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时间:2022-07-16 01:22:31

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因为粤语自身特殊的发音系统,我们会发现广府方言区的学生难以在第一时间内迅速地以规范而又流畅的语言朗读完一篇文章,总是读得磕磕巴巴,断句不当、节奏不准,甚至会时不时夹杂着一些方言发音。可见,在由粤语向普通话进行语言和思维转换的时候,广府方言区的学生还无法做到自然、流畅。众所周知,诵读因其可以积累素材、训练语感等优势非常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诵读一篇文章都无法顺利完成,又如何欣赏到文章的优美之处,并予以借鉴而实现由读到写的迁移转换,让阅读的内容服务于创作和表达呢?所以,针对广府方言区学生的这种情况,我们应借力诵读,研究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使之真正效力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

一、选择诵读散文的原因

纵观现阶段的诵读教学,教师多将目光集中于古代经典作品如诗歌、文言文等。诚然,诵读这些作品既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古典文化,又可以积累许多语言素材、深化学生思想。但是,这些篇章语言虽然优美却因过于凝练而晦涩难懂,思想虽然深刻但因过于久远而难有共鸣,技巧虽然成熟但因过于刻板而不便驾驭。现代的高中生很难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之产生兴趣,他们更需要一些能贴近现代生活和思想的作品。

散文因其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情文并茂以及能迅速地反映生活等优点,一直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而现当代散文因其和学生所处的社会、时代十分贴近,所描绘的事件、所抒发的情感、所阐述的思想更能让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接受、更愿意去思考,从而唤起内心的共鸣。其次,散文尤其是名篇散文的语言经常能化古求新,别具一格,充分地开拓了散文语言可读性的范围,又提供了创新散文语言的一种可仿性,从而可以引起学生诵读的兴趣,还让学生能顺畅地把语言、技巧等运用到写作中,达到阅读和写作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散文的语言内外兼修――在和谐的韵律、优美的字词、多样的修辞等这些外在形象的装饰中亦蕴含着隽永的哲理、睿智的思想,宛若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举手投足间赏心悦目而又情韵十足,令人心神向往,体会到诵读的身心愉悦。而且,在近年的高考阅卷情况总结中,我们可以发现散文尤其是议论文性散文是现代高考最为青睐的写作文体,往往得分非常高,这应是我们转换视角、重点关注的实用教学内容。

二、散文诵读作品的选择

从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来看,当然是阅读的范围越大越好。但是,根据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所选的诵读篇目应对写作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如应选择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而非一般偏重于写人、记事、写景的散文。因为从内容上来说,这些类型的散文思想更睿智、感情更丰富,可让学生更快速、更多地获得一些超越自身日常生活经验的审美体验。如能经常得到情感的契合,那么学生自然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情感和思想的内化作用是巨大的。同时,从实效上来讲,这些作品逻辑性更强、思辨性更好,有较多地方可让学生借鉴、模仿,运用到实际的写作当中而体会到散文诵读对写作提升的实效。否则久而久之,学生则会觉得既无趣味性又无实用性,便开始懈怠,懒于动口,而无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终极教学目的。

当然,也并非所有的抒情、哲理散文都可以。真正优秀的示范作品是不能随意、宽泛地选择,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挑选。首先,应将散文的诵读融入到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即选择教材中适合诵读的散文篇目重点推荐、细心指导,如粤教版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一共收录散文34篇,适合推荐学生进行诵读训练的作品就有10篇,如朱自清《荷塘月色》、史铁生《我与地坛》等。其次,教材所选的部分名家作品可能并不适合诵读,但可向学生推荐适合其诵读的篇目进行课堂拓展训练,如教材所选的余秋雨文化散文《道士塔》虽不适合诵读,但可推荐其《坡突围》、《废墟》等作品;另外,还可以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出学生喜爱的散文作家,从中挑选适合诵读的作品。如在所任教的班级调查后发现学生都非常喜欢毕淑敏、周国平、龙应台等名家,从而可以由老师或学生来共同推荐适合诵读的篇目,形成课外诵读系列。当然,在选择散文诵读作品时,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都不宜过多,过多则无暇真正进行指导,无法深入体会,应是精中选精,做到既服务于课堂教学,又关照到学生的兴趣,从而真正使得散文的诵读训练落到实处,并收到实效。

三、散文读写结合训练模式探究

1.品味语言,感知韵味体验情境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可见,语感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识和体会,读之愈多,则感觉愈强。但是,因其语言灵活、风格多变应进行有侧重、有区分的指导和训练。有些散文的语言借助了古典诗文的精炼、含蓄,需侧重于节奏、音律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情调、韵味。如余光中《听听那冷雨》里对冷雨的描绘流泻出来的就是一段段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吟唱。如“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参差跳跃的节奏诵读下来顿时可产生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效果,仿佛就可成歌高唱了。又如“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这对叠词出神入化的运用让人读来情致横生、不绝于耳。

而有些散文语言较为浅白朴实、直抒胸臆,则应侧重于语速和声调等方面的诵读训练,如读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里一段文字时,就应以语速和声调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那一步步的铺垫、酝酿,直至积累达到自然勃发的动情点:“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很重要。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这几句话应读得稍微缓慢、小声,以表达内心的忐忑、不自信。“我很重要。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则应读得稍微低沉以描绘内心在挣扎后留下的一丝坚定。“我很重要。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则需用快速、高昂的语调来传递出作者那被唤起的生命意识,那自信的心灵之美!准确把握诵读的节奏、语速等作品传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则能快速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进入到语言所构建的场景和氛围中,抓住文章的动情点、把握传神处,使得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得其感,这也是一种“物我一体”情境式教学方法的优势。否则就会和俗语“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一样,读了也等于白读!

2.领悟精髓,积累素材深化思维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神”是散文内涵的凝聚,是文章的灵魂。所以,在诵读散文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追求诵读流畅、不能止于培养语感,应透过“形散”的外表,去鉴赏其精髓,如文章如何运用修辞、如何布局谋篇,怎样阐述哲理、抒感等等。总而言之,需要在诵读的时候有侧重、有选择、有分析、有领悟,并非全盘吸收、一视同仁,从而达到储精弃糠、学其精髓的目的,这才是对诵读的最佳注解。如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第四段用比喻、拟人、叠词、通感、博喻、精准的动词等等营造出那夜下荷塘的无边风月,令人读之神往、掩卷赞叹。那么就应让学生在着重、反复诵读这个段落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其文字、语句的优美、传神,并以要求摘抄、背诵的方式来予以强化、积累,真正地走入作者笔下的荷塘月色之中,这即是诵读时对语言素材的积累。当然,还可以进行思想方面以心会心的积累。如钱钟书《论快乐》“人生虽痛苦,却不悲观,因为它终抱着快乐的希望;现在的账,我们预支了将来去付。为了快乐,我们甚至于愿意慢死。”就给予了学生对于快乐这种常见的情感一种独创的解读,一种思辨的深度。又如“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青春太好,好到你无论怎么过都觉浪掷,回头一看,都要生悔”,这些出自张晓风《只因为年轻》的语句给予了学生对于所拥有的却不够珍惜的青春进行了心灵的提醒。如此种种灵动鲜活、具体可感的优美语句让学生感受到哲理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在身边,就在心灵深处,就在诵读的作品之中。这种种在诵读之后的含英咀华,是真正地将学习的素材灵活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心中,是对诵读材料精华部分一种深层次的领悟、高水平的撷取,也为之后的以读促写、读写结合阶段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3.迁移联想,提升思维仿写创新

要实现由诵读的训练到写作的提升,我们还需要一种真正沉淀诵读成果的方式――仿写。仿写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精髓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品味后的一种表达借鉴,模仿其精华,借以创新,使其真正为己所用。如2006年高考安徽满分作文《黄山松,我读懂了你》里的一段文字:“云缠它,雾绕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仿佛容不得它的存在,定要除之而后快。然而,它不低头,不让步,不畏风刀雪斧的剔抉,在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声中,练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它方……”就是对张庆和散文《峭壁上的那棵酸枣树》的仿写。原文是“云缠它,雾迷它;雨抽它,风摧它;霜欺雪压,雷电轰顶。大自然中的所有强者,几乎都在歧视它,虐待它。仿佛只有立刻把它从这世界上除掉才肯罢休。然而,酸枣树并没有被征服,它不低头,它不让步,于数不尽的反击和怒号中,炼就了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了一腔朗朗硬气。一次次,它在风雨中抗争呐喊;一回回,它把云雾撕扯成碎片;它以威严逼迫霜雪乖乖地逃遁;它以刚硬驱逐雷电远避他方……”这是我校名教师向志国老师对散文进行深入研究的独特发现。(引自其《状元老师评散文》一书)可见,只要用心积累、仔细揣摩,写作的高分、满分即可从仿写中得到,这是一条非常可行的捷径!

一篇优秀的作文无外乎有思想深刻、立意高远、素材贴切、语言优美等几个特点,所以我们的仿写亦可以结合诵读的篇目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学其语言、结构、手法、选材,仿其语句、段落甚至全篇,亦可以进行课本仿写、名篇仿写、范文仿写等专题训练。但在这所有的仿写训练中,最重要的应是联想能力的训练。因为仿写实际上就是在诵读的基础上盘活仿写内容的精华,借以合理、贴切的联想和想象,是思维上触类旁通的一种拓展,一种迁移,而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模仿。如前面提到的高考作文就是由张庆和笔下所描绘的酸枣树虽平凡却坚毅的精神内涵进行合理联想而引出类似事物――青松,又如毕淑敏散文《我很重要》最动人的地方即是那来自心底的情感涌动,那由怀疑自我到肯定自我的心路历程,由此可联想出例如“我很另类”这类展示自我内心、以情感细腻取胜的话题:“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每个人应活得有自己的颜色。我很另类。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个性被同化的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了。我很另类。我重复了一遍。声音放大了一点。我听到自己的心脏在这种呼唤中猛烈地跳动。我很另类。我终于大声地对世界这样宣布。片刻之后,我听到山岳和江海传来回声,大声地赞扬我坚守另类自我的勇敢。”由读到写,读写结合,应找准了仿写真正的切入点,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才能超越文本,进行自我的创新写作。

朱熹有诗《观书有感》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结合教学,用心指导、积极推行散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就是在解决学生写作的活水之源、引水之法,最终获得“清如许”之景:更多学生热爱诵读,读得自然流畅、节奏精准、韵味十足,如聂莹同学演讲《学做真人》获得去市区演讲比赛第一名;更多学生积极仿写,无论是日常习作、考场作文还是比赛征文,无不显示着学生那对于自我、生活的高远认知,那对思想、情感的优美刻画,如余乐洋同学的《河》获得市区高中即席作文比赛第一名。由此可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在仿写中提升思维的散文读写结合策略是一种让文思如泉涌、有效提升写作的良好途径。

(杨柳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第一中学 528300)

上一篇:如何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下一篇:四川省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