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时间:2022-07-16 06:37:44

我国高等院校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摘 要: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两翼”,是积极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针对高校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关键词:专业教育;人文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一、引言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要关注人文精神的陶冶,让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使人文精神与人文文化不致沉沦和没落,在教会学生做事的同时也会做人,将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到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当中,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

1.人文教育体系不完善

制度是保障。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立和完善人文教育制度和制度,以及确保经费的投入,是保证人文教育持久深入开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人文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制、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保障制度、考查评价奖惩机制等。领导是关键,领导重视程度是人文教育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一般是校长重视什么,学校就重视什么,对高校人文教育体系的制定积极性不足。

2.教育理念上存在偏差

我国的文理分科现象十分普遍,文科生缺乏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理科生则在人文素养方面有欠缺。各学科交叉融合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提出很多年了,但是无论从教师还是学生,在认识上都存在偏差,未能深刻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和本质。有的学生认为,素质教育就是不用学习,不用看书,分数无所谓;有的老师则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尽量多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必抓住专业教育不放松。这些阐述虽然具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没有触及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仅从表面上进行了不全面的解读。人文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近些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人们在思想观念层面上对它的理解比较模糊,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思路。

3.高校缺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师资条件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要实现相互融合,需要以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科学素养为依托。现在相当一部分大学教师是后考上大学的,他们在中学时就开始文理分班,对跨学科专业的知识理论可能知之不多。且目前我们选派教师进修、培训,大都是本专业、本学科进修、提高,对于跨专业、跨学科进修,则受较多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学校在发动广大教师参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教学改革方面的力度也不够。

4.高校缺乏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学科条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大多为单科性院校,理工类大学人文学科薄弱,文科类大学缺乏理工类学科。大学在这样的学科环境下很难开出数量众多、覆盖面宽广的课程,学生难以接触和学习到跨学科的知识。这样的学科环境不利于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这并不是要求所有高校都要学科齐全,师资齐全, 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及其效应的充分发挥有多种方法,这是高教体制改革力求解决的,在如何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精神方面探讨不够,对在专业教育中如何渗透人文精神的重视和探讨不够。因此,需要拓展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的范围和内容,需要把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同时,针对过去狭窄的专业教育,必须拓宽教学口径,加强通识教育。

5.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亟待创新

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已迈开了步伐,为弥补中学教育文理科分家过早造成的不足而不得不进行“补课”和“纠偏补缺”,但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不够。我国大学在实践中没有做到使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有灵活性又有多样性,尚未形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整体运行体系,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亟待创新。

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是教育思想、教育价值观与功能观、教育制度、课程编制等多方面的根本改变。本文分析了目前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提出两者有效融合提供参考。

上一篇:激励是阳光雨露 下一篇: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传递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