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时间:2022-07-17 07:56:21

谈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摘要】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与发展的工具性学科,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运用数学进行处理数据、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是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对我们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意义,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新课改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即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由“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局限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由教学方法的“一刀切”转变为因材施教。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确立整体观、重学观、发展观和愉快观。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由此看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现代化的教学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2要明确课堂数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途径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目标制定明确,便能发挥如下功能:对指引师生的教与学,有定向功能;对教改程序的有效进行,有控制功能;对知识与能力的双向发展,有协调功能;对减轻学生因题海战术而盲目训练所造成的负担,有效率功能;对教改工作的科学评价和管理,有竞争功能;对统一标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稳定功能。由此可见,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项的达标要求。例如教学《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①基础知识方面: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两条直线的夹角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②基本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数形转换能力和简化运算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养起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觉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各项要求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3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方法是师生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而相互结合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而学生的学法实际上是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教师选择教学方法要科学、合理,注意体现启发性原则、生动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所谓启发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所谓生动性原则是指方法要富有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所谓自主性原则是指方法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谓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方法要处理好全体和个别的关系。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法就不同。在同一节课中,对于教学方法的选用要做到灵活多样、具有实效。

4要运用多样化教学手段

这里所说的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措施。传统的数学教学,从概念到概念,教师单靠粉笔和黑板讲解,势必影响大面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多媒体教学体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因为它合理地继承了传统的教学媒体,恰当地引进了现代化教学媒体,使二者综合设计、有机结合,既能准确地传导信息,又能及时地反馈调节。

5要注重课堂结构的高效化

在教学中,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在最大限度内提高了教学效率。

上一篇:讲述少数民族历史应遵循的原则 下一篇:浅谈《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