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合作模式选择

时间:2022-07-15 07:53:18

谈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合作模式选择

摘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升高职教育办学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论文深入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通过介绍目前国内三种比较好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期对高职院校选择校企合作模式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不平衡性 合作模式

1995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创办,标志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起步,历经近19个年头。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历程不算久,但却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等职业学校数量已达1276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60%;招生数325万人,占普通高校招生总数的47.7%。如今高职教育已迅猛发展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受到社会的关注度也逐年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职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主要课题。众所周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提高高职教育教学水平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国内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积极有益的探索,也积累许多有益的经验。但总体而言,各个高职院校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有做比较好的,大部分做得还不够。本文对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进行较深入分析,提出了可操作的解决对策。在近两年国家政策大力扶持和企业用工极度短缺的形势下,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的背景下,探讨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进行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的内在需要。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但合作双方在进行真正合作过程中却存在以下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上,中央和地方政府职责及相应配套措施不到位

政府在促进校企合作、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院校一般归地方管理,地方政府及领导者的态度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因素。因此,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是影响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关键。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税费减免及相应的财政补贴没有跟上,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二)学校层面上,缺乏战略考虑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进行的校企合作大多停留在较表面的合作上,且是基于学校老师个人人脉关系而搭建起来的合作关系,再加上现行高职院校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绩效考核、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改革配套不到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缺乏顶层战略规划而难以形成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主要体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建立类似于校企合作委员会,没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校企合作的沟通衔接与运作推动;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教师习惯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对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实训一时很难适应,因此校企合作常会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业指导教师的业绩考核、工作量难以计算等原因,对校内的业绩考核、津贴分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构成障碍。

(三)企业层面上,利益短期化不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可以看做是双方的博弈行为,高职院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存在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义务不平衡、资源不均衡的现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利益分配问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除了吸引优秀毕业生外,主要是利用职业院校的科技力量和平台,利用师资、场所和设备设施优势来提高企业的生产力,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由于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的师资科研水平不高,难以攻坚企业的技术难关,企业从中并未得到如期的回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利益驱动机制的缺乏,加上缺乏劳动准入机制,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不少企业家认为,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似乎“无利可图”。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众多利益纠纷,已经成为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一大障碍。再者很多企业把主要精力放生产和经营的利润上,缺乏长远的人才战略,对人力资源这块考虑的主要是从市场上招聘现成的毕业生,不愿意支付培养成本。另有行业企业规模小、实力较弱无力参与合作,导致校企合作难以顺利进行。

(四)学生层面上,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认同度不够高

学生对高职教育理念很缺乏,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种新模式短时间很难认同,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原因也打击了学院及企业的合作热情。同时由于很多高职院校生源来自不同地区(包括外省),合作双方对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及人力、物力、财力,可是毕业时学生考虑地缘因素、家庭因素却往往没有选择留在合作企业,这也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影响其合作的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选择

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虽普遍遇到上述问题和困难,但也不能否定有些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成功的,其关键因素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

笔者认为,为推动“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向深层次发展,根据我国目前的国情和条件,从现有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分析,以下几种合作模式值得借鉴和推广。

(一)“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

基于“政企校”三方联合模式,其特点是要求政府、企业、学校在推进校企合作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由政府对要进行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及高职院校按一定的条件进行遴选。主办企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资金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为合作院校培养专业教师,提供合作专业学生及教师的项目专用教材,设立奖学金、奖教金,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生顶岗实习提供补贴建立项目院校间课程、技术、学术的交流平台,与职业院校合作举办贴近市场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培训,促进教学内容与行业同步发展。安排合格毕业生就业。这是一种多赢得好模式,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学生都有积极性,值得大力推广。

(二)校企共同体模式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企业主体、学校主导”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双主体”模式,其运行机制是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理事会,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企业方出任理事会理事长(凸显企业主体地位),校方出任二级学院院长(强调学校主导地位),以理事会章程的形式明晰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确保企业赢利和学校育人的双原则下开展合作。在校企共同体中,校企各自选派人员担任校企共同体理事会和院务班子成员,推行二级学院院长与企业厂长(经理)联席会议制度,推行专业组长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制度。

(三)现代职教集团模式

现代职教集团的“多元主体”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组建职教集团是在新形势下实现高职教育与行业、企业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优势互补,加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是加强行业、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有效推进高职院校依托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有力保障。通过组建职教集团促进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实行“订单式培养”和“零距离对接”,加快紧缺人才的培养培训,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所谓职教集团是指由若干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学校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契约或资产为联结纽带而组成的职业教育办学联合体。在建设主体上,职教集团属于多方共建型,一般以一所国家示范校为核心,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相关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等组建而成,其特征表现为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或行业性。其运行机制是采用契约(集团章程)联结的组建方式,各集团成员保留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成员仍保持独立的法人资格,法律地位是完全平等的,管理机制一般采用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制,职教集团本身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目前全国各地都已经开始组建各种形式的行业性或区域性职教集团。福建提出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以骨干专业为纽带围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组建一批与产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行业性职业教育集团。如由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龙头成立的福建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以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福建现代林业职教集团,泉州市组建鞋服设计与工程学院和纺织服装研究所、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等。

参考文献:

[1]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 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2]王卫平.浅谈职业教育中政府和企业作用的发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

[3]钱正明.基于学校视角下的政校企联动机制探析[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4]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5]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6]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上一篇:浅析厦门市企业用工难的成因及对策 下一篇:公务员“聘任制”能带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