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浅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

时间:2022-07-17 09:20:24

从美学角度浅谈黎锦晖的儿童音乐

摘要:黎锦晖(1891-1976)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儿童音乐创作领域内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是上个世纪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他的创作以儿童歌舞剧和歌舞表演曲最为重要,它们是以后在中国乐坛上开始出现的崭新的音乐体裁。虽然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他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之一,我们将其抽象到美学的高度来分析,从音乐的内容,形式等方便对黎锦晖的儿童歌舞的理论来源,基本观点,思想实质进行探讨,进而解析黎锦晖儿童歌舞音乐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美学角度;形式美;内容美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0-0126-02

黎锦晖是我国近现代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其儿童歌舞音乐思想的评价问题,一直是大家争议的焦点,关于音乐形式与美的认识,黎锦晖是这样阐述的:“本剧完全以‘美’为主:人美,服装美,歌声美,姿态美,动作美,剧中人的品性,行为无一不美……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至于美以外的――什么规矩啊,习惯啊,成见啊,可没有功夫去管”。据此我们可以看出,黎锦晖所论及的形式美是从音乐的表现手段出发,认为生活中或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事物,首先展示给人们的是具体的可感的形式美。但很多人对此不理解,批判他是“形式主义”“唯美主义”,并将其音乐作品全盘否定。以美学的视角来衡量黎锦晖音乐形式与内容的实质内涵。

一、形式美

黎锦晖是在“五四”时期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唯美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音乐家,正因为这些新思潮带来审美实践与审美感受的开放性,致使他对美有一种特别的偏爱:“我们总是爱‘美的’,爱‘好的’,嫌‘坏的’,嫌‘丑’的。人同此心,心同此向。假如有一个人,美的好的偏不爱,坏的丑的偏不嫌。那么,他不能算是一个人,乃是一个大大的怪物”!(《北洋画报》1930年10月28日)这种偏爱导致的结果就是“美就是美”,即“真正的音乐美,从表现形态上来说,只能是综合形式的美”。(《山东歌声》第六期)因此,黎锦晖是音乐作品首先是从音乐的表现形态上来分析―他所创立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种音乐体裁,是音乐与戏剧,诗歌,舞蹈,舞台美术等多种音乐因素的艺术组合,是在音乐的形式美与其他艺术美范围内更大的综合艺术美,是最具群众性的音乐表现形式。

音乐艺术的重要属性是形式美,它是主体精神创造的结果。因此,从音乐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能,经验和所持的态度。黎锦晖创作的每部优秀儿童音乐作品的内在表现像是都各有差异,但就其总体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他对音乐所持的态度:(一)在文学语言上,所有作品都是针对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平民化,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深入人心;(二)在音乐的曲调上,他以民族民间音乐作为自己创作的“母体”,借鉴西方音乐作曲技术,将民族民间音乐转化为现代型的平民化艺术;如《麻雀与小孩》中的第四场,《慰问》一歌,用的就是《苏武牧羊》的曲调,由于选择得当,词曲情绪融洽动人,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从小培养儿童熟悉并热爱自己的民族音乐,使他们逐渐形成健康的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三)在歌词与音乐结合上,以普通话的四声为标准按照“明反切,张四声,知五音,正四呼”的原则,将声调与音调有机结合,体现出语言与音乐的和谐统一;(四)在音乐作品的编排上,以浪漫主义和现实生活相结合的手法,通过神话,寓言等新颖形式,把一些小动物性格化,拟人化,达到“景美,人美,情美”的境界。少年儿童最富想象力,这种题材和手法更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开拓广阔的“美”的天地,富有儿童情趣,与那种说教式的公式化的创作相比,则显得别开生面、动人而新鲜活泼。黎锦晖正是通过这些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平民文化”的形式美,来普及国语拼音,宣传和推广新音乐,新文化,新思想。

二、内容美

音乐的内容是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概括反映,是为了表现特定的思想感情而存在的音乐内涵。黎锦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值“五四”时期“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等带来的新诗运动,白话文运动特殊历史转型时期,为了振兴当时的音乐教育和帮助其兄长黎锦熙推广国语运动,他的“唯美主义”观念还不同于崇尚西方的“为艺术而艺术”。相反的,他认为音乐在获得了美的非倾向的同时,还应有其倾向的一面,这种倾向是相对于特定条件下历史和社会条件而言的。所以,他的成立“明月音乐会”时就提出“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犹如皓月当空,千里共婵娟,人人能欣赏”的口号。并认为“其实我们表演戏剧,不单是使人喜乐,使人感动,使自己愉快和光荣。我们最重要的宗旨,是要使我们人类时时向上,一切文明时时进步”!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黎锦晖对音乐功能,能作如此周密安排,足以看出他对音乐的内容认识不一般。

黎锦晖从一开始步入儿童音乐创作领域,就十分强调“力求切合儿童的心理”并在创作时经常不断提醒自己:“意义应如何地明显,小朋友才能领会?辞句应如何地浅显,小朋友才能理解?乐句应如何地简单,小朋友才能实演?内容应何如地表演,小朋友才能激动?”所以,黎锦晖的音乐作品在具体的表现内容上,主张“表现好人好事为主,有利于当时的新教育运动”。据此,我们可以将其音乐内容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创造能力。“好人好事”就是指他的作品教会儿童爱自然,爱人生,爱生活,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的思想,即贯穿在全部儿童剧中,以“爱”为核心,来表达科学,民主,平等,博爱,善良……等人道主义,民主主义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那些从音乐本体中升华出美的品味才是真正的音乐。因此,“有爱,就有快乐”成为黎锦晖作品中不断突显的主题思想。如《葡萄仙子》中的“仙子”是一株充满爱心的拟人化形象,描写葡萄在整个生长过程中所得到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关爱并回报于社会的动人场面,揭示了世界上一切美好事物的成长都需要“爱”来传播;《明月之夜》也是一部童话式的歌舞剧,它虚拟了一个神仙与凡人之间的情感故事,从而以此来歌颂“人间之爱”;《小羊救母》则表现的是用“爱”来战胜邪恶的故事;《麻雀与小孩》赞美了纯洁无私的母爱等等。从音乐的本质讲,“爱”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是人们情感的一种自然的流露和本能的表现,它是最内在,最纯净,与人的心灵最能直接相通,最为耐人寻味的一种艺术美。

黎锦晖作品中的第二层次是通过音乐内容,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利于当时的新教育运动”是指黎锦晖配合“五四”新文学运动,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联系我国少年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采用广为流传且又适合儿童歌唱的民间曲调和现代口语的俗乐形式,倡导民族教育和推广国语的活动,反映了“五四”时期反对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和要求科学与进步的信心。有关于此,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的“卷头语”中看出来:“学校中表演高尚的歌剧,是学校生活中最有价值的举动。全体学生和观众,没有一个人不是在谐和甜美的境界之中,而且对于社会教育有极大的帮助”。由此可见,黎锦晖的每部优秀音乐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一颗善良,追求美好生活的心。他的创作情怀极为真诚的扎根于现实和群众基础之上。“为了宣传普通话,企图使小学生在歌唱时,把标准音唱熟;让每一支歌曲代替唱歌教材,教完全部,便可排剧上演。因为要求易学易记,又易演易懂,便采用了现在的曲调配上了接近口语的歌词,果然唱得顺口,听得顺耳”。他的创作出发点是站在改造国民素质的高度来体现其目的性,特别突出的表现在对国家,民族及关系国家未来的少儿教育上,由此可见,黎锦晖的音乐美就它的存在方式来说,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是真、善、美的完美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达到音乐美的崇高境界。

黑格尔认为,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辨证的,彼此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在谈到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时,他曾说过:“一定的内容就决定了它适合的形式”。从以上分析完美不难看出,黎锦晖的音乐史有内容的,是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他的作品中的形式表示是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意识来创造更长远的功效而言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所谈的“形式美”是针对儿童歌舞艺术这个特定的体裁而言,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因为黎锦晖的形式美与“至于美以外的什么规矩啊。习惯啊,成见啊,可没功夫去管”这样一种乍一看武断极端的观点,尤其是他的“美只是美。爱美的人只是爱美”这句带有形式主义倾向的论点,就断定他是个彻彻底底的形式主义论者;相反我们要知道,不同的音乐体裁有着不同的音乐内容的表达方式,其音乐美的体现层面也是多种多样的,同时,反映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也存在着不同侧重的情况,黎锦晖的歌舞艺术题材本身就决定了他必须以形式为外壳,将内容潜藏在美的表象之内,所以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人会对同一音乐做出不同的评价,我们不应该去争论这些历史所表现出来审美差异性,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在音乐创作形式日趋多样,音乐审美实践日益丰富的今天,黎锦晖关系音乐形式与内容的问题的认识,依然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启发,引起我们的情感上的共鸣。

参考文献:

[1]黎锦晖.我和明月社(上)[M].1982.

[2]蒋一民.音乐史学的美学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2).

[3]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黎锦晖.麻雀与小孩[M].中华书局,1928.

[5]孙继南.黎锦晖评传[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6).

[6]黎锦晖.葡萄仙子[M].上海:中华书局,1930.

上一篇:浅析城市广场的铺装设计 下一篇:电子阅览室资源共享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