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时间:2022-07-16 10:16:03

语文教学策略初探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许多教师为此虽孜孜以求,但语文教学“高投低效、无所适从”的现状,一直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教学工作者,究其原因,语文教学的积弊仍然严重制约着初中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以致效率始终不尽如人意。

下面就目前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谈三点对策: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活动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的推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学语文,才能学好语文。实践证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方法,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单纯的知识灌输式教学方法,照本宣科,面面俱到,题山文海,生怕半点遗漏,把本应是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变成了极端机械性的劳动,使得学习活动带上了赌博性和强制性,导致了学生厌学、怕学、少学或不学。有的教师想努力尝试某种新的教法,但往往不能持久,随个人的兴趣而定,随意性较大,又缺乏研究,对教材深度挖掘不足,其结果仍走不出单调枯燥的套套,仍烙有呆板的印记,最终还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去激发学生兴趣以外,主要的还是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被动思想,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如:设计精巧的导语,吸引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激发学生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乐其师,信其道”。语文教师要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的关系,并以饱满的热情,充满爱意的眼神和微笑,来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从而达到使学生学好语文的目的。蔡元培先生说得好“我们教书,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了就算完事。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

二、主动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

目前,语文教学改革虽有一定的力度,但不少教师仍停留在传统语文教育教学的轨道上,灌输教材中的思想,偏重于死记硬背,很少顾及学生自己的思想,更谈不上启发学生去怀疑或发展前人的某些观点、思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代替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造成了不良课堂教学气氛。

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师一灌到底,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不是只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而不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课堂。总的一句话,我们的课堂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听众的课堂,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这种课堂并非仅仅是三尺讲台,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大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教师只是台边导演,学生才是台上演员,要让学生走上讲台。叶圣陶先生认为:“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实际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的应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求知欲,学生接受教师的“教”,应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达到自得、自动、自学的目的,让学生在积极主动中表现自己,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三、训练提升,让学生感悟出来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想要把课堂上传授的知识迁移后上升为能力,那就必须对学生有个全面的、不同层次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设计一些有针对性、阶梯性的简明扼要的问题,使学生能拾级而上,并能有所感悟,从而总结一些解题、答题的经验。但据了解,有不少教师由于对学生层次认识不清,只是应付而已,机械地布置一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没有针对重难点,进行精心设计练习,更谈不上以题带知识点,教给学生方法,训练学生能力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布置一些空洞的讨论题目,简单的题目复杂化,挤去了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及语言训练的时间。

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不容许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理论知识。”例如,如何做语段阅读题?我们认为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通读初知。第二,深入剖析。第三,统观评价。通过这样的三步,不仅训练了学生从易到难拾级而上的能力,而且达到了以题带知识点的目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力。

通过训练来积累知识点,这对面临中考的初三学生提高成绩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毕业班老师更要注重采取这一好方法。

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克服或消除以上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破“高投低效”的现状,克服语文课堂教学的流弊现象,首先必须要有一支科学管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队伍,以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思想指导语文教学,第二,要培养出具有一定文化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的一线教师队伍,把教科研工作搞得扎扎实实,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技术支撑,第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辅以其它多种教育教学形式,养成良好习惯,培养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 下一篇:语文教师要注重教学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