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校园规划探讨

时间:2022-07-18 07:26:18

生态校园规划探讨

摘要:指出了生态校园建设应运用生态学原理,采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减小能耗,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从生态规划原则、景观生态等方面探讨了生态校园规划。

关键词:生态;校园规划;原则

收稿日期:2011-05-09

作者简介:柴 薇(1983―),女,云南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44-02

1 引言

高校校园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活动场所,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如何在高校校园面积一定,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解决人地关系的矛盾,建设与人和谐的生态校园已成为各高校正在面对的问题。

2 生态校园规划原则

所谓生态校园就是利用生态学原理,运用生态系统整体优化的观点,减小能耗,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校园生态规划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和开放性。

2.1 原生环境保护性原则

高校新校区建设过程中要尊重场地原生自然环境,了解规划区域内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的特征和环境容量,充分利用现状水系 、地形和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和自然生态过程特征与人类活动的联系,对原始的自然资源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要实行保护。

2.2 生物多样性原则

校园整体的优化和总体关系的和谐,不仅要求各子系统相互协调,以求内耗量小,还要求系统功能多样性以提高其稳定性。校园生物的多样性不能“贵族化”,尽量采用当地乡土植被树种,不仅使得植物品种丰富了,有利于吸引野生鸟类,而且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生物多样性对于校园师生的学习生活也特别重要。

2.3 和谐原则

(1)随着景观生态观念的发展,在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地景观生态系统时,要以植物学、景观生态学、人居学、规划学、社会学、美学、建筑学等为基础,遵循生态原则,重新认识身边熟悉而又陌生的自然生态景观造景要素,如立地环境、水系、植物、动物、微生物、气候天象、时空变换等。要始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景观生态系统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环境因子组成有机整体,体现环境多样性、景观多样性。

(2)应从非自然造景要素,如人文环境小品、建筑、灯光、道路等景观以及人类思维行为等诸方面来规划使居住区绿地空间不仅有绿化的数量,更要考虑绿地的质量和功能,即创造回归自然、融于自然的诗意景观天地。使生态建设不仅仅停留在生存、生理需求的生物层次,而是迈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悦的高尚层次,是对美和情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环境的社会活力,才能和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规划设计理念相对应。

2.4 整体协调与功能高效原则

校园规划过程中一方面注重规划人与环境、文化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使得校园形成一个高效的生态系统,包括内部的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

3 校内景观构成分析

校园景观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包括以引进板块为主,且镶嵌体较小,形状规则,数量多;以线状廊道为主,带状廊道少,多为道路廊道。

3.1 斑块分类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大学校园作为一个相对隔离的特殊生态系统,景观元素较为丰富,一般可分为绿地、镜湖、建筑物、体育场地和道路廊道。

3.2 基质的确定

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某一斑块大于其它斑块,在整个景观中分布最广,且连接度远大于其它斑块,因此,判定其为基质。

3.2 廊道

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还可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谷廊道等,在该校园景观中,道路为主要廊道。

4 校园绿地综合生态设计

4.1 水体生态设计

水系应贯穿因势造景、顺其自然的生态理念,河道两岸以软质的驳岸方式为主,配置天然石,放缓堤岸坡度,扩大浅水滩地,为鱼类等多种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繁殖环境。利用自然优势集中展示植物由水生――湿生――陆地渐变的过程,水中有保留下来的原生芦苇,富于自然情趣,又有各类挺水、浮水、浮叶,观花的草本水生为主体集中展示,水边栽种亲水宿根花卉,与岸旁茂密的树林相映成趣。

水系主要水源来自于城市水系和地表径流。解决水质问题主要采取在进水口处设置物理滤网和多级生物消污净水池以保证进入校园的水体达到景观水质要求。水质净化机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水体设计的各种生态技术手段,达到有效吸收、沉淀,降解污染物和营养盐分的目的。

4.2 道路绿地生态设计

结合校园整体道路规划,依不同级别,不同路段,就地取材,或石,或木,或用卵石铺面,既节约资金,又体现出自然本性。道路绿地绿廊源源不断地吸入二氧化碳、呼出氧气则可理解为廊道的一种源和汇的功能,但不能把道路绿地和周边的绿地孤立的分开,因为廊道宽度与物种多样性保护、能量物质和生物方面的交换中有着诸多的好处。所以利用当地植物群落结构上的层次、镶嵌、周期性的特点,将道路绿地和周边绿地有机地融合起来,植物以群体集中的方式进行种植,多种搭配。

4.3 园林景点生态设计

大学空间是一种文化空间,它应包含原有校园历史文化的体现和延续、新文化的创造和原生地域文化的包容。园林景点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一般既拥有了校园的文化特色,又传承了校区的历史。校园中开辟的景点、专类园及纪念林可结合学校的文化历史和植被特点分布在教学区、生活区,为师生提供一个学习交往、娱乐休闲和倾听静思的多元化场所,促进人与生物、人与人的交流和信息的传递。

4.4 景观植物配置的多样性

植物材料既是生态造景的素材,也是观赏的要素;位于分解者之上的植物能将太阳光、水转化为有机物并产生氧气,所以应正确选择树种特别是多用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是自然生态历史演变的结果。科学地配植各种植物有利于发挥植物的特性,构成生态美景。理

想的植物配置应该是:

4.4.1 乔灌花草合理结合

将植物配置成高、中、低各层次,既丰富植物品种,又能使三维绿量达到最大化,使放出的氧气和制造的有机物更多,有益于人类的健康。总体上要体现植物配置的层次性、

多样性及植物配植的功能性。对于一个植物群落我们不仅要注意它的物种组成,还要注意物种在空间上的排布方式,也就是空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的是植物在垂直高度上的分化情况,它取决于植物的高低大小,主要受光照强度的递减所决定。上层的植物喜光,中层的植物半喜光或稍耐阴,下层的植物就比较耐阴。这些都为我们的植物配置工作提供了依据,应当遵循这些规律,乔灌草的搭配,就是注意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植物在水平方向的分布情况,从河流两岸的自然植物分布情况看,在水中生长的是水生植物,在靠近水边的地方生长的是比较耐水湿的植物,在离岸边稍远的地方生长着稍耐水湿的植物,在远离水的地方生长着喜旱生植物。因此,人工植物群落的布局和栽植要遵循群落演替规律。

4.4.2 植物配置

配植大乔木时,选择树种要有乡土性、针对性;种植树种应考虑植物生态群落景观的稳定性、长远性、美观性。树种选择在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力求变化,创造优美的林冠线和林缘线;配植大乔木时,要有足够的株行距,为求得相对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结构打下基础,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5 结语

大学校园生态规划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观念,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共同营造。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职责,只有营造生态校园,高校才能为现代化的生态城市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并促进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海泽,李 玲,牟瑞芳.高校校园景观生态的空间格局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1):14~16.

[2] 王 梅.基于生态规划理念的大学校园规划[J].山西建筑,2006,32(2):16~17.

[3] 陈岳堂,高志强.论高校生态校园规划[J].高等农业教育,2004,8(8):42~43.

[4] 张 际,李建龙,蒋 平,等.校园绿地系统景观生态异质性分析与质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5(1):7~9.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下一篇:一平浪镇森林防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