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之声》超越选秀的人文审美

时间:2022-07-17 09:43:55

《中国梦之声》超越选秀的人文审美

摘 要: 《中国梦之声》就是在描绘中国青年人追逐梦想的集体群像,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转型期的中国梦。梦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声是才华的展现,最后留在舞台上的是能够体现社会的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够引领潮流的这样一个新一代的青春偶像。

关键词:梦;声;青春偶像;正能量;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130-02

《中国梦之声》我们自己概括为两个核心词,一个是梦一个是声,梦――可想而知是幻想,是不存在的,那是另一个空间。但我们却拥有梦想――,梦是它的核心价值观,声是才华的展现,最后留在舞台上的是能够体现社会的正能量的,同时也能够引领潮流的这样一个新一代的青春偶像。可以看到我们的选手确实类型非常丰富,来自蒙巴族的选手,老调传人的梦想就是要把民族音乐传承下去,发扬光大,站在世界的舞台,他自信而淡定的吟唱获得了导师的高度肯定和观众的喜爱。试映会的时候世界著名歌手对此大为惊叹,我们也有来自农村的选手,比如黑龙江农村的邓小坤没有受过声乐训练,但是表现非常好。但是看上去非常时尚的李香香也是安徽农村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目前也是成为人气非常高的偶像。他们都凭好嗓子和实力打动了观众和导师,在梦之声的舞台上书写了草根逆袭的正能量,这个节目也希望帮所有选手能够实现他们的梦想,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比如喜剧演员冷婉婉,民谣风格的《青春》打动了很多人,韩红导师也是买下了《青春》的版权,也帮冷婉婉实现了梦想。很多选手尽管都在20强之外,我们觉得他们有音乐才能,能够在音乐剧舞台上表演,所以在新的《妈妈咪呀》音乐剧当中也会让他们出演。能够让年轻人在他们的舞台上能够帮助他们,在我们的整个产业链环节当中帮助他们实现梦想。我们力求节目温情而不煽情,《中国梦之声》在实现了热闹的声音秀竞争当中希望另辟蹊径,将舞台中心留给年轻人和他们的梦想。《中国梦之声》用中国人的声音诠释中国梦的核心。

根据国情提炼节目的核心价值观,做一档适合中国人看的有情怀的节目。《中国梦之声》就是在描绘中国青年人追逐梦想的集体群像,他们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转型期的中国梦。所谓专业,学习宝典的过程是追赶和达到国际最先进的电视制作标准的一个过程。我们的团队投入了最大的精力物力,付出了最大努力,通过一次成熟节目的对标式的实践,我们这支团队得到了快速的成长,拓宽了眼界,提升了专业能力,既让我们把握住了国内最新电视制作的潮流,更实现了与国际先进的电视制作标准的同步。所谓流程就是工序,从封闭式的试映会到剧院式的小组赛,到数千人的大场面直播,《中国梦之声》取得成功也在于模式提供了一套大型歌唱类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完整工序流程,根据这套工序流程我们构建了一个庞大的项目运作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从核心导演组、前后期制作、技术转播、宣传推广、后期制片、艺人管理、广告营运、产业开发到综合运营等九大工作矩阵的64个工作组,参与人数达到了数百人。虽然之前我也从事过各类大型活动的制作,但《中国梦之声》依托模式而构建的这个庞大而清晰的制作系统,对每个中国电视人来说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因为我们有的是经验,缺的是提炼、总结和科学、活动化的梳理。学习宝典的过程就是提炼理念、提升专业化、流程化的过程,《中国梦之声》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功,还在于我们的团队进一步发挥了创新精神,对模式进行了一些本土化的改造。

我们对没有原版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放下身段,做接地气的节目。东方卫视的节目一直给大家一种高端、大气的感觉,有着很好的业界口碑和非常精良的制作,如何让我们的节目在中国有着更广泛的地区有影响,受欢迎,放下身段,接地气尤为重要。领导一直对我们这个节目反复提出了接地气的要求,在《中国梦之声》我们颠覆了传统对偶像概念的理解,我们所选择的这些偶像学院中不仅有高富帅、白富美,更多的是城市平民、农民、社会各阶层的青年群体代表,体现了真正的全民参与和零门槛,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音乐代表了中国最普遍的电视大众的心声,扩大了节目的受众面。

二是对导师的形象有了一种创新性的呈现。《中国梦之声》拒绝毒舌、夸张、虚假的导师,我们建立了原版模式所没有的一家人式的导师互动关系,我们尝试着以导师脱口秀的方式与学员积极挥动,四大导师虽然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用专业、善良、真诚、幽默的点评创造了节目的一个个亮点,小红红、小黄黄的组合妙语连珠,成为每期节目期待的看点。从中我们强调的是专业性、娱乐性和互动性的并举。

三是中国式的神剪辑为观众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新惊喜。海外真人秀节目最体现功力的是如何从海量素材当中对学员的经历进行创意化的故事剪辑,用镜头交代故事。为此《中国梦之声》建立了从节目前期策划、中期开设到后期剪辑的联动创意机制,但采用了电影化、故事化的剪辑手段来呈现故事,其中既有蒙太奇影像的对比和夸张又有叙事上的多元和欺负,用老百姓看得懂的方式完成一个个神剪辑,这些神剪辑的精致要求并并不仅仅是流于形式,更多的是为内容服务,承载的是中国青年人的音乐梦想也是所有电视编导们的创意的梦想。

《中国梦之声》最关键的是两个字,一个是梦,一个是声,声是形式,梦是灵魂。歌声是翅膀,承载的是理想,虽然在激烈竞争中最终会在舞台上有输赢,但是对于人生追梦来讲他们是没有输赢的。只有为梦想坚持,努力拼搏奋斗,我们都会为他们喝彩。我觉得这是《中国梦之声》超越了赛制规定的一系列束缚,让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一、梦想激活了节目的生命力。

如果人没有了梦想,唱歌这样的才艺比赛就会变成准专业水准的比赛,就像央视近年来影响力正在衰退的青歌赛一样,评判标准只有一项就是专业水准。实际这些草根学员的专业水准和高水平的艺术家来讲毕竟是有距离的,如果我们只有一条标准的话,就会使我们的才艺比赛走向死胡同。道理很简单,大家去看高水平专家的表演就行了,就不用这种普通追梦者的舞台竞赛。一旦中国的梦想,而且不标榜专业,就会让梦想能够激活更多梦想,梦想可以激活很多普通的生命,让更多坏有梦想的鲜活的生命一下子冒出来。节目追求美好梦想的宗旨就可以引起更多的追梦者,就像强大的植物生命力一下子就具备了最发达的根部系统,可以联接更多的普普通通的生命,深扎大地,更接地气,激活强大的生命力。在进入十强的参赛者中,没有一个来自北上广,说明他们都是没有背景,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非常普通,帮助他们圆梦就是《中国梦之声》赋予了这个节目更高的追求。而且这些年轻人精彩纷呈的梦想追求不仅让舞台变得更加精彩好看,我觉得这些小人物的希望和梦想本身就是中国梦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梦想释放的是正能量。《中国梦之声》更多的草根学员更有梦想,更有追求,比如说学员陆萍雪讲他妈妈一辈子没有住过新房子,为了同他在北京学习音乐,就在通州租了一间非常普通简陋的房子,他身上从上到下的衣服不到50块钱,但是他的梦想就是想给妈妈买一套新房。来自云南小山村的…也是非常窘迫的流浪歌手,为了给父亲治病背了不少债,一方面他用歌声筹集治病的钱款,另外他想让父亲在病床上看到儿子。还有一个就是盲人学员岳磊曾经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女方家长的反对,他说我虽是盲人,但是我的心和感情并不残缺。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梦想让观众在他们的歌声中看到了当代年轻人对亲情、家庭、爱情的担当精神。当然,有的梦想就觉得更加显得高远,他来自中国56个民族中人数最少的民族之一蒙巴族,蒙巴族在中国只有八千多人,但是这一民族历史悠久,他的梦想就是向世界传承和传播自己的蒙巴族音乐。可以说梦之声的所有这些大大小小的梦想都在释放着正能量,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追求。

三、是我觉得追梦的过程很温馨,如果说学员展开歌声的翅膀是为了让梦想高飞的话,《中国梦之声》导师们的真诚筑梦无疑让梦想实现的过程变得更加真诚动人,并让梦想飞得更加高远。有位小女生叫汪蔚,由于紧张,竟然不敢正面对着导师演唱,他要求自己能够转过身去背唱,这个时候黄晓明主动提议,你不用转,我们转过去,于是一个温馨的场面就出现了,四位导师集体转身,留给他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舞台,让他越唱越自信,凸显了导师对普通追梦者的尊重和关心。冷婉婉的歌都是自己作词作曲,虽然没有晋级,但是韩红从中发现了一首好歌叫《青春》并自己买了下来,由于韩红的力推,这首歌被选定为电视剧版《致青春》的主曲。刚才几位学员都没有进入12强、10强,但是《中国梦之声》的导师们以平等、真诚的态度对待了每位追梦者,导师和学员精神互动闪烁的光华折射的是人文关怀和对每个追梦者的尊重,这时候《中国梦之声》就显得超凡脱俗,使整个节目没有变成留于表面浮华的秀。

四、是梦想之火永不灭。《中国梦之声》对偶像心理的现场解读是为社会转型期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灌注正能量。明星偶像化是大众媒介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无法避免的商品化逻辑的必然结果,偶像崇拜确实是有双重效应的,一个是能够作为向上的榜样作用,也会带来让年轻人盲目追求的晕轮效应。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在青春期寻求自我设定、自我完善的需要不能忽视也不能阻隔,在社会主流价值观重建的当下我们还要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必要的张扬。另一方面偶像崇拜其合理性包括了明显的肤浅和粗俗,甚至包括不期而至的突然保出来的现场与社会倡导的价值观念出现的错误和对立之处,所以应该对我们的评审团和观众席的打分团包括主持的责任是重大的,因此要共同担当社会文化修养、思想情操、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关照,我们这个栏目给予的是鼓励和善解人意,我个人一直强调我们媒介最缺少的是专业主义精神,既讲理性也体现善良与真诚,就意味着不媚俗、不虚伪、不偏激、不炒作、不盲从、不自大,温情而不煽情来传递社会正能量。用歌声追梦是《中国梦之声》最大的亮点,但追梦之路并不平坦,充满坎坷,这一点体现在整个赛制中,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梦之声》没有去制造虚幻的梦境,而是在赛制中通过艰难的角逐过程让年轻的追梦者经历更多,更重要的是不以胜败论英雄,冠军只有一个,但他真诚的尊重每个追梦者,尊重每个竞争对手,倡导相互支持、彼此理解,这个文化追求在当今充满竞争、优胜劣汰的社会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也是作为独生子女一代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身上所非常欠缺的。由此我们就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当罗斯杰和刘斯海对决中,当刘斯海唱完以后,罗斯杰大声高喊“今晚他唱得真的好棒”。当何大为最终遗憾离场时,所有的导师学员都站起来挥泪送别,体现了对失意者的尊重。在加拿大长大的何大为是白领,他们也有很多人有出国求学经历,何大为身上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情怀。

《中国梦之声》准确把握了赛制的残酷和梦想、感人的辨证关系,可以这么说,赛制越残酷,梦想越感人,在《中国梦之声》中歌声是翅膀,承载的是高飞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草帽歌于露露被淘汰后,他说她在自己的家乡田头上举办一场个人演唱会,节目组知道之后派出导演节目组为这位农民歌手圆了梦。回到山东老家,在金黄色的麦田前开了一场人山人海的山间演唱会,点燃了更多追梦者的心中激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梦之声》其实是在助推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且使它变得更加绚丽,不可阻挡。我认为梦想其实比塑造偶像的道路更加宽广,更加绚丽多彩,五彩缤纷。

参考文献:

[1]艺术美学.第一节艺术与非艺术,第三节艺术的风格及其审美形态.

[2]李泽厚,刘纲纪合编.中国美学史.

[3]彭吉象著.艺术学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4]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浅谈广西南丹白裤瑶舞蹈文化中的铜鼓 下一篇:部级“非遗”――闽南芗剧的传承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