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书中奏折与题本的区别

时间:2022-05-16 01:50:42

从一般意义上讲,文书大致分为公文书和私文书两类,清代文书亦然。私文书是私人之间往来的文书类型,如书信、便笺等函件,而公文书则是官府处理公务相互往来的文书。本文主要指公文书。依照文书在拟写和流转过程的基本情况,公文书可以分为这样三种类型:一是上行文书,如臣子给皇帝的奏章,下级官员绐上级官员的呈等;二是下行文书,如皇帝的谕旨,上级官员给下级官员的批等;三是平行文书,如平级官员之间的往来文书咨等。在这三种类型的文书中,每一类都包括有几种性质的文书形式。下面仅就大臣向皇帝进呈的奏折、奏本与题本及其二者的区别做简要介绍。

清朝中央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各院、府、寺、监等衙门,向皇帝陈奏例行公事,规定使用题本;各省将军、督、抚、提、镇、学政、盐政及顺天、奉天府尹、盛京五部等向皇帝陈奏例行公事,按规定也用题本。在京宗室王公、文职京堂(即每个衙门的主要负责人)以上,武职副都统以上,及翰林、詹事、御史、给事中等官员给皇帝陈奏事件,则使用奏折。在外钦差大臣、经略大将军、各省文职督、抚、布政使、按察使,武职提督、总兵、驻防将军、都统、副都统、总管城守尉、驻边防务参赞大臣、办事大臣等官员向皇帝陈奏某些事件时,也使用奏折。每岁三大节及遇有重大庆典,王公大臣向皇帝表示庆贺,则用表文。

1.题本和奏本的区别。清代沿袭明制,题本和奏本并行使用了很长一个时期。到雍、乾时期,两者的用途才开始有明确区分。雍正三年,上谕:“题奏事件,理应划一,行令各省督、抚、提、镇,嗣后钱粮、刑名、兵丁、马匹、地方民务所关大小公事,皆用题本,用印具题。本身私事,俱用奏本,虽有印之官,不准用印,若违题奏定例。交部议处。”(见《光绪会典事例》卷13“进本”)这样就把题本和奏本的不同基本划分清楚了。简单说,所有公事使用题本,加盖印鉴;所有私事用奏本,不必加盖印鉴。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规定行事,则交部议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雍正七年,上谕:“嗣后举劾属官及钱粮、兵马、命盗刑名,一应公事,照例使用题本;其庆贺表文,各官到任、接印、离任、交印及奉到敕谕、颁发各直省衙门书籍,或报日期,或系谢恩,并代通省富民庆贺称谢,或原题案件未明,奉旨奏回者,皆属公事,应用题本;至各官到任、升转、加级、记录、宽免、降罚,或降革留任,或特荷赏赉谢恩,或代所属官员谢恩者,应用奏本,概不钤印。”(《光绪会典事例》,卷1042,“分别题奏”)这是对雍正三年上谕所做的补充,进一步要求凡是私人对皇帝表示谢恩之类的事宜,则一律使用奏本。

到乾隆四年,朝廷对此规定又有补充:“凡赏赐书籍,如系概行颁发各衙门存储交代者,其陈谢应用题本,若赏赐本人祗领者,其陈谢应用奏本。如代属官谢恩,即非专员,在二三人以上者,亦皆用奏本。”(《光绪会典事例》卷1042,“分别题奏”)这是对题本和奏本非常显著的区分,即奏报公事用题本,用印具奏;奏报私事用奏本,概不钤印。在乾隆初年,官员上报的公文书还是比较混乱,有的使用题本,有的使用奏本,有的使用奏折。这三种文书形式同时并用。

尽管上述三次上谕对题本和奏本的不同用途做了比较清楚的区分和规定,但是官员们在上奏时仍时常出现混乱,以至各行其事,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皇帝谕令各衙门停止使用奏本,一概使用题本。“著将向用奏本之处,概用题本,以示行简之意,将此载入会典,该部通行传谕知之。”(《光绪会典事例》卷1042,“分别题奏”)这是对题本和奏本所做的严格规定。此后,使用题本和奏本的混乱局面才得以结束。

2.奏本和奏折不同。奏本和奏折的区分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按照文书流传程序,奏本由通政使司交送内阁,经过票拟批红,六科(即吏科、户科、礼科、兵科、刑科、工科)抄发各衙门,一同造册送还内阁,并保存于大库;奏折反映的内容主要是机要事项,直接封寄上陈,经过皇帝亲笔批答,各省交回朱批奏折,保存于宫中。二是二者在用字上有区别,奏本缮写宋字,字体长而笔画细,用纸和题本相同,尺寸比较大;奏折缮写楷体字,使用上等白纸,尺寸比较小。三是督抚各衙门奏本的格式和通本一样,首行罗列具奏人的全部官衔,有贴黄(贴黄大致相当于现代公文的内容摘要),而奏折首行的官衔只列主要的或者不列,没有贴黄,也不是满汉文合璧。四是奏本的体裁全用通本(即由通政使司转交内阁的本章)的结构,叙述浮言套语,周转手续复杂,文字冗长,空洞无物。而奏折叙事比较简明扼要,公文套语较少,文章比较有可读色彩。五是从用途上看,奏本限于各官到任、宽免及发给物品等谢恩之用,而奏折用途范围广泛,除私事谢恩以外,关于国家各项事务无所不包,尤为反映军事、外交等问题的一种重要工具。由此可见,奏本与奏折还是有很明显的区别。

3.题本和奏折也有区别。乾隆十三年,朝廷将一直使用奏本的成例废止,官员上奏一律改用题本。在当时,衙门和官员们同时使用。的上报公文只有题本和奏折。奏折与题本的区别在于:奏折的使用初见于顺治朝,到康熙朝已经被官员普遍使用。雍正朝正式规定为上报文书之一。

雍正八年(1730年)七月七日,上谕说:“凡为督抚者,奉到朱批之后,若欲见诸施行,自应另行具本或咨部定夺,为藩臬者,则应详明督抚,俟督抚具题或咨部之后,而后见诸施行。若但以曾经折奏,遂借口已经得旨而,毅然行之,则凡钱粮之开销,官员之举劾,以及苗疆之军务,地方之工程,诸如此类,督抚得侵六部之权,藩臬皆得掣督抚之肘矣。行之日久,滋弊必多,为害甚巨,不可不防其渐也。”(见王先谦《雍正朝东华录》卷17,第1页)

这道上谕的基本意思是:外官具折奏事,要多方面地了解地方上的事务,并不是要以奏折代替本章。这样就规定了奏折的使用范围。但是实际上,后来奏折的用途又有很大发展。奏折与题本的区别,除了内外大小公事皆用题本,具题钤印,官员个人的私事用奏折不盖印以外,还有这样一些区别之处:一是关于寻常官员升迁调补、考绩奖惩、议叙议处,降革罚俸、参劾属官等人事案件,用题本上报,经吏部核议具奏定案,其中有关重要的事件,总督、巡抚可先具折奏闻,不做处理依据。二是关于征收各项赋税、钱粮,核销各项费用,开采各项矿产,鼓铸货币等财经案件,均使用题本上报,经户部核议具奏定案。三是关于学校的设立,学额的增减,举办乡会试等考试,各省耆民寿妇请旌表,印信的铸造、换防和缴还等案件,具题不具奏。关于题本和奏折的使用范围在乾嘉两朝规定最多,但两者的关系也很难划分得那么清楚。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上谕规定:什么问题用题,什么问题用奏,什么问题咨部办理,不必再具题奏(《大清律例汇纂大成》卷七“吏律公式”)。到了咸、同年间以后,各省均有改题为奏之举。最后终于使用奏折,废止题本。

4.题奏使用满、汉文字。清朝人关以前,使用自己创造的满洲文字。人关以后开始对全牛国进行统治,继续使用满文,定为“国书”,叫做“清宇”,作为代表国家的文字。政府发表郑重的文书,例如诏、诰之类,以满文为主体,汉文只是兼用。清朝早期对外国行文,也用满文(例如康熙与彼德大帝文书)作为代表国家的文书用字。嘉庚朝以前曾先后有官文书方面使用满文的规定:奉清宇上谕,不得用汉字复奏;旗员、补放提镇奏谢,俱用清文;满洲大员补署各部院尚书及各省督抚等缺,在京谢恩用清宇折,抵任奏报到任日期用汉字折;满洲提镇于公事折用清字。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以少数人统治多数人,满洲官员毕竟只占少数,所以公文书很难普遍使用满字,于是采用一种满汉文兼用的办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300#,710069)

上一篇:再探《木兰诗》中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江西名戏――东河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