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亦需“无为而治”

时间:2022-07-18 06:53:33

写作教学亦需“无为而治”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重中之重,却也是语文教学难中之难。高耗低效的写作教学让我们惆怅又迷茫:作文教学路在何方?从教十年的我,反思自身及同行写作教学,最终明白:写作教学亦需“无为而治”。

笔者以为,写作教学要实现“无为而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l现写作重树写作意识

当前作文教学的最大症结在于学生畏惧写作。从小学初学写作到高中复杂的记叙文、议论文的写作,学生们由懵瞳好奇到努力跟进,再到辗转纠结甚至到闻写作而心悸,写作教学日益陷入困境。急功近利的教与学带来的是“假、大、空”的盛行。而要打破僵局,首要的是培养学生健康的言语表达意识。

只有澄清学生们对写作的狭隘认识,帮助他们发现写作于自己的意义,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感知更为敏锐,内心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也更崇尚自由和自我,追求个性化。在渴望尊重和认同的同时,他们需要宣泄内心,但同时他们又趋向内敛。这种矛盾的存在实际上为真实写作提供了一个极大的空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体验到的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写作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是极其复杂的一个系统,根源在于它的作用对象是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一种存在。写作教学成败的关键也在于能否激发这种能动性。而要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写作对于自身的价值,将其带入抒写性灵的空间,还其写作的自由和自主。如此,学生才可能肯写、乐写。只有学生肯写、乐写,写作教学才有可能健康发展,这才是“无为而治”的意义所在。

二、发现阅读耦合读写实践

读是写的基础,写也能促进读,两者之间应是相互包容的关系,相辅相成,密切发展。如果说重新树立健康的写作意识是写作教学的基础,那么耦合读写实践则是写作教学发展必不可少的要件。

有思想、有表达需要,还需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传达。这一点,阅读也可以提供积极的支持。以记叙文写作而言,就可以从多种体裁的作品中汲取养料。借景抒情是诗歌情感表达最常用的一种手法,高明的诗人往往能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营造出极为动人的情境。这种情境不但能有效感染读者,还能带来美的享受甚至是人生真谛的感悟。记叙文讲求以情动人,而直接抒情往往显得直白。如果能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手法,无疑可以实现升格。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情感。正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所以宛如人间仙境,充满梦幻之美,不正是因为融进了作者的感情么?散文特别是优秀的散文本身就是记叙文极好的写作典范。从模仿突破写作也不失为记叙文升格的重要途径。

学无定法,众法皆可法。教师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而阅读则相当于为学生们提供了无数名师,良好的阅读必能带来写作的有效提升。所以不妨做个有智慧的“懒老师”,自己少说些条条框框,把学生们引向广袤的文学宝库,让学生主动去汲取自己所需的养料,真正实现读写实践的耦合,实现写作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三、发现读者培养交流的意识

写作天然具有交际功能。依现作观念,作品的完成不是止于作家停笔的那一瞬,而是在于读者的阅读。剥离了对话的写作不啻于一株生长于水资源匮乏的土壤上的植物,所谓生气就只能是奢求。反之,将写作建立在交流基础上,于写作者尤其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写作者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促进言说的流畅化,走进自己、真实表达,走出自己、融入社会。

写作与交流二者互为目的,互为补充。一旦学生确立交流意识,那么为交流的顺畅,他们必然会努力改善自己的表达,而交流的反馈也必然加强这一结果。在交流中,写作者既是作者同时也是作为其他写作者的读者而存在。这种双重身份会引导学生走出自我、融入集体。集体在协作中自组织化,又反作用于个体。在这种循环反馈中,个体的写作素养就在无形中得到提升。真正的写作教学不仅有着现实的关怀,还有着终极的关怀。写作交流于拓展心灵、开阔眼界上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写作教学倡导交流意识,而且这种交流应是多维度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自我;班级内外之间、校园内外之间乃至更广。现代信息技术的发达为写作的多向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论坛、博客、QQ、微信……它们的存在为写作的交流创设了更多平台,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交流,建立充满生机的开放性写作教学系统。写作教学也才能真正实现“无为而治”。

四、发现教师重建“平等中的首席”

我们所说的写作教学“无为而治”,并不意味着教师“教学不作为”,实际上它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挥写作实践的表率作用,成为“平等中的首席”。

儒家“无为而治”实践的前提是领导者自身优秀的道德素养,以己为范,教化万民。同理,从事写作教学者自身首先应是一个写作实践者,能以自身的写作体验和修养感染学生,激发其写作热情,促进自主发展。

目前写作教学饱受诟病的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从教者自身写作少,不爱写作。不写作的教师从事写作教学,不免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与其纸上谈兵,不如退而实践,以自身结合实际的认识与写作实践去引领学生的写作风尚。其效果定然胜过以应试指挥棒驱使的“被写作”。这点不少教育工作者都有很好的体验。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过程,写作教学的终极指向就是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养成,不只为考试,更为自己的人生。学生若能做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写作,不待老师改。”(叶圣陶语)便是语文教学的巨大成功,也正是写作教学“无为”之所为。

上一篇:利用QQ提升作文讲评课效益 下一篇:情境教学在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