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时间:2022-07-18 03:21:17

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行常规检查,给予扩容、降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及既往病史给予对症处理。治疗组患者给予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成功率为89.5%(17/19),对照组5例患者治疗期间死亡。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存活率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梗死性脑积水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患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的病症,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隙出血中最为常见的病因,病死率可达50%左右,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的疾病。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水平的提高,采用早期行介入栓塞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受到临床广泛关注[1]。我院通过对37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早期介入栓塞治疗,观察其安全性,探讨其可行性,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72.9±5.9)岁;患者全部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其中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伴颅内血肿16例。随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19例与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对比,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患者;排除合并糖尿病患者。

1.3方法全部患者均对本组治疗具有知情权,并同意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行常规检查,给予扩容、降压、预防脑血管痉挛等常规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及既往病史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组患者给予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动脉瘤大小、形态、位置等情况,观察核体情况,给予气管插管全麻术,于出血8~72h内行介入栓塞治疗,全身肝素化,导引导管置于荷瘤动脉C1~C2水平下,示踪技术下将微导管超选送入动脉瘤内,根据瘤体特点等给予单纯弹簧圈栓塞、需要球囊辅助技术或支架辅助技术栓塞术。术后给予常规抗凝及抗血管痉挛治疗,处理其他并发症。

对照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给予抗血纤溶芳酸行止血,采用静脉滴注甘露醇降颅内压,给予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及"3H"疗法预防脑血管痉挛,给予镇静剂及缓泻剂,注意控制患者情绪,避免情绪波动,避免用力排便等行为。

比较两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梗死性脑积水发生率及存活率、临床疗效等情况。

1.4疗效判定标准采用DSA观察栓塞效果,动脉瘤未显影为100%栓塞;少许残留为96%~98%栓塞。

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学分析软件,χ2检验,P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成功栓塞15例,其中100%栓塞11例,96%~98%栓塞4例,1例患者载瘤动脉严重狭窄迂曲而导致导管不能到位,栓塞失败,改行开颅夹闭术,本组成功率为89.5%(17/19),1例患者因术后动脉硬化栓子脱落,致左小脑后下动脉闭塞死亡;对照组5例患者治疗期间死亡。

治疗组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次,其中脑血管痉挛1例,梗死性脑积水1例,未发现再出血病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11例次,其中再出血2例,脑血管痉挛4例,梗死性脑积水5例,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存活率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梗死性脑积水发生率对比,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

3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动脉内腔局部扩张而引起的瘤状突出,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瘤多被认为是先天因素引发,后天因素多为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等引起,其发病前无典型症状,不易被发现,一般采用全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病因,并明确瘤体大小、形态等,治疗时也以病因治疗为主。

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易引发血管痉挛,致残率、致死率明显增加,而延迟性脑缺血梗死与脑水肿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及反射性高血压,易诱发再出血而加重病情。研究指出,20%的患者可能于第一次出血7d内引发再出血,再出血诱发的死亡率可高达70%,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也在这一时期,一般为出血后3d,这也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较为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致死率或致残率更是高达30%~90%。

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治疗以血管内治疗与手术夹闭治疗为主,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多存在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因素,手术夹闭治疗因术野不清,风险较大,一般采用先行保守治疗,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择期手术,但是不少患者在这一时期因再出血而发生死亡。且由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多为老年患者,一般合并其他症状较多,种种因素导致患者无法耐受开颅夹闭手术[2]。近几年,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早期行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与手术治疗越来越接近,且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目前已成为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种重要的手段。陈学华等采用介入栓塞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功率达90.3%。

我院采用早期介入栓塞手术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研究发现,患者经治疗后,成功率为89.5%,与文献基本一致,且治疗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存活率与采用保守治疗的患者相比,结果具有明显差异[3]。由此可见,早期行介入栓塞治疗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临床疗效较为良好,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学化,胡伟康.血管栓塞介入治疗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21):74-76.

[2]杨瑞生,靳晓亮,黄春波.老年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安全性和可行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9(32):3674-3675.

[3]王志学,吴涛,陈斌,等.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46例介入治疗[J].中国社区医药・医学专业.2011,36(13):38-39.

上一篇: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优化策略 下一篇:如何在初中英语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