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厦门市企业用工难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8-08 05:27:27

浅析厦门市企业用工难的成因及对策

摘 要:“十二五”期间,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任务更加繁重。以厦门市为例,虽然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用工问题,出台了一系列引工稳工优惠政策和措施,打造出较好的就业环境,但随着经济形势平稳向好,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长,用工紧缺问题也日益凸显。本文从人口红利效应、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厦门企业工资水平、政府政策体制与企业配套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企业“招工难”现象的成因。为缓解企业“招工难”,本文指出,要从国家、厦门政府的长期对策、强化厦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企业等层面着手,多措并举,对症下药,做到多层面结合、长短期结合。

关键词:厦门市 用工难 成因 对策

2012年国务院批转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指出,“十二五”时期,我国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就业任务更加繁重,表现之一就是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劳动力供给与企业用工需求不相匹配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部分地区、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供给存在结构性失衡,造成企业“招工难”与劳动者“就业难”并存。

厦门作为“全国最受农民工欢迎的十大城市之一”,就业环境较好(如劳动合同签订率较高、劳动用工管理较为规范、社会保险参保率较高、群体性劳资纠纷事件较少),同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用工问题,出台一系列的引工稳工优惠政策和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务工人员来厦就业,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登记在册的来厦务工人员为105.78万人,厦门市企业用工形势总体趋稳,但自2009年以来,随着经济形势的平稳向好,厦门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增长,用工紧缺问题凸显,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的供求矛盾逐渐成为常态,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人口红利效应减退,劳动者结构失衡、就业观念发生变化。由于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日益凸显,劳动力供给正由“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转变,且中老年农民工日益让位给“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劳动者结构失衡。以“80后”、“90后”为主的新生代劳动力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但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特征,就业观念更趋理性与现实,他们在求职时,除了对薪资待遇要求较高外,对工作环境、企业文化、自我发展空间等更为关注,大多不太愿意从事普工等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同时,由于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已有明显好转,他们的父母大多也不愿意让自己的独生子女再像他们一样,从事艰苦而又没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工作。

二、国家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战略,给劳动者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劳动者外出务工意愿逐渐降低。近年来,一方面随着我国中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的推进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产业升级的不断加快,劳动力传统输出大省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增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了与沿海地区对劳动力需求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特别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工资收入相差不多但消费较低且能照顾到家庭的情况下,农民工外出务工意愿降低,不再舍近求远,而是就地就近就业、创业。此外,一些刚毕业的“80后”、“90后”大学生,看准了农村的未来发展远景,在农村创业并且带动大量的农民工就业,进一步分流了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资源。

三、厦门企业工资与周边地区相比不具竞争力,与其他沿海经济区城市相比更是处于劣势。截至到2013年4月,已有上海、广东等13个省区市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涨幅为16.9%(涨幅最高的是江西省,达到41.4%)。其中,上海市以1620元/月领跑全国,广东深圳以1600元/月位居次席,而厦门目前的最低工资标准仅为1200元/月;厦门市企业的总体工资水平相对于劳动力输出地已没有任何优势,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某台商企业,其苏州公司的员工工资约比厦门公司的员工公司每人高500元/月)。这样的薪资待遇,不但无法吸引更多的劳动者来厦务工,而且出现了在厦务工人员外流现象,据统计,截至到2013年2月22日,厦门市登记在册的来厦务工人员为102.16万人,比2012年12月31日的105.78万人,减少了3.62万人。

四、政府政策体制缺失,厂区周边配套设施不齐,企业人文关怀不足,新生代农民工难有归属感。首先,目前的体制障碍让农民工在居住、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疾病防控等方面面临许多实际问题,无法真正融入“厦门”,工作上他们是产业工人,待遇上他们仍然是农民;其次,企业(特别是岛外企业)大多位于新开发的工业园区,周边的交通、生活、娱乐、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历史性的“欠账”难以在短时间内偿还,普遍存在员工不愿意“出岛打工”的 现象;最后,企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各方面利益诉求重视不够,仍有相当部分企业没有把他们当做企业的“主人”,而仅仅当做是一种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资源,没有从提高薪资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企业文化、规划员工职业生涯等方面来实现由“广招工”向“留员工”转变,难以留住员工,陷入“招聘—培训—离职—招聘”的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招工压力。

既然由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层次、多因素造成企业“招工难”现象将在一定时期内、在全国大范围内普遍存在,那么,缓解企业“招工难”也就必须对症下药,多层面结合、长短期结合,多措并举。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一要打破城乡二元户籍壁垒,率先考虑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曾经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的广大农民享有城镇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这是对农民的一种必要补偿,也是实现改革成果共享、社会保障普惠、公共利益均等化的具体体现。二要打破区域壁垒,实现社会保障全国联网。通过建立社保一卡通和相应的国家补偿(补贴)机制,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促进劳动者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和就业。

其次,从厦门政府的长期对策层面看。科技创新、推动厦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破解企业“招工难”的根本出路,也是突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劳动力、土地等资源“瓶颈”的必由之路。厦门人均GDP已于2010年超过10000美元,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后半阶段(即进入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阶段),政府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要加强宏观调控,发挥产业规划和政策导向作用,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助推厦门企业的产业升级,允许并鼓励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的“夕阳”产业向内地转移,在兼顾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

第三,从强化厦门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层面看。要科学服务企业用工需求,创造良好企业用工环境。一要适时提高最低工作标准。国务院2012年批转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明确,2011年到2015年,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率要大于13%;根据国际惯例,月最低工资标准一般相当于当地城镇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40%~60%。按此计算厦门的月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应在1500~2300元之间,而目前厦门月最低工资标准仅为1200元,远远偏低,应予以提高。二要完善政策体系,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要让来厦务工人员在就业、社保、教育、户籍、住房等方面享受更多的“厦门人”待遇,把更多的人力资源,特别是专业技术人才和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吸引到厦门,留在厦门。三要加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把握基本公共就业服务的公益性质,明确政府的主体责任,按照“保基本、可持续、均等化”的原则,不断拓展公共就业服务功能,积极搭建多渠道的用工服务平台,提供全方位的用工服务,包括降低企业招工成本、开展远程视频招聘和就业信息异地、组织企业到劳务输出地开展现场招聘和劳务协作交流、举办大型校企对接会等。四要健全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人才。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就业要求,统筹推动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现代学徒制培训和劳动者终生职业培训;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重点行业(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

第四,从企业层面看。既要通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降低对劳动力的过度依赖,更要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各方面利益的诉求,努力实现由“广招工”向“留员工”的转变。一要以待遇留人,要适当提高员工的薪资待遇,让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在同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并充分考虑生活成本增加和生活水平适当提高等现实因素,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二要以诚信留人,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就业失业登记手续,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及时足额支付工资,打造诚信用工品牌;三要以情感留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文关怀,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关注员工就业预期,制定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够体面劳动和用心劳动。

上一篇:关于文书档案管理办公自动化应用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谈谈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及合作模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