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

时间:2022-07-16 10:04:52

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

摘 要:地方志是我国地方文献中既重要又丰富且历史悠久的一种类型,留存至今的多是清代方志,其结构、体例固定,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关于音乐记载得最多的是祭孔乐舞史料,也有少量音乐书目、礼俗性音乐史料。

关键词:地方志;音乐史料;祭孔乐舞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78-02

一、地方志及湖南地方志

地方志又叫方志,是以地域为限,按一定体例综合记载一定时期内政治、经济、文化、地理、自然等方面的文献。其内容丰富、多样,是我国独特的地方性百科全书,具有地域性、时代性、广博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方志起于先秦,但源于何种书尚无定论,曾有地记、图经等别称,至宋代才出现志。狭义方志是主体,指省、府、州、县志书,广义方志还包括全国性总志和各门类专志。方志结构各不同,各门之下分为各目的,如《光绪湖南通志》;有分为纪、表、图、记、书、略、录等类的,如《道光宝庆府志》;有分为志、文征、丛谈的,如《嘉庆常德府志》。其内容约分为两类:1、地理类:包含历代沿革、星野、山川、河流、城池、疆域、物产、水利等;2、社会人文类:包含食货、赋役、职官、建置、学校、选举、秩祀、典礼、风俗、艺文等。不同方志虽具体结构不同,但以上各小类大多都包括。

明以前的方志大多已佚,仅留下只言片语。湖南方志留存情况大致相同,辑本为陈运溶的《麓山精舍丛书》最丰富。明以前曾出现过的方志有:《桂阳记》、《武陵图经》、《长沙志》等。现存明代湖南方志,省志2种(湖广地区),府厅县志31种;清代共369种,其中省志3种,府志31种,厅志10种,州志23种,县志253种,乡土志23种,其它26种。各地府厅县志数为:长沙12种、岳阳21种、湘潭11种、株洲17种、浏阳5种、郴州45种、衡阳25种、永州26种、邵阳27种、怀化41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29种、常德30种、益阳13种。

二、清代湖南地方志中的音乐史料

笔者查阅了《湖湘文库》已出版的所有清代志书及部分电子网络资源,共40余种,亦查阅了其他省方志,如江西、四川、浙江、福建、安徽等,约17种。与音乐有关的史料有音乐书目史料、礼俗音乐史料、祭孔音乐史料,后者最为丰富。通过如此数量的志书的阅读,笔者发现绝大部分音乐史料很相似,故现有资料为基础,对方志中存在的音乐史料的分布及内容做一可靠的分析。

(一)音乐书目史料

该史料不多,主要分布在艺文志中,但仅少量方志艺文部分包含书目。艺文志是专门记载各种体裁,如传、序、骚、赋、诗、词等文章的。《光绪湖南通志》、《同治长沙县志》、《嘉庆郴州总志》、《道光永州府志》、《同治直隶澧州志》、《光绪湘潭县志》、《同治酃县志》、《同治衡阳县图志》等记载了音乐书目信息,但大多书已佚,只留下了书名、撰者或卷数,如《律吕或问》明华容程宗舜撰、《音律考》清长沙陈梓撰、《律吕正义》清宁乡杨士鸾撰等;也记载了一些现存的书籍,如《律音汇考》八卷清浏阳邱之稑撰、《律吕新书笺议》二卷,《八音考略》一卷清衡山罗登选撰、《大乐元音》七卷清黔阳潘士权撰。①无论是现存还是已佚的多是有关律吕的。

(二)礼俗音乐史料

礼俗包括礼仪和风俗,一个偏向正式场合,一个根于民间风俗文化,这方面的史料亦不多。古礼有迎春礼、庆贺礼、开读礼、宣讲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多见于典礼中。乡饮酒礼所包含的史料稍多,详细地记载了程序,提到了工歌、笙奏、间歌、合乐四阶段及演奏或歌唱的乐曲,如《鹿鸣》、《南陔》、《鱼丽》、《由庚》、《关雎》等。方志中虽未对这些乐曲做更详细的记载,但是其乐谱却很好的保存在清张宣猷、郑先庆撰的《乐书内编》中。风俗类音乐史料多分布在风俗中,也有夹杂在祀典、典礼中的,内容多是有关丧葬、婚嫁、节序等。这些史料提到了鼓乐,鼓、笛、笙等乐器,弦歌、歌唱等演唱形式,如《道光永州府志》卷5·风俗志第368页中:“江华婚礼……婚之日鼓乐前导……”。

(三)祭孔乐舞史料

方志中最丰富的是祭孔乐舞史料,有大量的乐章、乐谱、舞谱、乐器图等,主要分布在祀典、秩祀、典礼或学校中,前三者居多。祭孔典礼是古代礼仪中非常隆重的一种,其礼节、用乐深受帝王重视。尽管方志具有地域性、时代性,但祭孔乐舞绝非此一时,乃是历代累积,不断发展而最终以此种姿态留存于方志中。

(1)乐章词

方志记载的词章主要有两套,一是为旧乐章,迎神咸平之章:大哉至圣,……。初献宁平、亚献安平、三献景平、彻馔咸平、送神咸平。据笔者考察,这套词早在宋代便已形成,不过当时的乐章结构庞大,这些仅是其中一部分。另一套乐章为,迎神昭平之章:大哉孔子,……。初献宣平、亚献秩平、终献叙平、彻馔懿平、送神德平。②这套是乾隆八年(1742)向各省颁布的,一直沿用至民国时期。

(2)乐谱

方志中记载的乐谱有综合谱,包含钟磬排箫、箫埙篪、笙笛、琴、瑟、鼓等乐器的集合谱,由歌词、律吕字或工尺字或宫商字组成,如《中和韶乐乐声谱》,分春秋祭,如下图。

也有各乐器的分谱:1.钟磬排箫谱:后乐章多是宫商字与工尺字结合,如上右图,旧乐章则多是律吕字与工尺字结合。2.笛箫谱3.转班鼓谱,图如下。

4.应鼓、搏附鼓谱在《中和韶乐乐声谱》中已记载。

尽管谱式不一样,但其所代表的音高、宫商字,经笔者初步推断是一致的。

(3)乐器种类与数量

从上可知,史料中有很多乐器,可见祭孔规模庞大。乐器种类远不止上述几种,当然各地方志在种类与数量上有差异,笔者此处只做一个粗略的估量。方志中也记载了八音之法与相关乐器的文字解说,多是对乐器材质、构造、音律等的解析,部分有图示,略。

乐器种类与数量约是:麾幡一首、金钟十六面、玉磬十六面、大鼓一面、搏拊鼓二座、柷一座,敔一座、琴六张、瑟四张、排箫二架、笙六攒、箫笛六枝、埙二个、篪二管、镈钟一、悬鼓一、鼗鼓一、应鼓一。麾幡是作引乐之用,升龙图现则奏乐,降龙图现则止乐。

(4)舞谱与舞器

古乐都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方志中明确提到了歌工,关于舞蹈也留下了很多关于舞谱的资料,舞器和服饰则较少,仅三献乐有舞,祭孔舞蹈以文舞为主,舞具为翟籥,舞蹈人数多是“六佾”,36人。舞谱的记载形式是将歌词与舞蹈动作解说综合记载,偶有图示。如:

尽管古老的祭孔乐舞没有留下相关的音响资料,但关于其文献资料记载则有很多,历朝史书音乐志中便记载了一部分。方志由于自身及修撰的特性,尽管内容相似,但其终究是保存了祭孔乐舞的些许面貌。笔者从文献的角度出发,将方志中的音乐史料摘出并做一些简要分析。文中定有收录不全、分析不当之处,笔者才疏学浅,寥寥数语仅作参考之用。

注释:

①《光绪湖南通志》,第4956页;《同治长沙县志》,第776页.

②词章见《中国历代孔庙雅乐》,第40-41、46-48页.

③《同治益阳县志》卷九·祭礼一,第220页;《同治安化县志》同.

④《光绪善化县志》卷十三·秩祀,第202页.

⑤《同治平江县志》卷二十四·学校志,第233-234页.

⑥《同治益阳县志》卷九·祭礼一,第216页;《同治安化县志》,第84页同.

⑦《嘉庆沅江县志》卷十一·学校,第62页.

⑧《嘉庆长沙县志》、《乾隆湖南通志》同.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李龙如.湖南地方志考评[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5.

[3]江帆,艾春华.中国历代孔庙雅乐[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4]刘纬毅,诸葛计,高生记,董剑云.中国方志史[M].太原:三晋出版社,2010.

[5]湖湘文库及电子版.

上一篇:论声乐学习中主观意识与客观效果的差异 下一篇:从《樱桃园》中解读契诃夫式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