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机,让消费更轻松

时间:2022-07-18 10:00:20

刷机,让消费更轻松

多年前,宋丹丹主演了一部叫做《爱你没商量》的电视剧,戏中红唇美女盖莉莉刷卡买了件裘皮大衣,她形容这次消费体验:“唰一下, 两万块就出去了,感觉特别爽,跟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似的!”

如今,北京的移动用户用手机就可以体验“跟花的不是自己的钱似的”生活。从2013年7月22日起,北京的中国移动用户只要轻轻刷一下手机就可以乘坐公交、地铁,还可以在支持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付款的商铺“刷手机”消费。这种简单惬意的消费方式得益于2011年手机的关键词—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

走近NFC支付

同一时间,中国银联联合中国移动在北京、上海等14个城市高调推广一项叫做“手机钱包”的新业务,这项名为近场支付的移动支付方式,终于迈入了商用时代。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多的人可以扔掉钱包,扔掉信用卡,揣着手机买东西,享受轻松惬意的消费。

其实中国基于NFC技术的近场支付正式开局可以追溯至2011年末。2011年12月31日,央行了第三批共61张非金融类支付业务许可证,名单中就有中天翼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联通沃易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和中移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它们分别是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的支付子公司。此次许可牌照允许上述三家公司开展移动电话支付、银行卡收单等两大业务,电信和联通的两家公司还可以开展固话支付业务。

事实上,三大运营商开展移动支付业务已有多年。中国移动早在2001年就已经推出“手机短信银行”业务;2002年,国内第一个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一套移动电话自动售货系统就已经在重庆正式商用。

但是此前的移动支付仍以远程支付为主,即通过STK、短信、WAP等方式以及时下流行的手机客户端来完成交易。这事实上是用手机代替电脑进行网上支付。在国际范围内,近场支付和远场支付之争尚无定论。欧美国家的移动支付以远程支付为主,因为其信用卡服务发展成熟。尽管也有谷歌推出Google钱包在进行近场支付的尝试,但是截至目前Twitter创始人杰克·多西的新创业项目Square的业绩还是证明了远程支付是欧美移动支付的主流形式。

在中国,两种模式都已经有了进展,中国电信推出的翼支付就是目前国内近场支付的最好例子;而支付宝和银联推出的手机客户端则成为远程支付的代表。但是在远程支付模式中,运营商只是一个通道,主导权掌握在银联这样的金融机构和支付宝这样的第三方支付公司手中。而射频、红外、蓝牙技术的渐趋成熟,让近场支付有了实现的可能。在这种支付模式下,只要把NFC芯片植入手机,无需进入手机系统进行操作,只需像刷公交卡一样把手机往一个类似POS机的终端上面一刷,就能实现支付。

北京的中国移动用户需要在指定的营业厅换一张NFC专用的手机卡,目前,中国移动推出的NFC-SIM卡只支持5款中国移动的定制机和小米2A,iPhone和非中国移动定制的机型并不适用。用户还需要下载中国移动手机钱包的应用程序,此软件同样没有在苹果的App Store上架,苹果一直以来并不看好NFC,因此在iPhone 5中没有集成NFC芯片。

艾瑞咨询近期的一份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亿元,其中,近场支付占比仅为2.6%。即便如此,诸多机构却普遍看好这一领域的未来前景。

全球知名市场调研机构Frost & Sullivan乐观预测:在2015年近场支付将占到欧洲地区移动支付总量的42.3%。在2018年要提高到将近50%。欧洲地区出售的38%的手机当中,要配备近场支付的功能。

跑马圈地

早在2001年,韩国运营商已经开始了近场支付的尝试,日本电信公司NTT、 DoCoMo也在2004年开始布局。在近场支付的产业链上,各家商业银行和中国银联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中游是三大运营商,下游则是NFC手机生产厂商。数据显示,消费者每刷机一次,商户需要向产业链上的几方参与者支付0.38%-1.25%的手续费,国金证券分析师马鹏清认为,在这场手续费的分成链条中,运营商、发卡行、收单行(提供POS机的银行)、银联的分成比例为2∶5∶2∶1。近年来在中国,各方都在跑马圈地,却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占鳌头。

对于银行而言,金融IC卡的非接触式卡同样能够实现近场支付的功能。央行一直在推动金融IC卡的普及,曾要求各家商业银行从2015年1月1日开始全部将新发行的银行卡换成金融IC卡,这些金融IC卡都可以支持非接触式支付功能。中国银联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金融IC卡累计发行近2.8亿张。从目前的形势推测,在NFC移动支付手机普及率不高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会选择优先发展金融IC卡。

而在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是最早开始行动的。4年前,中国银联推出了13.56MHz移动支付标准后,中国移动随后推出了2.4GHz技术标准,两个标准互不兼容。而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则选择站在中国银联一边,采用银联的技术标准。这也让下游的硬件厂商左右为难。2013年3月,中国移动推出了NFC手机钱包业务,在中国移动手机钱包客户端安装银行卡,便可在具备银联“闪付”标识的POS机上“刷”手机付款。电信和联通也在2013年推出明确的移动支付商用时间表。

中国联通支付业务公司总经理戴任飞曾经对媒体表示,目前移动支付并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运营商在移动支付上投入很大,中国联通至少投入了数十亿元,靠手续费分成远远不足弥补成本。

不只是商业银行和电信运营商,终端的提供商们也在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在近场支付的市场上抢占先机。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的主要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在自己的手机中加载NFC功能,除了诺基亚、三星、HTC等手机品牌外,国产的中兴通讯在2011年也已经推出NFC手机,甚至中国很多山寨机都加载了NFC功能。中国移动推出的第一批NFC手机,涵盖三星、HTC、Sony、LG、中兴、华为、酷派、联想等品牌。中国移动还计划在2013年9月再推出20款左右支持NFC SIM卡的移动定制机型。

广发证券计算机行业分析师黄亚森认为,现在的NFC手机还比较少,只是在一些高端机上存在,如三星的Galaxy9300。2002年的时候,手机上配摄像头是很时髦的东西,大部分手机都没有,但现在手机没有摄像头是卖不出去的。NFC也可能是这种趋势,可能到2015年时,手机不带NFC也是卖不出去的。

阻力不容忽视

既然要把手机像刷公交卡那样刷,就需要刷“卡”设备的频率相一致。但是,目前国内的频率有两种,一个是以银联为标准的13.56MHz频率,另一个是中国移动自主开发的2.4GHz频率。

另外,包括苹果在内的手机厂商,在没有看到大规模商家积极响应之前,并不愿意付出太多精力去开发和生产。商家们也认为,只有当他们看到更多的消费者拥有了NFC手机,才会去升级收银系统。

相较于自身问题,搅局者的出现将带来更大的威胁。已经确认,在即将推出的微信5.0中,微信支付是最大的亮点。通过二维码,就可以实现线下扫描,用手机支付,颇有近场支付的味道。而且不需要更换手机卡,不限制手机型号。业界人士认为,在NFC没有成熟和普及前,用户和商家更容易接受二维码。微信已经拥有近4亿用户,借助微信,可以培养用手机进行小额支付的习惯。

类似手机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把支付平台嵌入交易平台应用内支付将会成为移动支付未来发展的主流。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在手机客户端等移动支付领域,支付宝的市场份额更是高达67.6%。

可喜的是,NFC支付产业链上线的参与方渐渐意识到合作更能够打开市场。2013年6月,在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主办的一场题为“移动金融”的主题论坛上,中国银联执行副总裁柴洪峰表示,整个体系环境是交错综合,应该秉承开放、合作、共享的理念,构建和谐的移动支付生态圈。

事实上,在NFC移动支付推广上,中国银联和中国移动已经达成默契,双方各有分工。银联负责金融层面的管理,改造POS机,发展合作商户。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副总经理单长胜对媒体透露,目前,中国银联已经有超过130万台支持非接触支付的POS机,NFC手机可以直接使用。中国银联一致倡导共享线下商圈,手机支付也要纳入这个商圈。各家商业银行都可以接入银联的平台,不需要单独找运营商谈合作。

机构也普遍看好近场支付的前景,国金证券预测,2013年移动近场支付正式起步,用户量2014-2015年快速放量,同比增长207%、124%;初始解决方案以NFC-SWP为主,其放量节奏基本与用户量增速放量节奏相同,2014-2015年同比增长分别为202%、102%。

阻力很大,但用户习惯在于培育,相信迎来行业爆发期只是时间问题。

上一篇:聚焦利率市场化 下一篇:存量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信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