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马铃薯生产 发展甘孜州经济

时间:2022-07-16 12:21:51

开发马铃薯生产 发展甘孜州经济

摘要:甘孜州马铃薯生产水平不高,但生产潜力巨大。我们应抓住时机,在建立良种繁供体系,推广高产配套技术,实施多品种战略,努力提高产量和商品薯率的同时,推进薯类加工,实现种养良性循环,提高利用价值,谋取增值效益,走出一条种、养、加综合发展的新路子。

关键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06-2

1 甘孜州马铃薯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发展现状

1.1 自然气候资源得天独厚

甘孜藏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北纬27º58’-34º01’,东经97º22’-102º29’之间,总面积15.3平方公里。旱地资源丰富,人均旱耕地多,全州耕地面积88441公顷,旱地为8777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9.6%。纬度低,海拔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气候类型多样,立体气候和区域性气候十分明显;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夏半年雨热同季,且常为夜雨昼晴,我州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资源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全州各地均能种植,而且一年四季均可生产,马铃薯生产潜力巨大。

1.2 马铃薯在甘孜州发展缓慢

马铃薯生产在我州发展极为缓慢,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马铃薯生产起步时期。全州播种面积仅2000公顷左右,单产为每公顷1500公斤左右。种植品种全为当地农家品种,既不抗病,又严重退化。第二阶段,1958-1978年,马铃薯生产发展较快时期。康定、泸定、丹巴、九龙等县进行了种植改制,变一季作为马铃薯与玉米套种,播面有所增加,达7700公顷左右,单产每公顷在1900-2200公斤之间。其间引进了良种,如米拉、克疫等品种。第三阶段,1979-1985年,马铃薯生产调整时期。随着粮食状况的好转,有的地方马铃薯生产出现了“过剩”现象,同时,良种缺乏,品种严重退化。为此,作物布局进行了调整,播面逐年减少,播面减少到5100公顷左右,单产每公顷2600公斤左右。第四阶段,90年代后技术引进和推广时期。良种大力引进,对生产起到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马铃薯脱毒技术的推广,地膜覆盖栽培的应用,马铃薯播面大大增加,单产迅速提高,目前种植面积已达到9700多公顷,平均单产每公顷达14400多公斤。

2 甘孜州马铃薯生产存在的问题

2.1 认识不够,在指导思想上重视不力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重主粮轻杂粮的思想,对马铃薯在粮食生产中的地位认识不够,只注重抓青稞、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认为与马铃薯生产无关大局。在作物布局、耕作制度、生产措施等方面,马铃薯生产没有放在应有的位置。

2.2 马铃薯利用单一,经济效益低,影响种植积极性

我州马铃薯利用有四大突出问题:一是加工领域空白,至今还没有一个加工企业,甚至连最原始的简单加工业都没有,绝大多数马铃薯是鲜薯销售。二是内需空间狭窄,鲜薯市场有限。全州本身人口就少,全州18个县总人口才102万,国家工作人员只5万多,包括居民在内才18万多人,市场需求较小;三是交通不便,远销不畅。我州地域辽阔,山高路远,距内地最近的县也有200多公里,最远的县可达1000多公里,平均距离在600公里左右,远销困难、成本高。四是大部分是农牧民自产自食。农牧民抱着“够吃则行”的原则,不愿多种、种好。正是由于马铃薯生产的综合利用低,商品率不高,经济效益差,限制了我州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2.3 品种混杂,退化严重,良种缺乏

良种是增产的内因。目前生产上使用的品种有20余个,其中引进品种5个,基本上都已退化。本地栽培品种病害严重,晚疫病、环腐病、癌肿病、疮痂病等发病率极高,而防治技术又落后;加之民族习俗影响,农牧民害怕“伤生害命”,不施用农药,不进行病虫防治,导致病害极为严重。种子质量极差,没有健全的良种繁育和供种体系,农民基本上不进行换种和引种,自留自种,生产上优质种子匮乏。

2.4 耕作粗放,生产技能低下,高产栽培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原因,长期形成粗放耕作,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造成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农民素质差,掌握应用科技的难度大。有80%以上农民不懂新技术,大部分青年农民又不熟悉传统技术;二是施肥水平低。我州种植马铃薯的土地多为坡地、砂质土,土层薄,土壤贫瘠,保水保肥力差,有机肥、化肥施用量小,甚至根本不施用,又不种绿肥,主要靠自然休闲息养地力;三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技干部数量较小,加之近年来招考人员专业不对口,新技术推广难度大,栽培技术相对滞后,生产管理水平低下。

3 甘孜州马铃薯生产的发展途径

3.1 转变政府观念,重视马铃薯生产

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应摒弃重细粮轻粗粮的观念,从我州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马铃薯生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时调整作物布局,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3.2 建立良种繁供体系,提高种子质量

一是建立良种繁供体系。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种性极易受地区、气候等条件的影响而退化,甚至丧失,致使品种生产力下降。所以,我州应在海拔2000m以上土质较好的冷凉地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优质良种;在留种地区严格按照留种原则进行去杂、去病、去劣,进行株选,确保种薯质量。另外,可直接进行引种,从北方高纬度的地区引进生产种薯,一般比本地品种要增产40%左右。二是加大脱毒种薯的繁育。目前生产上的脱毒种薯数量较少,还不能较好满足全州马铃薯生产的需要,确定适宜品种,年培育或引进脱毒小薯或原种一代,经2-3年扩繁后成为生产良种,这样既方便又节约成本。三是严格选种,保证种薯质量。严格按种薯标准,选择具有本品种特征,无病、无伤冻、薯皮柔嫩、光滑、色鲜、芽眼鲜明、深浅适中的健康个体作为种薯,淘汰畸形薯,薯皮龟裂、有病斑、受冻、老化、芽眼突出、薯块变形的劣薯,保证种薯质量。

3.3 大力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提高单产水平

在推广高产配套技术提高单产中,要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种薯。种薯通过繁供体系提供优质良种。二是播种。在合理密植的前提下,采取适应的播种方式,据调查,我州马铃薯一年多熟地区,一般采取宽窄行,套玉米等作物,1m内种马铃薯2行,穴距0.33m,窄行0.33m,宽行0.67m,每穴双株,每公顷12万穴;净作,以行距0.5-0.66m,穴距0.26-0.33m为宜,每穴双株,每公顷12-15万穴。三是施肥。施肥中主要解决施肥不足,轻N缺P少K问题。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加大化肥的推广力度,提倡N、P、K配合施用。我州冬干春旱,播种时应做到“三肥”(水肥,渣肥,P、K肥)下种,每公顷水肥22500公斤,厩肥22500-45000公斤,过磷酸钙300-370公斤,草木灰1500-2250公斤。磷肥最好与厩肥堆制后施用,看苗施用N肥。覆膜早熟栽培的一次性施足底肥。四是病害防治。病害防治首先要加强宣传力度,破除旧习,转变农民的病虫防治观念,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防重于治,防治结合。

3.4 实施多品种战略,提高商品薯率

我州独特的立体气候,千差万别的地域特点,决定了不可能1-2个品种占领全州。应根据不同生态气候特点,推广最适应的品种,低海拔二熟区、三熟区,种植早、中熟品种,结合地膜覆盖栽培,春季可提早上市,提高商品薯率。高海拔一熟区以抗旱、抗病、耐瘠寒,生产潜力较大的晚熟品种为主,这样可利用一季作物的优势,充分发挥增产潜力。

3.5 大力发展养殖业,实现种养良好循环

我州养殖业虽占较大比重,但大多数是以天然牧场为载体的牛羊养殖,猪、鸡、鸭、兔等其他畜禽养殖比重较小,不成规模,饲料也极为匮乏,严重制约着养殖业的发展。我州马铃薯高产、优质、价低,有利于养殖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马铃薯生产来发展养殖业,这既增加了收入,又扩大了肥源,形成种养的良性循环。

3.6 发展薯类加工,谋取增值效益

加强马铃薯综合开发利用,搞好加工增值,提高经济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州实际,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搞好开发利用,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型加工企业。如淀粉加工厂,全粉加工厂,粉条、粉丝、粉皮等加工厂,变性淀粉厂,淀粉糖厂;二是发展以马铃薯为原料的食品工业。我州马铃薯品质好,发展食品工业大有前途,如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等成品或半成品加工。三是关注国内国际市场,深度开发,开发工业制品,制造环状糊精、酒精、马铃薯淀粉浆沙、味精等先进加工制品。

总体上讲,我州资源丰富,气候独特,目前马铃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潜力还十分巨大。我们应抓住时机,在努力提高产量的同时,大搞马铃薯深加工,积极发展养殖业,想方设法提高其利用价值,走出一条种、养、加综合发展的路子。

作者简介:何云芬,女,四川省康定县姑咱镇综合服务站农艺师。

上一篇:对农村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防范 下一篇:探讨中国农业环境保护问题与农业有效发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