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时间:2022-08-21 03:46:06

探析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与徐悲鸿的画马艺术

郎世宁作为第一个将东西方艺术成功结合的外国画家,他将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中国传统绘画相融汇,开创了一种新型的画风,在宫廷画中把透视和立体感体现的淋漓尽致,用可视的艺术作品沟通中西方文化内涵;而徐悲鸿作为留洋西学的中国画家,将西画系统的引入到中国绘画中,在中国绘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们二人将“西体中用”与“中体西用”完美的运用在中国绘画中,而“画马”做为他们绘画中的代表,在表现上也是各有特点,对中国绘画有着极大的影响。

古往今来,马作为最重要的是交通、生产、战争工具。而作为绘画的题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马的图案,在我国的绘画史上有很多画马名家和作品流传于世,韩干、李公麟、赵子昂等等都是一流的画马名家到了清代,郎世宁作为一名善于画马的画家,他的《八骏图》、《十骏图》、《百骏图》等,都是画马中的精品佳作。

画马发展到近代,徐悲鸿先生笔下的马则给了人们不同视觉感受和心灵震撼。悲鸿马表现形式大胆,在马的造型上对马进行了变形,创造了水墨渲染的表现技法。他们二者形成不同的画马风格与其所处的时代以及对绘画的认识有很大的关系,他们表现的马不仅仅是为画而画,更重要的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内涵。

画马风格的形成

1.郎世宁画马风格的形成

(1)文艺复兴。意大利人郎世宁(1688―1766年)于公元1688年7月19日出生在米兰,郎世宁的画风受到巴洛克艺术的熏陶,他的画充满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光影和透视,他的画作《圣・依纳爵在曼雷萨洞穴》和《基督向圣・依纳爵现身》都有体现这一点;郎世宁的画作呈现出动感强烈、热情奔放的特点,从这一点来看,郎世宁画马风格的形成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有着巨大的关系。

(2)复古运动。郎世宁来到中国时正值清初文学领域复古运动影响画坛之际,这时的绘画艺术形式呈现出了对宋代“写实主义”的复兴,而郎世宁写实油画的能力极其高超,正迎合了清代宫廷当时对于“写实主义”的审美观。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郎世宁在画马上表现出了与其他朝代不一样的表现手法,以至于乾隆称其画马时说“我知其理而不能写,爱命世宁神笔传”。

2.徐悲鸿画马风格的形成

徐悲鸿(1895-1953年)的艺术不仅仅是“为艺术而艺术”,更是“为民族而艺术”。徐悲鸿在绘画上将求将西画的技法融入国画的改革中,他提倡现实主义,对光线、造型、解剖结构和作品的思想内涵都有着极高的要求。徐悲鸿的马高长劲瘦,傲骨嶙峋,受世人青睐,可是他的马并不是真正的写实马,他将马进行了变形,这也是和当时的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唐代,提倡“以肥为美”,所以韩值穆矶际欠仕兜模这都是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徐悲鸿所处时代背景是战争时期,一切以抗战为主,他认为“高长劲瘦,傲骨嶙峋”才能起到激励人心,直抒胸臆的目的。同时徐悲鸿还受到中国画改革的影响,在他的《中国画改良论》中他提倡中西融合,在画马上既重对于马的写实造型,又同时注入自己的思想,他的马已超脱了动物本身的意义,他反映了艺术家对生活、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看法。

画马艺术的表现形式

1.造型

郎世宁画马别具一格,画中的马匹造型准确、比例恰当,可以看出郎世宁注重马匹的解剖结构,他画马是以细密的短线,按照素描的画法来描绘马匹的外形、通过颜色的深浅变化使马匹皮毛很有质感,同时强调马匹的立体感和厚重感,郎世宁侧重的是运用写实的手法将马匹真实的表现出来;在郎世宁的《奔霄骢》中,他对马的毛色、眼睛、鼻孔、嘴唇及马的造型上无不体现这一点,在描绘马的轮廓时把马的体积感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因为徐悲鸿所处的时代被景,徐悲鸿认为写实的马并不能直抒胸臆的表达他所想表达,所以徐悲鸿将马的造型予以变型,徐悲鸿的马的造型主要对颈部、四肢进行了加长,对头部的眼睛、鼻孔进行了概括,蹄子形态作了修饰,形成了永恒于世的高长形的悲鸿马。这种独一无二的马的造型不仅仅是当时战争年代的一种鼓舞人心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徐悲鸿对于马的独特见解。据一些研究者考证,徐悲鸿画马造型也受到了其师傅康有为书法的影响,徐悲鸿正是受了康有为的思想和书法的影响才将马的造型变为高长形的。

2.手法

郎世宁在画马时,习惯采用西法绘画,在他的《百骏图》中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明暗写实技法,同时用胶调颜料作图,用不见笔触的颜色描绘出马不同的肤色,再用深浅颜色细腻的变化表现出马匹的结构体积。但是在布置画面中对于画面的山水布局,树木马匹的位置经营,他采用了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将马、人、景以不同的手法组合起来,成为中西合璧的代表作品。

徐悲鸿在画马上,主要采用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墨色的浓淡变化以及将焦点透视融汇到画马中,它可以使得画面具有一种立体感与真实感,这种技法就

使得马画有活灵活现的质感,徐悲鸿的奔马与宫廷画不同,他是用较粗略的工笔,着重画出马的风骨。因此,徐悲鸿的奔马比宫廷画写意,这正是徐悲鸿在笔法上独特的魅力。

郎世宁和徐悲鸿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立场不同,一个是西体中用,一个是中体西用,在他们的画马艺术中:一个通过极度写实来表现清代的马的面貌,一个通过水墨的形式表现马的内在精神,在中国画中贯穿了西画的科学与写实。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当下时代的发展趋势,也必然是未来绘画的发展趋势,只有将中西理论、画风等融合,才能使中国绘画得到真正的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张彤(1991-),女,山西临汾人,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历史与理论研究。

上一篇:论纤维艺术装饰设计的“新”形式 下一篇:在绘画创作中关于积累与构思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