厦门三达膜科技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这是福建省首家高科技企业在海外上市并喜获成功。

“计算机网络光纤信号传输收发器的研制”项目完成后,积极进行成果转化,通过和福信集团合作,以该成果为基础,组建了厦门福信光电集成有限公司,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专业生产光纤收发器的企业。

2005年同志在厦门考察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2家均由厦门大学教师提供核心技术(“国人虚拟眼及其临床应用”、“免电池再生式环保型LED照明器”),获得同志好评。

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力雄厚的优势,为省市政府及企业提供决策参考

2001年以来,厦门大学坚持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重要咨询服务基地。目前拥有文科科研机构50多个,其中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5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5个。“十五”期间,学校共承担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510项,经费达2011万元。

在决策咨询与服务方面,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厦门大学成立了海峡两岸发展研究院(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担任名誉院长)。研究院整合厦门大学相关学科的力量,从经济、社会、科教等各方面,把海峡两岸作为一个实体进行研究,对两岸如何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作全面而深入的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的决策提供咨询意见。研究院组织课题组进行了关于厦门、漳州行政区划调整问题的调研。这是打造海峡西岸中心城市,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的重要课题之一,课题组已完成40多万字的调研报告。

长期以来,厦门大学教授受聘福建省省长经济顾问和省人民政府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咨询专家,积极参加福建省人民政府举办的“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季谈会”、“福建经济论坛”等,数十人次参与厦门经济特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等重大决策的调研、论证工作。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积极发挥聪明才智,为省市所属行业、领域的发展与决策出谋划策,提供服务专业服务。比如:法学院为政府和政法部门提供了许多专家咨询意见;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咨询培训服务;人文学院的教授也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投入厦门的精神文明建设,为宣传与塑造厦门形象和厦门的文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外文学院主动为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各种外语类服务等。

在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建设海峡两岸繁荣带战略研究”、“福建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评价和比较研究”和“厦门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等课题的研究,为地方科学规划与决策提供了参考;“福建省九龙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立法研究”、“福建省和谐社会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等课题研究,为福建省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决策依据;“当前我省对台合作与交流存在的政策问题与建议”、“台湾高科技产业对外投资动向及我省的对策”和“加快两岸直接三通与提高福建区位优势研究”等课题研究,为政府部门对台决策提供了专家视野;“厦华品牌运营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和“面向中小企业制造业信息化的ASP平台”等面向企业的课题研究,则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思想与理念。“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管理系统”研究,应用于厦门市思明区政府的管理实践,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效率,获得了2003~2004年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发挥对台优势,为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前沿平台”服务

厦门大学是距离台湾最近的重点大学,学校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对台交流与合作,成为了祖国大陆对台研究的重镇和对台教育、科技、文化交流最为活跃的高校。

目前厦大已与10多所台湾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每年接受邀请赴台交流的学者有近200人次;每周都有台湾的学者到校进行学术交流;每年还主办或承办近十次的两岸学术会议。2006年4月,学校在85周年校庆之际举办“海峡两岸论坛”,萧万长先生等许多两岸知名人士参加了会议,中国荣誉主席连战到校演讲,并接受厦门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学位。

学校高度重视对台问题研究,主动承担调研任务,为中央决策服务,其台湾研究院被港台媒体称为“大陆的台湾通”、“两岸关系权威”。近5年来,学校每年完成几十项专题调研任务,提交了上百份的决策咨询报告,向中央和省市及有关部门提供一批具有很高价值的信息资料及对策建议。厦门大学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100册,以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献史料无可辩驳地说明两岸源远流长的血缘关系。2006年4月,总书记出访美国,把《台湾文献汇刊》作为代表性图书赠送给耶鲁大学。厦门大学和台湾学者还启动了共同编纂《闽南文化研究丛书》和《闽南文化百科全书》,这是首次由海峡两岸学者共同参与编纂的大型闽南文化系列丛书。丛书将进一步证明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在血缘、地缘等方面水融的源流和依存关系,为促进两岸统一做出贡献。

发挥国际化优势,搭建厦门、福建与世界沟通的舞台

“十五”以来,厦门大学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合作与交流进入实质性阶段,与世界上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拥有2个由教育部、国家外专局立项的部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走向国际化的厦门大学,也成为厦门市和福建省招商引资、提升国际形象的最美丽的名片。

厦门大学以其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厦门市的招商引资的重要“软环境”。沙特阿拉伯的著名跨国集团――阿美石油公司要与福建炼油厂开展合作、戴尔计算机公司将中国总部设在厦门,他们看中的都是厦门大学的科技和人才优势。2006年,厦门大学与哈佛大学将在厦门合作,建设厦大富邦国际医院,这是福建省首次引进国际知名的医学资源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等级综合医院。

2000以来,厦门大学举办100多次国际学术会议,200多场“南强学术讲座”。这些会议和讲座除了学术意义之外,还有效地提升了福建省和厦门市的国际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2004年起,厦门大学每年积极参与协办在厦门举行的国际海洋城市论坛,几十个国内外沿海城市市长及代表、国际组织和国外政府部门,数百名国际知名专家和会议代表,齐聚厦门,共同探讨海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会议的成功举办,提升了厦门的国际影响。厦门大学与厦门市政府联手,先后多次赢得一系列大型国际会议的主办权,如“第国际统计物理会议”,“第46届国际电化学年会”、“第35届国际光谱化学大会”和“第17届国际有机磷化学学术大会”等等。

厦门大学每年有在校国外留学生1000多人,这些学生毕业后,有的留在厦门、福建,提升了厦门和福建和国际化程度。外籍教授潘维廉最初是海外教育学院的学生,后来成为厦门大学管理学院的教师。他所撰写的英汉双语版的《魅力厦门》、《魅力福建》、《魅力泉州》、《发现鼓浪屿》等,成为畅销书,极大地提高了福建与厦门的知名度。2002年、2003年,潘维廉教授分别作为厦门市和泉州市政府代表团参评国际花园城市的主陈述人,帮助这两个城市荣膺“国际花园城市”。

2006年4月23日下午,主席抵达沙特东部的达兰市(Dhahran),访问了全球最大石油生产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总部。学校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2005届沙特留学生,即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员工海森(Haytham Zamzami)、穆罕德(Mohammed Kadi)担任主席的翻译和导游。参观结束时,主席表扬了两位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他们对中国文化传统与风俗习惯的了解;针对沙特阿美公司送学生到我国学习的举措,主席高度评价了该公司的高瞻远瞩。

上一篇:搭建大平台 打造学术生态新环境 下一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申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