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贫血情况的单中心调查

时间:2022-06-04 01:58:29

摘要: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随透析时间延长其贫血的发生率及达标的情况,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症的管理提供帮助。方法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3月以上的患者112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等),每位患者于透析前、后抽血查肾功能、电解质,透析前空腹查血常规等,以Hb在110~120g/L为治疗达标,记录患者在观察期内血红蛋白水平及治疗达标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低于100g/L的患者达到62.5%,贫血与透析龄之间没有明显直线相关关系,且各组Hb水平、 前3组Hb<100g/L的患者数和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治疗贫血是改善尿毒症维持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贫血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患者常用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存活率逐步提高,因此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成为维持性血透患者治疗的重要问题。贫血是尿毒症患者的常见并发症,KIDGO指南把贫血纠正的目标定为110~120g/L[1],DOPPS研究提示患者血红蛋白(Hb)每升高10g/L,其死亡率可下降10%,住院率可下降12%[2]。本文旨在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随透析时间延长其贫血的发生率及达标的情况,描述患者临床特点的变化,为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症的管理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2月~2014年1月在长沙市四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进行MHD治疗3月以上的患者112例,年龄在23~80岁,除外恶性肿瘤及消化道出血等出血性疾病患者。根据透析龄将患者分为1组(维持透析0~1年)、2组(维持透析1~5年)、3组(维持透析5~10年)、4组(维持透析10年以上)。

1.2 方法①所有患者透析2~3次/w,每次透析时间4h,使用威高F16一次性聚砜膜透析器,抗凝药物为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2500U/支)。②促红细胞生成素采用透析后皮下注射,用量6000~10000IU/w,酌情使用口服(多糖铁复合物胶囊、琥珀酸亚铁片)或静脉铁剂(蔗糖铁注射液),同时对患者予以其他必要的药物治疗,包括降压、调节钙磷代谢、治疗原发病等。③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等),每位患者于透析前空腹查血常规。④以Hb在110~120g/L为治疗达标,记录患者血红蛋白水平。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表示,并发症与透析龄之间使用相关分析推断其相关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一般资料表1显示了112例患者的分组情况及一般资料,其中男性患者62例,女性50例,男女比例1:0.8;原发疾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51例;其次为糖尿病肾病,共29例;其他疾病中以多囊肾最为多见,共5例。

2.2患者生化检查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表2显示了4组患者的检查结果,其中Hb低于100g/L的患者共70例,占62.5%,统计分析显示Hb水平与透析龄无明显直线相关关系(图1)。1、2、3组间Hb水平及治疗达标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Hb水平及贫血治疗达标率相对较高考虑与样本量小有关。

图1 透析龄与Hb的关系

3讨论

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有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小动脉硬化、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间质病变、肾血管病变、遗传性肾病等。本次调查显示112例患者中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者有51例,占45.53%,其次为糖尿病和高血压,分别占25.89%和18.75%,与我国总体情况相符。

贫血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有:EPO缺乏、尿毒症毒素、铁缺乏、营养不良、微炎症反应、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慢性感染、失血、透析不充分等[3]。KIDGO指南把贫血纠正的目标定为110~120g/L,而一项对我国9个血液净化中心2388名维持透析12~51个月的患者(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调查显示:Hb不达标者约60%,Hb达到110~125g/L者仅26.3%[4]。本次单中心调查结果显示,我院血液净化中心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Hb低于100g/L者高达62.5%,Hb在110~120g/L者仅占14.28%。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控制不满意。同时,本次调查显示贫血与透析龄之间没有明显直线相关关系,且各组Hb水平、 前3组Hb<100g/L的患者数和所占比例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由于尿毒症维持透析患者的贫血系多种原因导致,改善贫血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①治疗个体化,定期检查患者的贫血程度及铁代谢状况,结合患者对药物的反应、Hb上升的速度等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②及时发现及治疗感染、出血等疾病。③加强健康教育及营养指导,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定期评估营养状态,改善营养状态。④控制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⑤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及时调整透析方案。⑥合理使用抗凝剂。⑦控制慢性微炎症反应。⑧补充左卡尼汀等。

总之,治疗贫血是改善尿毒症维持透析患者预后的重要环节。由于我院血液净化中心成立时间不长,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没有观察到维持透析15年以上的患者,因此以后需收集更多病例,进行更长时间观察,加强对于贫血等并发症的治疗及研究。

参考文献:

[1]Kidgo work Group. Kdigo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an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J]. Kidney Int,2012,2(Suppl):288-291.

[2]Pisoni RL, Bagg-Gresham JL, Young EW, et al. Anemia management and outcomes from 12 countries in the Dialysis Outcomes and Practice Patterns Study(DOPPS)[J]. Am J Kidey Dis, 2004,44:94-111.

[3]徐丽霞,梁馨苓,李志莲,等.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血液净化,2014,1(13):5-7.

[4]zhou QG, Jiang JP, Wu SJ, et al. Current pattern of Chinese dialysis units: a cohort study in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units [J]. Chin Med J,2012,125:3434-3439.

上一篇:C反应蛋白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下一篇:浅谈轴对称在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