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人轶事范文

时间:2023-09-29 23:01:00

清代名人轶事篇1

词曲:曾轶可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拥抱好不好

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撒娇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K1SS好不好

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地擦掉

我还是个孩子

别生我的气好不好

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电话好不好

虽然我脸上不屑嘴上随便

可是心里好想要

大人们没什么了不起

满了18岁又怎样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的温柔不够

大人总是把任性都没收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力量不够

头发还没长长

时间就要带我走

我还能快乐多久

我还能孩子多久

2009年夏,在湖南卫视选秀节目《快乐女声》的舞台上,很多人被一个唱歌跑调,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绵羊音”掌门人曾轶可雷倒。7月31日晚,10进7淘汰赛现场,曾轶可始终神情凝重。自“山寨版张柏芝”贡米之后,90后女生曾轶可成为时下中国选秀节目中最具争议的选手。她的形象、唱功、表演乃至她的家庭,无一不激起意见截然相反的争论。

在部分网民恶搞她的“绵羊音”并组建“曾哥教”的同时,因为在本年度快乐女生20强突围赛上,评委包小柏与沈黎晖翻脸并随之离席一事,“争议可”引起的争议已经不仅仅事关其本人,而是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成为港台音乐与内地音乐在理念和操作手法上的较量。

现在还有谁比曾轶可更红?她的声音被称为“绵羊音”,她的歌被各种人不停地翻唱,她的长相也被恶搞成史泰龙,她的家庭背景也被热炒,反正与曾轶可沾边的就能上娱乐头条。曾轶可,2009“快乐女声”十强选手,当下最具争议的19岁女孩。

挂着吉他自弹自唱,并持续走音的曾轶可甚至改变了百度百科的词条:“绵羊音:顾名思义,如绵羊的叫声一般,声音发颤,柔柔的。最早出自猫扑论坛,现一般形容快女曾轶可的声音。”

自6月19日建立至今,百度曾轶可吧已经了超过25万个帖子,注册人数将近两万,相当大一部分并非曾轶可的拥趸,相反,他们是拥趸眼中的“黑们”――找茬者、拆台者,更多的是,谩骂者。

曾轶可无疑是今年选秀节目最引人注目的选手。根据最近一份网络调查,将近70%的受访者表示“一听到曾轶可的声音就想砸电视”;而与这些年龄、职业等身份特征俱不可考的网民相比,音乐圈人士也俨然分成两大阵营,为了她指名道姓地攻讦不休,关于她的嗓音、晋级、星途,乃至大陆与台湾的音乐理念和操作模式。

始料未及的“他留我走”

那场著名的闹剧发生在6月18日,2009“快乐女声”20强突围赛,著名音乐人包小柏、顺子、沈黎晖坐在评委席上。

当天的比赛实力派选手众多,来自沈阳赛区的创作型选手曾轶可成为一个“异类”。第一轮演唱的一首原创歌曲就让包小柏十分不满,曾的唱功太差,用包小柏的评语说是“音准存在很多问题”。不过评委沈黎晖对曾轶可却颇为偏爱,并直赞其演唱“有灵性”,想看其进一步表现。两位评委各持己见,僵持不下,最后还是主持人何炅出面圆场,曾轶可被送入了“危险区”。

在宣布最后的PK结果时,包小柏直接把宣读赛果的权利让给了沈黎晖,然而沈宣布的结果却是:曾轶可顺利晋级。就在选手们准备欢呼庆祝的时候,铁黑着脸保持沉默的包小柏却突然开腔,他表示从自己专业音乐人的眼光来看,曾轶可根本就不够格晋级,他认为沈黎晖“偏帮”曾轶可晋级的做法对不起之前被淘汰的那些实力派选手,“我以我二十五年做音乐的专业经验来保证整个比赛的标准,今天她留下的话,那我就走!”说完不顾现场所有人的惊讶,包小柏拂袖而去。

直播当中发生这样的事,很多人都拥到600平米的演播厅来看热闹。之前被淘汰的郑州赛区选手朱妍在大门口打电话给自己的朋友,大声说着“看到包老师走了我们都马上跑到这边来了,包老师真是太帅了!”湖南卫视网站随后设置了一项网络投票,结果网友中竟有87%的人支持包小柏。

究竟是不是一场炒作?

被震惊了的曾轶可事后对媒体说:“真没想到包老师会这样突然离开,我不知道他是怎样的人,他的评价很专业,也很中肯,对他的评价我也接受。但是我更喜欢沈老师,他的评价让我感到很温暖也很开心。引起他们两人争吵我真的觉得很内疚,他们明明是很好的朋友,为什么要吵架呢?”她承认自己觉得受到了伤害,但她又补充说:“但是他的话对我来说不重要,他走了无所谓,只要沈老师在就好。”

实际上,在“快女”海选至300强的比赛中,这个唱着娃娃音的女生并未引起太大关注,直到包小柏的这场发作。那时候,人们都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山寨张柏芝”贡米。

“曾轶可出现的时间刚刚好,”一向被默认为湖南卫视爆料之“托儿”的舞美师分析说,“快女”缺的就是话题。五音不全的娃娃音,极有才气的歌曲创作,两者在曾轶可身上诡异地合二为一。淘汰吧,唱片公司老总扼腕叹息;晋级吧,网友歌迷咬牙切齿。如此奇妙的矛盾点来得正是时候,不炒作你炒作谁呢?”

坊间还有猜想,天娱的掌门人龙丹妮主张力保曾轶可晋级,但大意之下只将自己的意愿传达给了沈黎晖,并误以为沈黎晖会代为传达给包小柏和顺子;谁知沈黎晖也误以为另两位早已知悉,结果到了直播现场,只有沈黎晖孤军奋战。

但这一切都无法获得证实。在之后的记者会上,沈黎晖透露,跟包小柏的翻脸早在休息室里就发生了。而包小柏也澄清了所谓的“她留我走”,其实是“他留我走”,针对的是沈黎晖。

乐评人爱地人的解读是,两人在曾轶可去留问题上的较劲,“不过就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沈黎晖希望快女能够多一些与众不同的声音,而包小柏所坚持的,则是台湾主流唱片工业成熟的造星标准,“媒体则顺势以两者的矛盾为背景,又再度扩大为港台地区音乐文化和内地音乐文化审美之间的差异,原本很小的事情就这么被搞大了”。

一夕成名惨遭恶搞

有评论认为,包小柏的决绝,使沈黎辉等支持曾轶可的评委陷入无法回头的境地,于是,咬牙力挺曾轶可晋级,成了他们的唯一选择。不管评委和主办方是否有这样的心态,曾轶可的确一帆风顺晋级全国十强,并成为最具人气的选手。

不欣赏曾轶可的网友,只好认为她“上头有人”,大肆展开“人肉搜索”。“曾爸爸”于是就“改行”了。“芙蓉王老总曾某某是湖南卫视的赞助商”的传言甚嚣尘上,尽管曾轶可多次辟谣说自己的父亲只是大学老师,但与曾轶可相关的百度搜索词里,“曾轶可,后台”、“曾轶可,背景”、“曾轶可,父亲”赫然在目。

网民的表达更不含蓄,曾轶可由于一贯中性的打扮,继李宇春之后又遭到网友恶搞,有人把她和史泰龙的相片拼在一起,或将她和李宇春的相片移花接木成魂斗罗、双截龙等游戏画面。在组建“春哥教”之后,网友又迅速成立了“曾哥教”,口号是“信曾哥,唱歌不跑调”、“信曾哥,考试不挂科”。一时间,“曾哥”的帖子铺天盖地,一个模仿和讽刺曾轶可的恶搞视频也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片中的“曾轶可”每唱完一句《最天使》的歌词就会“咩”地叫一声,副歌部分更是连续“咩”个不停;而“沈黎晖”在回答“顺子”为什么这么喜欢她的音乐时,则回答“因为我是养羊的”。

7月3日晚,曾轶可成功晋级十强。其他选手既没和她握手,也没和她拥抱,对于惯常营造温情作为卖点的湖南卫视来说,这样的画面很特别。

据说曾轶可曾经有次惨痛的打的经历。师傅问她知不知道有个“快女”叫曾轶可,说你和她长得挺像。结果曾轶可紧张地低头,说没看过。没想到司机接着说:“肯定有黑幕,那个曾轶可唱得那么差居然也能进十强。随便挑谁都比她唱得好,真想不通她是怎么进的。”最后尴尬的曾轶可在离“快女”所住酒店200米处就仓皇下了车。

反正我是一个好人

无论网民们怎么折腾,曾轶可就是不回应――除了关于她的家庭。

在曾轶可的官方博客上,有这样简短的辩护:“我们家是一个很普通的家庭,但是很幸福。爸爸是一个大学老师,妈妈是医院的医生。”重点是老爸――“他小时候很帅,现在额头上慢慢多出了皱纹,他头发短短,戴着一副眼镜,有时严厉有时温柔。”

从她回应包小柏离席、家庭背景传闻、观众负面评价等种种是非的只言片语中,不难发现曾轶可的口头禅:“这些对我不重要”、“他对我来说不重要”。对她来说什么才重要呢?

据湖南当地媒体报道,曾轶可家原住湖南常德市汉寿县城关镇,2001年,父亲曾启山凋任到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教书,目前从事行政管理工作。曾轶可母亲是长沙某医院一名普通医生。总体而言,是“家庭普通”。

在曾启山的眼里,女儿最大的特点是善良:“在汉寿一中读初中时,轶可看见一同学家境困难,上学路途遥远,她便毫不犹豫地把刚买的单车送给了同学。”

2007年,曾轶可从常德市石门县一中338班毕业,其时也想过报考音乐类专业院校,但来不及了,于是就报考了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她小学时学过两年小提琴,高中学过一个半月的吉他。选择参赛“快女”后,她对朋友们说,不要因为淘汰而放弃,要坚持做自己。从未想过自己能闯关晋级十强的曾轶可回忆当初下决心的情形:“当时可庄重了。”

在接受绝少的媒体采访中,曾轶可表达了自己对于逛街买打折的大牌子或无牌子衣服的偏爱,对裙子的厌恶和对有魅力的男生的喜欢,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我希望比赛后公司能给我录张唱片。”而被问及如何回应别人眼中的“傻”时,她支吾了半天后说了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反正我是个好人。”

关于曾轶可的三言两语

高晓松・著名音乐人

曾轶可做到了很多写歌的人一直在追求的巧妙境界,并且偶尔能传递中国字音与义之间茶一样的香味,作曲虽不够成熟,但旋律动机锐利脱俗,稍加整理就是极有风格的好作品。今天以及可以预见的很久,我们都不缺好的嗓子和表演者,我们最缺的是像你(曾轶可)这样安静而有才华的作者,来写又一代人的爱与愁。

宋柯・太合麦田总经理

她的创作特别出色,尤其是歌词。对我来讲,她代表着这一代人的个性。从歌词里来看,好像很小孩子气,但实际里面透露着一种力量,挺吸引人的。她的唱功确实不好。但是,我们不太需要唱歌唱得很像谁的歌手。这个比赛里有太多这样的歌手,表现得很职业,这些她们自以为的优势,恰恰是她们被淘汰的原因。

科尔沁夫・乐评人

曾(曾轶可)小朋友的创作还是有灵气的,但这丝毫不能掩盖她唱歌非同一般的难听这个特点。她的晋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湖南卫视和天娱对于“快女”价值观的基本判断,是收视率大于一切争议,至少在预计“快女”将在下周因故停赛一场的情况下,更是保护收视率和热点人物关注度重于一切。

韩松落・专栏作家

曾轶可之争,可能只是大众审美和小众审美的一次对抗,是惯于看见成品的大多数和对璞玉拥有敏感度的少数人的对抗,甚至也折射出内地和港台流行音乐的立场和进展。

但不幸的是,曾轶可之争,恰好发生在公共事件频发的2009年。每个事件之后都会有“专家”发表各种违背常识、违背常情常理的结论。曾轶可事件的心理背景,是人们对“专家”的不信任,以及每个事件中,地方小官吏即可一手遮天的现状,使人们普遍产生出的无力感和孤立感。人们沉浸在自己的意见被无视的愤怒中,至于曾轶可是不是真具有小众的魅力,则完全被这种愤怒遮蔽了。

王小峰・乐评人

如果是没有品味和无知的人去胡说八道,倒可以当成个笑话听听,你们(指高晓松等挺曾派)这些音乐人都是懂音乐有判断力的,口是心非胡说,也不脸红。这样下去连娱乐都没有了。

沈黎晖先生可以把曾轶可签约下来,把她培养成一个前卫歌手,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唱歌不在抖来米伐扫拉稀上的歌手,超越贝多芬。宋总(宋柯)也可以把她签约下来,反正现在彩铃的音质也不好,跑不跑调都听不出来。“海外油子”高晓松可以为她献上几首歌,她一定能唱得比老狼有新意,她能颠覆所有乐器。

媒体为什么没有去痛斥这种恶心的行为?任其胡作非为?可能习以为常了,甚至有更多更无知的人认为这也不错嘛,多有个性啊,你不敢唱跑调,人家就敢。

对于主人公曾轶可同学,我认为她就是被湖南卫视当猴耍的一个牺牲品,人生一大悲剧就是被卖的时候还帮人数钱。湖南卫视跟音乐圈里的那些人一样面临尴尬。我们都挺怀念那个卖手机的小伙子PaulPotts,我们也挺怀念那个孤独的乡村妇女苏珊大婶,同样是选秀,差别咋就那么大呢?这个差别就是底线。

“争议可”之后的“话题可”

曾轶可与潘辰PK,最终大众评审把暂时留下的权利给了潘辰,曾轶可就这样被淘汰了。从电视直播看到的画面充满了离别的泪水,一向酷酷的曾轶可当晚突然爆发……

江湖传闻:7月31日晚,当比赛进行到“争议快女”曾轶可与潘辰接受大众评委的投票时,汪涵介绍“接下来的是一位来自澳门的学生‘左帅’(音译)”之后,一位身着白T恤、戴着眼镜的男子上台投票,当他将票据投入潘辰的票箱里的那一瞬间,此时电视画面突然没来由地变为了“快女”的宣传片。宣传片过后已经是另外一位大众评委在投票了。

现场网友爆料:“投票时,虽然曾轶可的话筒有两次被强制消音,但现场的观众都很清晰地听到了她说‘我想骂人’这四个字,然后她旁边的潘辰拉了下她说‘冷静点,别理他’,然后曾轶可的话筒就没声了。第一次是台下有观众起哄,第二次是曾轶可在回应。但相隔太远,具体内容听不清楚。”

“大众评审”曝料:事后,有自称担任了当晚大众评审的网友发帖曝料称:“曾轶可想骂人的原因其一是因为在投票时有舞台下的观众在起哄,其二是因为那个‘××学生’在投票时,无比虔诚地叫了曾轶可一声‘曾哥’,于是曾轶可发飙了,想骂人了。这种侮辱换了其他人早就受不了了。”

曾轶可当台上演“断背”激吻

事件:在一位来自北京的大众评审投票之前,曾轶可将头靠在潘辰的肩膀上哭泣。正是在这位大众评审将票投入曾轶可票箱的一瞬间,潘辰做了一个很暧昧的动作,她用左手搂住曾轶可的脖子,轻柔地将曾轶可的头部从自己的肩膀处托起……此时电视画面再度被切换成了“快女”宣传片。

现场网友爆料:“第二次插播是因为当时曾轶可和潘辰在舞台上上演了令现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一幕,当时两个人简直是目无旁人地亲吻起来,不信看我现场拍的图。”

“李媛希被淘汰,曾轶可追着亲了她好多下……第一下亲的脸,第二下看着好像是想要亲李媛希的嘴啊,后来又追着亲了一下。她不会是同性恋吧?感觉好奇怪啊!”

湖南卫视回应:对于曾轶可潘辰的“一吻定情”,“快女”的工作人员表示并非和她的性取向有关,只是因为“她和李媛希、潘辰、黄英是最好的朋友,在当时那种气氛中,可能只是年轻人一时脑袋发热吧,希望大家能够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她们”。

清代名人轶事篇2

没办法,我只好与姐姐一起完成任务。刚一开始,我很有劲头,也许是因为感到好奇吧,但过了一会儿,我便想打退堂鼓,四周黄土飞滚,热辣辣的骄阳下,连土都咯脚。仅干了一会儿,脸上已被浸得痒痒的,我烦躁地擦了一把汗,真渴望能有一阵风,手里握得紧紧的锄头也都“出汗”了,可我却不能放弃。“不劳则无获。”“啊,不劳动,我连饭也没得吃,所以,我累得气喘吁吁也不休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坚持就是胜利!”

有好几次我快支撑不住了,但我想到平时爷爷劳累干活的身影,我便长叹:爷爷每天肯定很辛苦吧,独自干那么多的活。想想自己做这么少事便喊苦喊累,真不应该,所以我只好拼搏着,拼搏着……

终于,我和姐姐干在吃午饭前把活都干完了,那时,我已经上气不接下气,肚子咕咕直叫,所以我立即盛饭,我第一次觉得原来饭是那么的美味!正当我吃得津津有味时,天空突然阴了下来,空气十分清新,我感到很无奈:为什么不早点,亏我刚才这么辛苦,这么热。父母看到我嘟起小嘴,不禁笑了。

今天,我通过干农活,深深地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但比劳动更难得的是那份劳动的快乐!

【劳动节相关作文素材】

五一游记作文:游玩

[名人轶事]劳模代表——时传祥

[名人轶事]劳动模范——李素丽

[名人轶事]劳模代表——张秉贵

清代名人轶事篇3

网络媒体和舆论,有时好像一面哈哈镜,镜中人早就被扭曲变形,真相模糊不清。在各种声音的包裹之下,曾轶可却始终拥有一颗不为外物所动的心。争议也是契机,它不分黑白降临,但是只要你抓住并付出努力,终将有个足量的交代。她一直认真写歌,出专辑,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音乐人,作品足以让人惊喜。现在,请你抛开成见,好好听她唱歌。

1、 印花钉珠廓型上衣

JFS

黑色长裤

尹黙

黑色皮鞋

私人物品

2、 卡其色长款西装马甲

裸色假领

尹黙

耳钉

十字架项链

私人物品

3、 印花钉珠廓型上衣

JFS

耳钉

私人物品

4、 黑色波点短袖上衣

JFS

丝绸短裤

Lynn Yan

耳钉

黑色丝袜

私人物品

个性从头顶冒出来

这个叫曾轶可的姑娘在十几岁时闯入大家的视线,同时带来的还有她独有的声音,稚嫩却真诚的创作,还有包括音准等等的各种争议。不怕,在娱乐圈,有争议才有价值。她没有太多反驳,默默接受争议,做着自己认定的事,唱歌,出唱片,还接触影视剧。这个夏天,她交上自己的第三张成绩单。

在二十出头的年纪,曾轶可已经发了三张专辑,对于谁来说,这都是个值得骄傲的成绩。可是在光芒背后,必然承受着比普通人更多的压力,受到了更多不公。一直觉得,舆论就是洪水猛兽,特别是在这个网友的力量足以人肉到任何人的时代,一点点不够完美,也足够引起那些人铺天盖地的嘲讽和丑化。她其实是个很简单的小姑娘,却被人戏谑地称呼为“曾哥”;她因为嗓音特殊,就总逃不开关于“绵羊音”的讨论;她不是专业出身,就不断有人在音准技巧上给她挑刺。也许换了别人会委屈得受不了吧,曾轶可却从来不予理会,像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微笑以待。

2010的时候,左小祖咒万事如意的现场演唱会,曾轶可去唱《最天使》。她的出现引起了台下的躁动,歌迷们不断起哄,大声喊着“牛逼”,掩盖不住的满满恶意。因为他们的戏谑和嘲讽,曾轶可的演唱被数次打断,再加之吉他找不到调,更多的尴尬于是扑面而来。她想认真努力完成,却面对愈发强烈的嘲笑;最后终于勉强唱完整首歌,却在默默离开之时不忘说谢谢。这段过往仅仅是她出道这几年的一个小片段,不论是现场还是网络舆论,这样的事情她早已经看淡。没有关系,她唱着自己写的歌,抱着吉他述说着自己的心事,清新的调子独特温柔,笼络了不少人的心。在一些人忙着笑话她的时候,她在写歌;在一些人把她恶搞还给她起外号的时候,她在出专辑;等你们停留在原地,曾轶可早就手握三张专辑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她很淡定地说,她要为自己的歌迷们树立起一个榜样,遇到挫折都不要害怕,要么视而不见,要么用实力说话。

曾轶可的音乐之路似乎有点后知后觉。小的时候曾轶可对音乐没有太大兴趣,被妈着才学完了两年的小提琴,还因此产生了逆反心理。直到曾轶可上了高中,才开始对音乐有了感情。不过到了报考大学的时候,她也没有去艺术院校,而是听从家人建议,去学习了更为实用的英语。2009年,她的一次报名改变了自己往后的人生方向。在快乐女声的比赛中,赞誉与诋毁齐飞,鲜花与鸡蛋一色,争议声中她成为了乐坛一个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虽然走入了娱乐圈,但是曾轶可也没有丧失青春的大学生活。最美好的大一大二她在学校中度过,虽然参加了比赛,后来她也顺利毕业。未来的日子,她认定那肯定是多姿多彩的。这样二十出头的女孩子,的确有着很多的可能性,无论是自己的生活还是音乐的道路,都将丰富充实。她说,好的坏的她都期待。坦然面对会来的一切,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人生态度。

曾轶可对于音乐的态度,似乎与同行相比更为释然。与那些把音乐视为自己的生命,放弃很多来坚持音乐梦想的人相比,曾轶可把音乐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走这条音乐道路甚至没有什么太特殊的理由,只是想多积累作品多表达所想。她给自己立下目标,要发表一百首作品,现在通过努力已经达成了三四十首。太多口头上的宣言只是花架子,真正有用的还是将目标付之行动,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我们可以看到,曾轶可便是这样一个人。

在本张新专辑里,曾轶可不谈其他,只说爱情。讲述着女生暗恋、甜蜜、难舍难分、若即若离的感情,真挚不造作。少女情怀总是诗,如果你也有意中人,如果你也被爱情困惑,想必新专辑里肯定有你心仪的情愫。在这张专辑制作过程中,选歌环节曾轶可也遇到了来自上层的阻力,认为她写的歌不好不满意。于是她便带着自己的吉他去了凤凰。凤凰的一包姜糖,激发了她的创作灵感,诞生了颇受好评的《辣糖》。不是你们说我怎样就是怎样,其实我也是甜甜的一颗糖。这样对于外界的抗争被她写到了歌里。

在访谈中,你可以感受到她实在是个很特殊的女孩子,不像是娱乐圈的人,感觉一直被周围的人保护得很好。没有任何油滑与客套,只是很真诚地跟你交流自己所想。外界太多评论已经失真,如果你想接近她的内心,曾轶可向我们透露了方法:一是听她的歌,二是和她做好朋友,三是做她的男朋友。对于歌迷来说,最便捷的方式就是听歌了,这也是曾轶可认为了解她最好的方式。对于自己喜欢的男生,曾轶可也透露自己的标准,要干净、读书多、有魅力。她说敢爱就来,希望这个男生可以让自己崇拜。在这样的年纪,每个女孩子的心里都会有一个想象的他。

生活中的她也带有一点90后的小叛逆,有时候会玩得很疯,会为了看摇滚演出去国外,会和朋友在酒吧玩得很High。在父母面前,她却变得乖巧温柔。她说每个面都是自己,生活里她从来不设限。同时,她也始终相信美好,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向往的人。

曾经有网友这样评论“有的人就是所到之处、举手投足都是争议和焦点,曾轶可就是,最重要的是,她从不刻意,也从不在乎,任你们如何,我自巍然不动。”的确,这种淡定,似乎让任何舆论都没法刺痛到她。她的歌曲清新,却透露着一丝小小性感。自己内心拥有强大的小宇宙,不理会任何流言蜚语。淡然一笑之间,个性就这么从头顶冒出来。

我还蛮有反抗精神

小资CHIC!:很高兴曾轶可做客《小资有约》,你的第三张专辑已经出来了,而且都是原创歌曲,名字特别有意思,《会飞的贼》,怎么会用这个名字?

曾轶可:这是主打歌的名字,这张专辑跟以前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差不多大部分歌都有爱和希望。“贼”是代表偷偷暗恋的情愫,“会飞”是代表这是比较特别的。

小资CHIC!:专辑里有首歌很有意思叫《辣糖》,而且这好像还有一段故事。选歌时,大家可能都没有选中你原来的歌,这是怎样一回事?

曾轶可:因为当时公司开会,从二三十首歌里选我的歌,当时给我的反馈就是“你写的什么啊?”就觉得不够好,然后我就拿着吉他去了凤凰古城,买了一包姜糖,吃上去辣辣的。刚吃一口就扔掉了,后面又吃了,是甜的。当时就想,难道老板说不好就不好吗?为什么不自己尝一下,我哪有别人说的那么苦那么辣?就是对这次开会的反抗,对之前别人不了解的反抗。

小资CHIC!:是不是更多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大家对于你的看法。大家评价你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孩儿比较辣,其实你是一颗糖。有这样要表述的意思吗?

曾轶可:你说的挺对,是我对周边的人,外界评论的一种抗争。

小资CHIC!:所以你觉得你有点小叛逆吗?

曾轶可:我觉得我还蛮有反抗精神。

小资CHIC!:但是经常会看不出来。就比如说,草莓音乐节,你给大家的感觉是比较淡定的,很从容的。但不知道你的内心是怎样的?

曾轶可:我的反抗是从我的歌里面,比如说《辣糖》里的表现。

小资CHIC!:因为我们知道轶可从09年到现在一路走来,有很多争议和支持,基本上是粉跟黑在一起。那这样的状态,会不会很心疼自己?

曾轶可:其实我还没心疼我的歌迷呢,因为他们遇到其他歌迷,也会有交流。我希望我的歌迷能够看到我,可以为他们做一个好的榜样。不管在他们生活中遇到挫折还是怎么样,都可以像我这样,或者视而不见,或者用作品说话。

小资CHIC!:你真的特别坚强,因为你身边很多人特别心疼你,一个单纯的小姑娘,受到很大社会压力。那你会觉得这是走红必需的代价吗?

曾轶可:我觉得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我得到了他们对我作品的认可,可能其他方面会有说我。得到的就是十九岁就可以出专辑这样,但是失去的可能就是一些大学的时光,还有一些自由。

小资CHIC!:你觉得19岁到21岁之间,你最大的成长是什么?

曾轶可:慢慢去承受,从更多方面考虑更多问题。

小资CHIC!:一个创作型歌手,我们更多看你的作品。另一方面,会看你的音准,唱歌的技巧。那你觉得唱歌的技巧和你的作品,哪个在音乐的道路上对你更重要?

曾轶可:其实我个人觉得作品这个东西其实算是永恒,因为一张专辑出来,一首歌有很多可能。可能它以后会被翻唱,会被他人来表达他那个时代的想法。所以我觉得作品是永恒的,但是如果说唱功的话,我只是想把自己的歌诠释自己的味道。但是我不排斥其他人翻唱,其他人可以唱出他的味道。

相信美好,相信爱情

小资CHIC!:因为你是个很能创作的人,据说一天就能创作一个作品,速度很快。

曾轶可:有灵感的时候,可能两个小时。

小资CHIC!:灵感来自哪里?

曾轶可:来自于一些新鲜的事物刺激。

小资CHIC!:包括你的第三张专辑,也很多原创作品。我们会想,你的内心世界有很多事情,包括暗恋。是不是感情上有这样的经历,才会使你创作那样的作品?

曾轶可:我觉得经历不可少,比如说《会飞的贼》,它写偷星星偷月亮,这是一种比喻,代表我做了很多事情。经历加思考。

小资CHIC!:你经常去安慰比你年纪大的人?

曾轶可:这是因为我有两面吧,有一面就是太小孩儿,但有一面就是可以跟比我年纪大很多的人交谈。有时他们遇到了问题,我会用自己简单的方式去交流。

小资CHIC!:你自己简单的方式是什么样的?

曾轶可:我觉得就是把一切事情看得更美好,就是往好的方面想。

小资CHIC!:在你的头脑里就没有邪恶的东西吗?

曾轶可:其实我也会看到邪恶的,但是我相信美好。就是或许我遇到邪恶的灾难的事情,但是事情过去后,我还是相信美好。

小资CHIC!:目前唱片市场竞争很激烈,各种选秀,相对来说,《快乐女声》出来的人,会有很大压力吗?

曾轶可:其实不会。现在唱片行业确实不景气。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选秀比赛可以产生一批新的歌手、音乐人。越繁荣越好,希望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虽然很多人都去拍戏了,但是不能说音乐就没人做了。

小资CHIC!:我也采访过很多音乐人,有人转行去做了演员,可能是迫于压力或者整个唱片业的行情。作为艺人,你怎么平衡这种兴趣与商业的关系?

曾轶可:一个伯克利音乐学院的一个老师说过,其实大部分钻进音乐的人,觉得赚钱跟音乐是相悖的。你要写好的音乐,就要处于一个很苦恼的阶段。但我不觉得。不用把金钱和音乐看成一个对立的东西,你如果通过音乐创作金钱,说明你给别人的生活带来了价值。没有它的话,你可以好好创作,有它的话你可以更好地创作。我觉得挺好的,用这个钱可以去旅行,有更好更新的灵感。

小资CHIC!:有些人说痛苦可以激发灵感。

曾轶可:确实,我觉得伟大的电影很多都是悲剧,悲剧会有经典,悲痛可以促使经典和永恒的东西出来。

小资CHIC!:那你觉得有哪首歌你是这样的?

曾轶可:我觉得我离很经典的永恒还有一段时间。《我们不是只有现在吗》,说的是一个现在社会的现象,他们需要房子车子,才能结婚或者恋爱,我对这样的现象发出疑问,还是相信爱情。

我的目标是一百首

小资CHIC!:你慢慢也会从社会现象中找到灵感。你现在也在拍戏,《恋爱通告》是你的第一部作品,接下来的《步步惊情》你也会有出演。里面是什么角色?

曾轶可:之前《恋爱通告》是演学生,本色出演。《步步惊情》造型还蛮酷,是个Rocker的形象,一个酒吧调酒师,她会有自己喜欢的人,也有喜欢自己的人。

小资CHIC!:据说这个角色挺叛逆的?

曾轶可:对,因为她的喜欢在心里,跟她喜欢的人也是在吵架。

小资CHIC!:很多人觉得你很怪,包括你的声音也很怪,就是绵羊音。在现实生活中你会很叛逆吗?

曾轶可:怪吗?可能是头发吧。我觉得叛逆也是有两个方面。《步步惊情》里是我在Party上,或者和年轻人玩疯的样子。我平时很乖,是在爸爸妈妈面前,在白天的时候。其实我是个不设限的人,每个都是我自己。

小资CHIC!:接下来几年会以音乐为主吗?

曾轶可:音乐是积累的过程,电影是升华。希望在学习表演之后,有了音乐的积累,遇到特别好的剧本,或者适合我的角色,可以去升华。

小资CHIC!:所以完全不会把影视剧作为重点?

曾轶可:哎,不一定。像张国荣,唱了那么久的歌,演《霸王别姬》就得了一个很厉害的奖。我觉得什么都说不好。

小资CHIC!:从小就喜欢音乐吗?

曾轶可:其实是不喜欢的,被逼着学小提琴两年,然后有种逆反心理。

小资CHIC!:小的时候被父母逼的?

曾轶可:妈妈。

小资CHIC!:什么时候发现其实还蛮喜欢创作歌曲?

曾轶可:可能要到高中吧。

小资CHIC!:而且当时考的学院是和外语有关的,当时有想考跟音乐相关的学校吗?

曾轶可:其实当时是想考艺术学院。但是我爸爸希望我学到一门语言后,可以比较实用。因为我从小英语就比较好,现在看来还蛮有用,出去玩什么的。

小资CHIC!:什么时候开始你觉得音乐是自己以后要走的路?很多年轻人都是忽然领悟了。

曾轶可:其实我一直觉得音乐是我生活的一个部分,也没有特别要走下去的原因。就是想积累很多作品表达很多东西。现在目标是能发一百首。

小资CHIC!:现在有多少首?

曾轶可:有三四十首了。

小资CHIC!: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印象很深的是《狮子座》和《Forever 21》,你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首?

曾轶可:都喜欢,《最天使》我觉得可能是经典。

小资CHIC!:在未来创作中,会不会希望创作完全不一样的,让观众看到完全不同的曾轶可?

曾轶可:会,我还挺希望的。

小资CHIC!:而且你一直说在娱乐圈你是异类?你觉得什么样的算异类?娱乐圈的同类是怎样的?

曾轶可:是一个记者写的,不要听。我也没有刻意去分,可能是我的人生价值观和做人的态度跟周围的人有一点不一样,然后他们可能觉得有点特别。

小资CHIC!:很多时候,你被贴上90后的标签。你觉得90后是怎样的?

曾轶可:我觉得是敢爱敢恨,现在90后都二十几岁了,我现在二十三岁,最大的就是这个年龄。慢慢开始有责任感。

小资CHIC!:你觉得你要比同龄人要成熟一些?

曾轶可:某些方面会。

小资CHIC!:是因为这些年经历了这些事情?

曾轶可:应该吧。

小资CHIC!:你有没有想过没有经历过快乐女声,你是不是还在学习?

曾轶可:现在应该大学毕业了,有可能继续学习,有可能出去工作。

小资CHIC!:会觉得可惜吗?中断了学习?

曾轶可:没有,因为我毕业了。我刚开始那两年在大学是最快乐的时光,我同学告诉我大三大四就很紧张了。大四就完全出去实习,所以我还蛮幸运,在最好的时光离开。

小资CHIC!:所以对你来说是收获。

曾轶可:我觉得挺好的。

小资CHIC!:那你对未来有什么憧憬?因为很多时候,大家说你是生活在幻想里。

曾轶可:我觉得未来是多姿多彩的,应该会发生很多事情,好的坏的都期待。

敢爱就来

小资CHIC!:不工作的时候会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

曾轶可:有比较正常的和比较疯狂的。比较正常的就是看书、逛展览,跟朋友在一起。疯狂就是去国外看摇滚演出,去酒吧。

小资CHIC!:很多时候会觉得你这样的人比较神秘,你怎么看?会不会有些事情不想给外人看到?

曾轶可:我有几个很好的朋友,对她们来说我可能已经不神秘了。因为写东西的人可能会容易把想的写到歌里,表现的话就没有那么外放。

小资CHIC!:很多人通过歌来了解你。

曾轶可:对对,我觉得这是最好的方式。

小资CHIC!: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只是看到表面,没有看到内心。反而是歌里有很多细腻的东西。

曾轶可:对,所以我觉得靠近我内心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听我的歌,第二种是跟我做好朋友,第三种是跟我恋爱。

小资CHIC!:谈起恋爱,你觉得怎样的人才能吸引到你?

曾轶可:额,其实我觉得敢爱就来,我觉得他要足够勇敢和有魅力,可以让我爱上他,我觉得都可以。

小资CHIC!:所以在印象里没有轮廓吗?

曾轶可:哦,基本的,就是干净、读书多、有魅力。

小资CHIC!:会让你崇拜吗?还是更加平等?

曾轶可:我当然希望他是能够让我崇拜,我觉得他应该是千变万化,足够有魅力。

小资CHIC!:很多时候一些有才情、很文艺的女孩子都很小资,你觉得你自己小资吗?

曾轶可:我的歌迷里还有一些这样的,小资的生活应该还蛮慢的,我觉得是属于比较美好的生活。

小资CHIC!:看来在你印象里小资就比较悠然自得,你会喜欢这样的生活吗?

曾轶可:我还蛮喜欢,就是喝咖啡啊,晒太阳啊、出去旅行啊,看书啊,都挺小资的。

小资CHIC!:而且这样的生活会成为你创作的灵感。

清代名人轶事篇4

自2009年7月31日“快乐女声”10进7比赛中被淘汰开始,曾轶可被动地开始了自己忙碌又有规律的“歌手时代”。坐在赶往京城某个录音棚去见某个大牌制作人的车上,曾轶可或许会望着窗外的车流,想起某个旋律,扑哧一笑,然后有了精神。她会哼哼起这个旋律,别人都不明白,自己却会想起湖南常德老屋里的那段记忆……

音乐启蒙是童安格的磁带

曾轶可的父亲曾启山笑言自己“烟草大亨”的名头实在夸张了点,“网络就是这样吧,能听到更多真实的声音,也能够让流言更快流传。”他的笑声很无奈,“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就像对于现在有人质疑曾轶可的《狮子座》出自抄袭一样,曾启山相信自己的女儿。

在父亲眼里,曾轶可从小就亲近音乐。1991年的春节晚会是曾启山家跟流行音乐的第一次亲密接触。那年春晚听过了姜育恒、潘美辰、谭咏麟等一帮港台歌手的歌,曾启山也去买了台卡式录音机,让尚被妈妈抱在怀中的曾轶可感受了流行音乐的启蒙。

“那孩子小时候不怎么能静下来,挺调皮的!”曾启山从来都看惯了女儿的淘气包嘴脸,“不过录音机一放童安格、姜育恒的磁带,她立马就凑过来了,听得可认真啦!”曾启山说他们当时并没有在意女儿是否有音乐上的天赋,“我们那时候自己都迷流行歌曲呢,哪里顾得着小女儿呢?”

曾轶可九岁的时候,学校里流行起了送孩子去学小提琴的热潮。“那阵子,我们也没想这么多,就觉着人家孩子都有特长啦,咱家孩子也不能落后啊!”学小提琴的过程,曾轶可本就没被父母寄予过太大期望,“就是陶冶陶冶情操嘛!一切都不能影响到学习嘛!”

“不能影响学习”,这是曾启山培养和教育女儿的一个核心,在他的话语中被多次提及。随着曾轶可的学业任务越来越重,小提琴拉了两年,就罢了!家里没人觉得遗憾,“毕竟那时候谁想让自己家孩子以后靠音乐吃饭呢!”在教育界干了半辈子的曾启山固执地认为用功好好读书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她并不傻只是单纯

之前因为不满其他评委对曾轶可的力挺,愤然退出快女舞台的评委包小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提到曾轶可,“有人要玩傻她,她不知道而已。”

曾轶可并不傻,她只是有一颗单纯的心而已。面对记者一再追问曾轶可有关《狮子座》“抄袭门”的问题,曾轶可的回答是“那你们相信我吗?”如果说她傻,那简直大智若愚。

曾轶可也从不恶搞音乐,她的粉丝“可爱多”都说自己是因为曾轶可对音乐认真的态度喜欢上这个女孩和她的音乐的。不过,曾轶可却被舆论恶搞再三。从酷似史泰龙的长相,到“曾哥”的外号。“好在她神经大条,一般人惹不到她”,在“快女”比赛中结识的好友这样评价曾轶可。

曾启山虽然十分反感坊间对自己女儿的百般恶搞,不过他却是被曾轶可恶搞的对象。

曾轶可还在念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爷爷奶奶一大家子人来到曾轶可家里聚餐。一直在张罗饭菜的曾启山夫妇忙进忙出,“我跟她妈都以为这孩子一定是跟哥哥姐姐家的小孩们待一起玩了吧”。

谁知道,大家开始吃饭的时候,屋里突然响起一阵奇怪的音乐声。一家人立马开始在屋里一阵东找西找的。好半天曾启山才弄明白,这不是自己的手机在响吗?“我当时就纳闷了,我手机的铃声不是这个音乐啊?”这时候,一旁的曾轶可脸上露出了调皮而得意的笑,大家都明白啦,是她搞的鬼啊!“那时候,她还没有手机,可我的手机怎么谱曲,早就被她搞得一清二楚啦!”曾启山承认自己不太懂得欣赏女儿创作的音乐,不过他却认定了女儿的天赋。

曾启山现在的手机彩铃就是曾轶可自己创作的《等我回来》,每个拨通他电话的人都听得到他对女儿的爱。

女儿成了大众娱乐的消费品

有媒体把一切冲着曾轶可袭来的风暴归结为“无缘无故的爱与无缘无故的恨”,同样也想当然地把她跟几年前的李宇春相提并论。两个同样享受过各种莫名其妙中夹杂着更多不可思议的爱恨的女孩,仿佛有着不少相同的心绪。

从来都很少点名评价自己师弟师妹的李宇春也站了出来呼吁大众,“作为选秀艺人要面对的很多,其实她(曾轶可)的压力也已经够大了。”

在曾轶可的父亲看来,李宇春是有权利评价曾轶可的人。“他们都是享受过这种滋味的甜蜜,同样也品尝过这种苦涩的孩子。”没有体会过这种铺天盖地爱恨的人,曾启山觉得是不可能也不愿意去真正了解这些孩子最真实一面的。不过,他觉得自己女儿跟李宇春还是完全不一样的。

对于坊间对女儿的恶搞,他一语中的,“他们无非都是在消费娱乐,而我的女儿就成了成就他们快意与愤怒的消费品。”

曾启山眼中的女儿是个认准目标就玩命追求的孩子。他至今还记得曾轶可当初要学吉他时的决心,“她当时就说,不要爸妈出钱供她学琴,唯一需要的就是给她买把吉他。”

曾启山记得,曾轶可学吉他那会儿,总是一个人对着网上的琴谱用手抄到自己的小本子上,然后每天练到夜里还不知道休息。“那会儿,她那个手啊,弹琴弹得手发痛,痛了就自己缠上胶布继续练。”曾启山虽然认为女儿练琴有点倔脾气发作,不过那种执着还是感动了他。

高考结束后的暑假,曾启山支持女儿去参加了一个吉他补习班,曾轶可的琴艺也得到了突飞猛进。也是在那时候,她开始渐渐创作出一些不成篇章的小段落。“一有新的曲子,就先弹给我和她妈听。所以现在说我女儿的音乐是抄人家的,我首先绝对不相信的!”曾启山对于女儿的信任很简单。

学校还有没完成的课程和考试

曾启山仍然记得女儿曾经在汉寿老家读初中的时候,看到班里的农村同学每天上学要起早贪黑走很远的路来上学,曾轶可于是善心大发,把父亲买给她的新自行车送给了同学。曾启山说,“要知道,我们家也是靠工资吃饭,她如果一直这么弄,我们做父母也支撑不了。”不过曾启山看到了女儿善良的天性,于是他也不能说女儿什么了。

曾轶可一直到上大学还带着原来父亲买给她的那把500元的吉他。“她觉得琴弹出的音乐好才是最重要的,琴本身,不重要。”

清代名人轶事篇5

他曾受邀与世界著名指挥大师――祖宾・梅塔先生,在新年音乐会上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让大师在演出过程中情不自禁竖起大拇指的中国钢琴家。

他在全国乃至欧美地区获得作曲、指挥、钢琴以及教育等领域的各项大奖,其演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他就是武汉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段轶轲。

指挥家、钢琴家,一个充满感性又让人崇尚的职业!

教师,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创造性的职业,它引导学生进入音乐的海洋。

段轶轲,就是这样一个兼备音乐家与教师双重身份的人。他,说话时而谈笑风生,时而专注言语;如同他对音乐的感知,潇洒、自信。谈及喜欢的音乐类型,他的回答让我有一丝诧异,“我比较偏爱悲伤的作品,比如柴可夫斯基和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我又问:“交响乐团中,每一位演奏员对音乐都各有不同的理解,为什么大家都要听指挥的引导?”“因为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引领大家产生共鸣,且尽可能贴近作曲家真实创作意图的人。”

“或是上天机遇,亦是后天努力”

通往梦想的路上,他历经种种艰辛,打破质疑,即便风雨兼程,也将乘风破浪!

提及歌剧《江姐》,这部给予段轶轲无限荣耀,也让他历经艰辛的剧目,段轶轲坦言:“我倾尽所有的心血,用尽毕生所学,去演绎好它。”

每个人在获得成功的时候,通常会把此归功于幸运,但是上天为什么不让别人如此幸运,而是你?关于《江姐》的演出,段轶轲告诉我,乐队中每一个声部,舞台上每一道布景,演员的每一段唱腔、台词,每一个动作、表情甚至眼神,他都烂熟于心,他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背谱去演绎这部宏伟巨作的指挥家。荣耀背后不仅是上天的机遇,更是后天的努力!

“携手大师,一夜成名”

2014年,1月5日,世界著名指挥大师,有着“指挥帝王”之称的祖宾梅塔先生携手段轶轲,在琴台音乐厅新年音乐会上合作演出了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令业界轰动。

“能与梅塔大师合作演出协奏曲,这对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钢琴家而言,都无疑是人生中最幸福、最珍贵的际遇,我感到无上荣光。我将会承载着大师的教诲,自信的面对以后、一切…”

“拥抱梦想,飞向世界”

与中国唱片总公司合作,全球发行其个人首张钢琴演奏专辑,成为这位年轻艺术家的一个新的起点。

中国唱片总公司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世界影响力最大的唱片公司,与之合作的都是蜚声世界的中国艺术大家。这次协助段轶轲录制唱片的是有着“中国唱片教父”之称的邹铁夫先生,以及“中国最佳录音师”张小安先生。

“这张唱片凝结的不仅是我一个人的精神,还有整个制作团队的心血”。

艺术作品的生产,它本身是客观与主观并存的,会相互制约、相互矛盾的存在。所以,艺术本身就是遗憾的,是无法被完全驾驭的。这次的专辑无论是选曲还是演奏,对于他来说都是一反常态的。段轶轲过去演奏风格一直比较张狂,追求技术上的震撼。这次,段轶轲向大家呈现的是另一个自己,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回归,只是在展现他的另一面。

在艺术之路上,段轶轲一直在“偏执”的行走,他认为,艺术其本身就是充满主观与个性的,如果一个音乐家他一生的艺术追求,只是谨慎而又克制的去表现作品,成为作品或音符的“仆人”,又或者在艺术表现上一味的去博得听众们的喜好,那么这样的人,只能算是一个以艺术作为谋生手段的“匠才”。

他说:“人们主观的褒贬评价,是不能决定艺术的存在与沿袭的。自我而又主观的艺术个性,是其发展的‘血脉’,它必须无奈的存在于客观世界中。所以艺术家要充满勇气,要有一颗坚韧、执着、勇敢的心,不会因为质疑或非议而胆怯夭折。这可能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家要‘厚脸皮’吧。如果向往高处的温暖与光明,那么根,就要忍受潮湿与黑暗。我想在这世间,留下我的声音…”

“世间百态,不断侵袭着本真的自我,让你我在迷茫中迷失。”

他说:“人们有时会情非得已的迷失那个本真本善的自我。当我独处时,我会为自己演奏,那种感受,就好像对着镜子发呆,那些缅怀、道别、致歉、憧憬,那是心与灵魂的悄悄话……”

聊起对音乐道路的执着,面前这位本幽默风趣、时尚乐观的男人,流露出一丝丝忧郁,“我曾经的同学们,至今,还在从事音乐工作的已所剩无几,大家都迫于各种压力与激烈的竞争,改行做了其它……”

是的,在鲜花与掌声中,谁又会想到成就梦想要忍受了多少质疑、非议,会承受了多少压力。我好奇的问:“那你对现在的事业和生活满意吗?”他眼神坚定,话语有力的回答我:“我,承受着属于我的磨难。我,享受着属于我的荣耀。正是这些,让我的人生美丽,并充满感动的绽放,吾爱今生!”

段轶轲,中共党员,1983年9月5日出生于湖北武汉。青年钢琴家、指挥家。曾任湖北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海口爱乐乐团艺术总监。现任江汉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段轶轲在指挥、钢琴、作曲以及教育等领域中,已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其演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

历年获奖情况:

2002年,其创作的艺术歌曲《对月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作曲比赛一等奖,并发表于中国音乐核心期刊《音乐创作》。

2006年,受邀赴台北指挥演出,并由台北爱乐文教基金会提供全额奖学金,参加美国指挥大师班继续深造。2009年,获湖北省“第三届金编钟奖”、“第九届楚天文华”音乐表演一等奖。2010年,赴意大利,参加“笫20届国际青年钢琴家大奖赛”获金牌。

2011年,参加“全国高校钢琴教师演奏邀请赛”获一等奖。

2013年,获江汉大学“讲课竞赛”三等奖,以及“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2014年,赴旧金山,参加“第22届美国国际钢琴公开赛”获冠军。同年,获中国音乐家协会颁发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奖”优秀指导教师奖、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奖。

2015年,由中国唱片总公司出版,香港百利唱片公司全球发行其首张个人钢琴演奏专辑。其创作的艺术歌曲《五美吟・明妃》发表于中国音乐核心期刊《音乐创作》。同年,被授予武汉市“优秀青年教师”称号,以及江汉大学第八届“感动江大人物”称号,并入选湖北省文化厅“百名优秀舞台人才”工程。

重要职业经历:

2011至2015年,受邀与中国人民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合作,指挥歌剧《江姐》全国巡演数十场之后,多次受邀赴北京在人民大会堂、空军司令部、中央党校、国防大学、清华大学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并受到亲切接见,被誉为“第五代《江姐》指挥”。

清代名人轶事篇6

钱君上述说法,我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

先说上述这首诗。该诗并非坡在杭州吴山所吟,而是在湖北黄州所咏。《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一版)一书摘引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原文曰:“东坡在黄州,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何名?主人对此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谓:‘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钱文误为“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再说坡游吴山,杭州地方志只记载他在吴山山系南部的瑞石山东麓之宝成寺赏牡丹花时,见到前任太守赵亻卒壁上所题之诗,曾即兴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亻卒》一诗,并由后人刻在感花岩上,一直留传至今。除此并无他诗。再说吴山宋代时并无民居,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杭州太守也)引用宋人史料,在《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说:“前宋时,杭城西隅多空地,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林木茂盛,阒无民居。又,宋人周密在写杭州的《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吴山“且闻近日多虎,往往白昼出没不常,遂不能尽讨此山之胜,故书以示好事寻游者。”由此可见,吴山在宋代时“人迹不到”、“阒无民居”,又“多虎”且“出没不常”,哪有什么“店铺”卖饼?吴山的登山石阶是元代所修(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元之前的北宋杭州太守坡,何能“策杖步行到山上”且见“有人争相购买酥饼”,岂不是在说天方夜谭中之神话?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不要凭空将它叫法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北宋时代。在下希望撰写烹饪史话及美食趣话的作者们,要实事求是写作,掌故轶闻一定要有根据;如果是民间故事及传说,也要客观地反映事物,不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清代名人轶事篇7

“我正在准备托福考试,然后申请联合世界学院(UWC),到国外去留学。”17岁的曹小静一边煮饭,一边告诉记者。她的父母来自安徽农村,过去很多年里,在上海四处游走,做些小生意。

几乎每天晚上,曹小静和她几十个同样命运的孩子都会聚集在上海市杨浦区大学路的一所小房子里,学英语、弹钢琴、读史作画,各得其所。这个叫“久牵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小屋,装修得精致整洁,桔黄色的灯光充满一屋子的温暖,晚饭时间,会有人在厨房里做饭,这一切都努力营造着一种中产阶层家庭的氛围。

那些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孩子们,一个个彬彬有礼、口齿伶俐、谈吐大方,言行举止一点不亚于那些有教养的城市家庭的子女,与他们在大上海最底层从事着各种艰苦劳动的父辈们看起来更是差别巨大。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受困于父辈的户籍不能进入上海较好的公立学校读书,却又都不甘于被命运推进技校、职高等等培养劳工的机构,他们和他们的家庭有着超越自身阶层的生活理想。而“久牵”给这种理想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这是一家立志长久为进城农民工子女提供教育服务的非盈利民间组织,“久牵”意为“长久牵手”。

2011年4月,久牵的学员,就读于职业高中的女生王新月打败国内高手如云的众多竞争者,成功获得UWC全额奖学金,开始了在UWC加拿大分院两年的求学生活。(UWC是世界上唯一一所面向全球提供大学预科学历的教育机构,每年都会录取来自不同国家、种族和宗教的优秀学生共同学习,学生遍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王新月也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榜样。在这个教育资源整体向强势人群倾斜,向城市市民倾斜的年代,作为城市边沿人群的农民工,其子女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越来越渺茫;阶层再生产现象,在农民工子女身上尤为普遍:父母是农民工,子女长大后大多只能去干一些等同或类似于农民工的工作,无从改变。久牵的努力,为这种残酷现实底色涂抹了一丝暖意。

“放牛班的孩子”在上海

“如果申请不上UWC的奖学金呢?”

“那我就好好准备中专升大专,然后读大学。”

“要是大学也考不上呢?”

“那就去工作,作为一个中专生,我相信凭自己的技能也可以活得很好。”

12月的一天夜里,记者造访了久牵活动中心。当我拿最残酷的命运安排来追问曹小静时,这个17岁的小女孩,满是淡定与自信,一点也没有沮丧,虽然她在大约5年多前,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明白并且一点一点遭遇了作为农民工子女在这个城市受到的排斥与委屈。

久牵的服务对象主要是10至16岁的在沪农民工子女,主要内容是为他们免费开设音乐、美术、电脑、英语、写作、美学、摄影、诗歌鉴赏、历史、自然科学等等课程――这些课程往往因为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限制或师资问题不能正常开设。老师主要是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一批沪上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志愿支教团队,久牵的资助方之一摩根大通的很多白领也是志愿者。

此外,久牵还会不定期邀请作家、音乐家、律师、记者、学者、编导、医生等各界人士为孩子们做专题演讲。内部的各种事务则通过一套规则建设,比如图书管理、网站编辑、清洁值日、活动组织策划等等,都由孩子们自己主导,实现自我管理。

这一切努力的目的,正如创始人张轶超所言:要为那些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的民工子弟提供平等的教育资源,要为那些因为贫困而无法发展其天赋的孩子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成为有独立人格、有社会责任感和公益心、自信自强的现代公民。

久牵有一个叫“放牛班的孩子”的合唱团,现在由上海音乐学院一位声乐教师专门志愿指导,这个合唱团每年都会组织两场专场音乐会,参与各种文艺演出,一方面为久牵筹措办学资金,扩大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在灯光与掌声中提升自信。合唱团每年还会组织一次别开生面的“回乡之旅”,每年选择学员所属的某个原籍省份,带领他们回到老家的村庄给乡亲们演出,按张轶超的话说,一方面让孩子们去认识自己的家乡,对照家乡与自己所处的城市之间的差异,让他们珍惜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同时在乡村进行调研活动,锻炼孩子们的交往和调查能力,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这样,不管相比城里的孩子还是乡下的孩子,久牵的孩子都拥有更开阔的视野。

长久牵手的辛酸与坚定

久牵从事农民工子弟教育,到今天为止已经快10年,所取得的成就放诸整个国家,依然称得上是微不足道,但点滴成就背后却是异常艰辛的付出。10年前,创始人张轶超还是复旦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是家族里最高学历的拥有者,父母的骄傲。10年后,张轶超年仅35岁,鬓发已有些许斑白。他未婚,没什么财产,只有一辆为出行方便从朋友那里廉价购得的二手雪佛兰小汽车,手机是一款形似苹果的山寨低端机,面对物质生活的匮乏,父母的失望与压力,似有说不得的愁苦。但无论如何,他对记者表示,这个公益事业他还会一如既往地做下去。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相比那些专注于各自世俗生活的普通人来说,他显得太突兀。

本科学习文学、研究生学习哲学的张轶超对“生命”、“价值”之类的字眼尤为敏感。2001年,还是复旦大学《常识》报社主编的他,一开始只是出于调查的目的走访了杨浦周边的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发现这些学校的落后与教学质量的低下之后,他开始组织同学和朋友出于爱心捐献书籍、文具、衣服、体育用品。

有一次,他把带来的一袋糖果分给孩子们,却引发他们为了糖果而互相厮打和哄抢、哭闹成一片,那个场面让他久久无法释怀,也开始想到将帮助的重心从募集实物转向教育。对于此事,张轶超感慨:就算拥有现代化的电脑房,拥有标准的足球场,在这样一个教育环境里,这些孩子又能学到什么呢?他们的生活不会有本质的改变。他坚信,这些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质上暂时的改变,而是优秀的教师和系统的教育。

于是,张轶超和朋友很快在校内拉起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承担起复旦周边农民工子弟学校学生英语、自然科学、电脑等科目的教学。一开始,人数众多的志愿者服务队积极性很高,可很快,他们就发现,在这些缺乏纪律的民工子弟学校,孩子们自由散漫惯了,捣蛋鬼众多,上课秩序混乱,教学计划并不总是能得到很好执行。更要命的是,一个学期之后,家长向校方反映志愿者教学质量太差,孩子成绩普遍下降。原来,农民工子弟学校之间普遍存在抢生源的剧烈竞争,学校为了招生,考试很多都是走形式,动辄给学生90多分的成绩,一个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平时在学校英语成绩可以考90多分,而到一般公立学校,可能30分都考不到。

校方拒绝了志愿者继续执教的请求,张轶超等人决定开辟独立的教学场所,于是便有了后来的久牵青少年活动中心。不过,不是所有农民工家庭都欢迎他们的这个中心,只有那些对子女教育较为积极和抱有期望的父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前来报名上课,而大部分不重视教育,下了课还要让孩子帮忙做各种家务,希望他们早早中小学毕业就可以去劳动市场糊口的父母,是不会允许自己的孩子到久牵来的。

研究生毕业以后,同伴们大部分都放弃了这些事,到现在,只有张轶超一个人还在坚持。如今,他一边在上海一家贵族学校当兼职教师,靠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一边辛苦支撑着久牵的整体运转。久牵如今在浦东区和杨浦区各有一个中心,只有3个固定带薪工作人员,学员90多人,涵盖从小学到中专、高职、技校不同年龄的孩子。为了维持这不算大的规模,张轶超每年需要辛苦募捐到50万元活动经费,目前主要来自摩根大通等外企的捐赠,民政、团委等政府部门以及一些企业和个人也会给一些。

弱势者改变命运有多难?

在一次演讲中,张轶超满怀热情地倡议:“你应该有这样一种骄傲,你的自尊心要求这个世界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同等的教育机会,从而你可以和他们进行公平的竞争,因为如果没有这一前提,那么你所取得的一切成功将失去其重量……”

不过,现实往往太残酷。王新月、曹小静、陆霞妹和唐灿这些孩子,从小生活在上海,又受到久牵较好的教育,资质都不差,但由于非上海户籍农民工子女的身份,注定他们无论多优秀,只能在农民工子弟学校或质量比较差的公办中小学就读,读完初中后,再不能在上海的高中就读,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只能报考本地的中专、职校、技校。而回到原籍,就面临与父母分离,教材迥异的苦恼。

所有这些,逼得很多孩子最终选择留在上海的中专、职校、技校等这些在上海本地人看来属于末途的地方就学。“在这些学校,学生们多处于放养状态,只能无聊寻乐子和空虚度日。”曹小静说,她跟班里同学内心有很大隔阂。

相反,与他们资质相差无几的上海本地同学,则可以轻松就读条件好的公立学校,届时又借着上海高考招生方面的地方保护,以及各重点高校以综合素质取才的自主招生政策,踏入大学门槛。再相比各大城市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政策而言,虽都是五十步笑百步,但上海的政策无疑更严苛。在北京,外来人口至少还可以就读高中,而上海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种现实制度的不平等,对于张轶超“公平竞争”的呼吁是最残酷的打击。

退一步说,很多上海农民工子女,迫于成长环境的压力,选择在上海就读中专、技校和高职,在这个需要大量优秀技术工人的国家,也许不能算末途,如果这个国家这个城市足够重视技术教育,尊重技术工人的话。但事实也远非如此。

长期研究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复旦大学政治学者熊易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政府不能简单地把这些孩子推向技校、中专,更应该为他们拓宽向上流动的空间,这需要一些相应的配套措施。譬如,建立更加完善的技工职级制度,保障级别较高的技工有望过上中产阶层水准的生活,让有潜力的年轻人乐意投身技工领域,而不是千军万马奔向高考这一独木桥。相比之下,高级技工在西方国家,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都是受人尊敬的体面职业,而在当下中国,情况并非如此。

对于这一切不公平,张轶超倒很淡然。他相信这种不公平应该会慢慢有所改善,而他更希望在不公平的现状之下,还能做些实事:比如久牵的孩子都能养成独立和创造的能力,人格健全,有更多像王新月一样的孩子能被国外好的学校接收深造,或者有好的企业愿意接收久牵的孩子去实习就业,等再过20年,这些学生都成长壮大起来,能够回馈社会,社会也更加进步,自己的公益事业也算有所成就。

清代名人轶事篇8

河南是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多日来,中原大地好戏连台:以“和谐中原、和谐中国”为主题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成功举行,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成功举办,孙先生的书法作品展又为中原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增添了一曲华彩乐章。河南人对孙老的书法并不陌生,郑州黄河碑林、孟州韩愈碑林、巩义杜甫故里、朱仙镇岳庙碑林、荥阳刘禹锡公园、省社科联等地方,均可见孙老墨宝。

孙轶青先生号红霞寓公,山东乐陵人,1922年3月生。曾任常委、宣传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主席,国家文物局局长,全国政协委员、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一、二、三届理事等职,现任中华诗词协会会长。

4月29日,书展开幕式在郑州美术馆举行。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周俊杰主持开幕式。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锲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展览。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刘其文、省政协秘书长于保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吴长忠、省教育厅副厅长李文成、省纪委常务副书记张国臣、省人事厅副厅长刘京州、河南文艺出版社社长王幅明,中华诗词学会顾问梁东、林从龙、欧阳鹤,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赵焱森、刘麒子,全国诗词书画名家钟家佐、赵立凡、齐亮夫等,以及新闻媒体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孙轶青在致辞中说:书法是一门高雅、深邃、赏心悦目而又学无止境、与时俱进的文化艺术。展览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听取批评,共同提高。张锲先生在致辞中说:孙老虽已八十五高龄,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宝刀不老。他在书法和诗词等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林从龙先生是孙老的至交,对孙老的诗文书艺都很了解。他说:孙老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书法家。他六岁习书,遍临名帖,很早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管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在“”中,他都笔耕不辍,与翰墨结下不解之缘。他渊博的学识和超然的风度,令人景仰。孙老的书作大多为自作诗词,其书法艺术得天趣、清入骨,质朴无华,遒丽雄浑,意在笔先,妙在字外,字如其人,书如其诗,诗书合璧,相得益彰,把一个革命家、诗人、书法家的真情实感凝于笔端,达到人书合一的完美境界。此次郑州展出150多幅作品,集中体现了孙老的书法个性,是孙老带给河南人民的关于书法和诗词文化的盛宴。孙老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词,以感情真挚,格调高雅,催人奋进,奠定了在当今诗坛的地位。他以高尚的人格魅力、精湛的书法魅力、高雅的诗词魅力,影响着中国诗苑、影响着中国书坛、影响着当代人文。河南省东方中国书画院刘迅甫院长在致辞中说:我们要学习孙老平易近人、谦恭谨慎的高尚品格,学习他执著追求、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学习他无私无畏、善意善举的博怀,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不懈的努力。

开幕式结束后,各位领导和嘉宾参观了展出的孙老书法作品,并在周俊杰先生主持下,召开了“孙轶青书法作品研讨会”。来自全国的诗书画名家和书法理论家林从龙、钟家佐、梁东、欧阳鹤、赵焱森、刘麒子、赵立凡、杨顺来、钱明锵、杨文才、陈文元、梁金玉、翟本宽、赵抱衡等纷纷发言,赋诗吟诵,从不同角度对孙老的诗词书法进行了理论阐述,给予了高度评价。梁东先生说:孙老是从民族苦难的年代拿起枪挽救中华民族、实践中华文化的,他的世界观、他的文化功底是在战火中、在实践中形成的,他的书法有历史的厚重,有高雅的意韵,有豪放的个性。杨顺来教授说:笔非生活不神,墨非蒙养不灵。孙老的书法,博采大家之长,融为一体,自成风格,有着鲜明而独特的个性。赵立凡先生说:孙老的书法风格是在战火中形成、在生活中历练的,是书格与人格的高度统一。赵抱衡先生说:孙老是书法家,但他的胸中沸腾着关心人民的热血。作品展中有一首《倡廉诗》:“官府害民民必仇,爱民惜力是高筹。须知官会逼民反,水可载舟还覆舟。”我在这幅作品前驻足凝思,孙老身居高位,心胸与人民相通,关怀普通百姓,思考着党的兴衰成败。展品中还有《赞反映社情民意》《提案之歌》等同类的诗词楹联,都让我为之感动。如果我们的官员都有这种感情和胸襟,官场会呈现一片清明。梁金玉先生说:孙老是当代诗书合璧的参天大树,我只浏览了一遍,就被孙老的论书诗《沪展偶吟》吸引住了,诗曰:“诗为骨肉字衣裳,翰墨情深韵自香。书内功兼书外得,二王门下效苏黄。”这首诗其实就是孙老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诗意总结,充分反映了孙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谨严的治学态度。1992年12月,孙老在上海成功举办诗书作品展时,著名书画家、书画鉴定家谢稚柳先生就曾称赞展览“诗书双绝”。孙老是书法家,也是诗人。第一句就以形象语言揭示了诗词与书法的内在联系。他把诗比作骨肉,把书法比作衣裳,书艺诗艺结合,会锦上添花,相得益彰;第二句承接上句,饱含思想、情感、意境、韵味的书法艺术必然大大增强其感染力,第三句转向书法家自身修养的要求,书内功夫要通过文学修养和多方面的知识来丰富充实,而兼通诗词尤其重要;第四句是孙老书法的自律,也是与所有书家共勉。“二王”和“苏黄”都是书内功与书外功俱佳的诗书大家,他们把诗情词意文采融于书法,成为中华优秀书法艺术传统的楷模。

周俊杰先生在研讨会结束时说:孙老书法作品展的开幕式和研讨会层次高,规模大,取得了圆满成功。孙老不断地为人民大众奉献着精美的文化食粮,他是当代诗书合璧的一棵参天大树。

孙老在致答谢辞时说:我仍然要活到老,学到老,与时间同步,永远做一个书法艺术爱好者、实践者和探索者,继续学习研究书法诗词,与全国的诗朋书友们携手前进。

此次书展,由中华诗词学会、河南省文联、省书协、河南诗词学会主办,河南省东方中国书画院承办,河南开封裕丰源食品有限公司协办。4天的展出,前来参观欣赏孙老作品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诗书画名家、诗词书法爱好者,有中老年人和青少年学生。前来欣赏孙老书法作品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岳修武是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州市人大常委主任,两位有着共同爱好和艺术追求的书法家一见如故,围绕书法艺术和诗书结合以及书法艺术的继承创新等话题,促膝长谈,并共同挥毫,互赠书作。许多观众反映,欣赏孙老的作品,好像沐浴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春风里。从这些高雅的诗词里看到了一位革命老人广阔的胸怀,深厚的文化底蕴,看到了孙老对中国书法的喜爱和深厚功力,也看到了他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和独特风格。

上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课文范文 下一篇:广工华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