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语言艺术探析

时间:2022-07-18 08:41:46

鲁迅小说语言艺术探析

摘要: 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语言特色; 性格; 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82-0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炼字艺术能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系和想象。鲁迅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也十分讲究“炼字”,而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小说《祝福》对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作了如下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这里,鲁迅把眼珠的偶尔转动说成是“间或一轮”,一个“轮”字名词动用,很值得玩味,它把祥林嫂受尽人间沧桑,目光呆滞、死板的神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它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一头老牛拉着一辆笨重的大车,那又大又重的车轮在泥泞的道路上吱吱呀呀、步履蹒跚、艰难转动的情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药》写华老栓离开家门来到丁字街口:“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里的叙述性语言,是描述刑场上围观的麻木的观众。人们因好奇而争看杀人的场面,鲁迅只是选取了几个动词,就将看客们的神态写出来了。“伸”“捏”“提”三个动词,形象而传神,准确而生动。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请看下列句子:

1、“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

三、善于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面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嚷的,夹着湿透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四、结语

鲁迅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精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而鲁迅作品的语言,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提高和艺术品位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鲁庆瑞著.鲁迅评传[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

[2] 倪大白著.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M].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

摘要: 鲁迅的小说语言凝炼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描写对话,总能抓住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语言来表述,简炼而传神。而他创造性地运用动词、形容词以及借鉴方言、口语、外来词,更使他的语言别具特色。

关键词: 鲁迅小说; 语言特色; 性格; 形象

中图分类号: I2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82-0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小说富于独创性,丰满而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突出的个人风格。鲁迅小说的语言,“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鲁迅小说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鲁迅在塑造形象时,大量地运用白描手法,给读者留下了可供阅读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

在小说《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鲁迅仅用了三十来字:“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对他的穿着仅用“长衫”一词而已,描写也仅为十来字:“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接着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鲁迅抓住了孔乙己的主要特征,只要几句简约的叙述性语言,就已经传达出孔乙己形象的神韵来,而且为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余地。

在中国传统诗歌创作中,十分讲究“炼字”,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所谓“境界全出”就是收到了以少胜多,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一个“闹”字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一个“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炼字艺术能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系和想象。鲁迅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也十分讲究“炼字”,而且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小说《祝福》对祥林嫂临死前的外貌作了如下描写:“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在这里,鲁迅把眼珠的偶尔转动说成是“间或一轮”,一个“轮”字名词动用,很值得玩味,它把祥林嫂受尽人间沧桑,目光呆滞、死板的神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它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一头老牛拉着一辆笨重的大车,那又大又重的车轮在泥泞的道路上吱吱呀呀、步履蹒跚、艰难转动的情形,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小说《药》写华老栓离开家门来到丁字街口:“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这里的叙述性语言,是描述刑场上围观的麻木的观众。人们因好奇而争看杀人的场面,鲁迅只是选取了几个动词,就将看客们的神态写出来了。“伸”“捏”“提”三个动词,形象而传神,准确而生动。

二、善于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语言是刻画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要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来。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是极富个性化的。例如在《孔乙己》一文中,主人公孔乙己所说的话并不多,然而几乎句句都是个性化、性格化的语言。请看下列句子:

1、“你怎么这样凭空说人清白……”

2、“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以上文白相间的语言,是孔乙己所特有的语言,它准确、深刻、生动而有分寸地突出了孔乙己的性格。从“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一句中,我们看到了孔乙己那迂腐的性格。在他看来,像偷窃这样的丑事,一旦和读书人发生联系,便不再是一种不光彩的事,不能和一般的偷窃相提并论,就是偷东西被人打断了腿,还要辩解说是“跌断,跌,跌……”,死要“读书人”的面子。这些语言,把孔乙己心灵深处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封建传统观念充分地揭示了出来,这种观念是与他长期接受封建教育毒害的身份相称的。

三、善于准确地运用动词和形容词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对词的运用都是非常重视的。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不论人家所要的事情是什么,只有一个字可以表现它,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一个形容词可以限定它的性质。因此,我们寻求着,直到发现了这个字,这动词和形容词为止,决不要‘安于大致’就可以”。鲁迅对遣词用字的要求也很严,他曾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因此,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叙事状物还是写景抒情,所用的动词、形容词都是非常鲜明生动的。例如,在《社戏》中,作者是这样描写的:

“……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帆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拨前篙,拨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面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向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嚷的,夹着湿透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四、结语

鲁迅的作品,字字珠玑,篇篇精品,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一笔珍贵的文化思想财富。而鲁迅作品的语言,既是民族语言的基本构成,又是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既是个性的表达,又是审美的创造。这是鲁迅作品本身的价值和生命力,也是鲁迅个性人格的魅力和生命力。对于当下的语文学习来说,学习鲁迅作品的语言有利于学生阅读、反思,有利于写作能力提高和艺术品位的涵养;对未来的发展来说,学生能通过鲁迅作品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步履和语言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鲁庆瑞著.鲁迅评传[M].上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81.

[2] 倪大白著.鲁迅著作中方言集释[M].福建人民出版社,1978.

存入我的阅览室

上一篇:从西方电影市场看中国当代电影文化发展趋势 下一篇:探析中国现代广告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