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

时间:2022-07-16 04:34:37

如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生成

近几年来,新课程改革深入人心,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新课改带给教师的新理念、给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和创造空间。但是新课改也使教师必须面对更多的挑战、更高的要求。因为新课改非常强调课堂的生成,而生成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是魅力四射、个性张扬的。对于教师来说,就要面对更多的挑战。

那么,如何实现并把握生成性课堂呢?笔者试图粗浅地谈点看法。

首先,我们要充实自己的知识。我们常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在生成性课堂下,更是如此。因为我们要跳出预设的教案,让学生勇于质疑,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那么自然而然也就需要面对学生提出的形形的问题,如果答不出学生问出的问题,那么教师在学生中自然也就没有了威信,在教学中就不能起到很好的引导者的作用。而且教师自己都不懂得这些知识,又怎么正确地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把握前进的方向呢?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充实自己,巩固原来掌握的知识,更新新的知识。这一点是实现课堂有效生成的前提。

其次,要勇于跳出自己的预设教案。我们在听了大量的课后会发现,有很多新教师在讲课时,不能抛开自己原本写好的教案,有时甚至给人一种在背教案的感觉。在快要下课时,就心急火燎地把自己的教案赶完了,看来似乎是把握住了时间,把自己的教案讲完了,实则表现出这个新教师的问题所在了。我们写教案,不是为了赶教案,而是让我们对教材先有一个系统的把握,但是不是在课堂上讲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让学生在这一节课里有所得,真正地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知识。哪怕这节课讲得不是很多,但是学生真的学到了,那这节课也是成功的。还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满脑子只有自己的教案,下一步是要讲什么,一直关注着自己的进度,反而忽视了学生的反应,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置之不理。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课堂失去了兴趣,懒得发问,懒得思考。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糟糕的,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知识,还会打击学生的创造欲望。所以,教师应该抛开自己的预设教案,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质疑,遇到疑问,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探讨,没上完的预设教案先放一放也无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无法解答出来,也可以拿到教研组里去讨论,大家讨论出的结果再和学生共同探讨。这样学生会觉得自己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课堂上被动学习的机器了。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应设计弹性的教学计划,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初中的教学不像高中有那么多课程,而且初中阶段正是打基础的阶段。初中的语文基础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不必以赶进度为目的,一定要在规定时间里把这些课文讲完,即使效果不好也要先讲完,但求自己的“心安”。而这样的做法看似负责人,其实是不负责任的做法。就像拉着一车西瓜,一路上只注意赶速度,到终点回头一看,西瓜全部掉光了、摔碎了,那样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设计相对有弹性的计划,让我们有时间去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新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情,揣测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可能”,在课堂上注意察言观色,从学生的表情中迅速捕捉到学生的学习信息,学生听不懂的时候的表情、疑惑的表情、欣喜的表情,这些都要落进我们的眼睛里,让我们明白学生们对哪些知识点已经掌握了,对于哪些知识点还存在疑惑。存在疑惑,那我们就帮学生解答这些疑惑。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就要求在教学计划中必须具备互动环节,对能进行互动的教学内容给学生足够的讨论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生成性的课堂。

第四,在课堂中,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人。布鲁诺曾经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无论教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把课堂上会出现的问题全部预设进去,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有足够的机智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因为学生的学情变化而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够旁征博引,让学生触类旁通。而且也可以运用有效地随机评价手段,当学生在提出新的问题时,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观点和想法,而是应该先肯定学生的勇于质疑和善于思考,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他提出的问题。在讨论中,学生应该是主角,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不要直接将自己的想法抛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者想法之后,我们要平等地与之交流,而不要高高在上地指指点点。笔者有一次在讲作文时,讲到挫折和磨难,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质疑,“挫折和困难、磨难相同吗?”想到学生经常在作文中混淆这二者的概念,我就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一个小小的讨论。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见解。有的同学认为这三者之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是同义词。而有的同学则认为这三者之间有区别,在表达程度上是不一样的。学生们在充分地讨论后终于得出一致的意见。他们去查找了词典,将这三者的意思分别列出来。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挫折指是一个人的目的受到阻碍或中断时所感受到的情绪体验。

磨难:1. 困难;阻碍。2. 折磨;苦难。

困难:处境艰难、生活穷困,亦指事情复杂、阻碍多。

在同学们自己把意思列出来以后,已经不需要教师再去讲解分析,答案自然就浮出了水面。在整个过程中,笔者始终是站在旁边引导着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以后就更加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地去解答疑惑了。

总之,在现代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我们需要的人才不是不懂得思考的人。我们在课堂中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教师有能力又技巧地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思考,这些都是实现课堂有效生成的必备条件。

上一篇:加强生命安全教育,提高幼儿自我保护能力 下一篇: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