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型教师培养

时间:2022-07-15 02:37:05

浅谈创新型教师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已向一个有活力、有生命力的崭新课堂发展。在这一阶段,新旧观念的冲突、不同理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它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公平合理的评判,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继续探索的热情,开发自身潜能,做一名创新型教师

关键词: 创新型 教师 培养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世界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培养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他还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因此教师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迫切课题。而要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广大教师必须首先是创新型的教师。

一、创新型教师要科学看待学生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一)经常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是教材的直接实施者,其教育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以及自身的素质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重要。某跨国公司在辞退一位员工时,老总和员工有这样精彩的对话:“我有30年的工作经验。”“不,你只有一年的经验,只是将它重复了30次!”读来令人深思。

(二)科学认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种潜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培养出来的。目前存在以下误区:

1.创新就是发明创造,是对有高深学问的人而言。其实学生的创新主要是学习,不一定是从无到有的发明,只要获得知识的过程对他本人来说是独特的、新颖的、有价值的,就是创新。

2.创新会加重学生学习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负担,同减负相矛盾。其实不然,创新并不是轻视和排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创新成了空中楼阁;同样没有创新,基础知识也就成了一潭死水。知识本身是不存在创新不创新,而作为学生在获取知识时却有了是否创新的变化。

3.忽视对后进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认为是成绩好的学生的事。这也是错误的,因为只有全体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得到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所以对于后进生,教师要给予足够的关爱和耐心,激发他们创新的勇气和信心。

(三)评价教学结果。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之后,应及时分析、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在此基础上,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升华为一般的规律;另一方面要善于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并能推陈出新,使教育教学良性循环。

(四)积极带头创新。创新型教师应该既是学者,又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实践家,像高明的医生那样,善于“诊病”、“治病”、对症下药。要求学生解决的难题,教师应先“下水”试一试,并向学生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因为教师的创新对学生来说最具体的、最可感的、最好的示范,同时也只有教师了解创新能力形成的规律,才能更有效的将知识传授和开发创新思维相结合。

(五)教科研实践。及时了解和掌握所授予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投身于教科研活动中去锻炼,充分开发创造潜能。

二、创新型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格局和模式

创新型的教师,心中不该只想着学生的成绩,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创新意识是否得到加强,应更多的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发展着想。因此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一)教学思想上摒弃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树立以培养能力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方法之中,以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二)教学形式变封闭的为开放的。开放的形式,组织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地点可以是课堂也可以是自然、社会;内容是以教材为主,辅之相关材料,使课堂教学实现由平面面向立体、单向向多向的转变,既开阔视野又培养科学意识。

(三)教学方法变阻碍和压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条式、灌注式、他主式等为自然引导式、提问讨论式、自主探究式等。

自然引导式,不是迫使学生接受现有的结论,而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探索未知,教师帮助学生产生思想,主动独立思考,使学生为所获取的每一点知识付出足够的创造性劳动。

提问讨论式,是由教师直接提出或来自于学生的问题,教师抓住学生已知与未知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讨论,从学生的能力出发培养批判性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法,不是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是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始终存在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创造热情。

三、创新型教师要营造适合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堂学习氛围

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赏的环境,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一)灵活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多维度的研究,并着力思考: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排?是否有更好的编排方法?只有这样有一定深度的思考,才真正能帮助我们熟悉教材,领会教材,驾驭教材。在备课时,脑子里要多装几个问号,如教材中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根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是否可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做必要的增减?

(二)把爱心和微笑带入课堂。如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你的微笑和期待会给对方一种信念,会帮助他挖掘无限的潜能,唤起他对美的不懈追求。创新也是如此,切不可板面孔说教,使学生畏惧,从而抑制创新愿望。

(三)热爱创造型的学生。一般说来,没有教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发明家,但不一定都喜欢创造型的学生。德国心理学家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创造型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是不太受欢迎的,他们的行为不合群,也不友好,而且对集体活动的兴趣也很少。据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顽皮淘气、放任自流、所作所为不合群、时逆常规、处事固执、较幽默等性格特征。这些特征,都是许多教师所不能容忍的。

(四)提倡民主化的教学风格。这种课堂教学的特征是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敢于争论、弘扬个性、富有创见。教学中渗透民主意识,才能促进学生参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反之,专制型教学会扼杀创新思维的萌芽,失去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和动力。

四、创新型教师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体性和自觉性是创新的基础,因此要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真正发挥学生的创新主体作用。

(一)教学中要给学生积极地评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激发他们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很有必要。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尤其当学生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不自觉的扼杀;有些教师只有当学生的回答跟自己准备好的答案完全吻合才给与肯定和表扬,这些都是不利的做法。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巴甫洛夫指出:怀疑是发现问题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大胆怀疑,寻根究底是创造的开端,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品格。北京语文特级教师宁鸿彬向学生提出学习语文“三、三、三原则”,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师;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三允许: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不同的意见。他的这“三、三、三原则”正集中体现了一种“怀疑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简单地否定和讽刺挖苦,而要正确引导,耐心解答,使学生思想中产生的微弱即逝的求知火花得到充分燃烧。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巴甫洛夫说过:你要对某个专题有兴趣,那就劳你的驾,从头到尾,自己动手。陶行知先生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教师要利用所教学科的特点,如语文教学中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自办手抄报、编演课本剧等;物理教学中小实验、小制作活动。这样不仅深化所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也极大发展了自主实践的能力。

五、创新型教师应同时注重对学生求同存异思维的培养

创造型人才兼有求同和存异思维两种能力。求同思维是指朝着同一方向进行思维求得答案,它只要求找到正确的答案即可;而求异思维是指思维不局限于某一方面,而是向着多方面发展,找出合适的答案愈多愈好,包括想象、创造、启发和猜测等诸多方面。

创造活动的全过程需经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而传统的教学只注重于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常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约束学生,不同程度地忽略了求异思维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可以说想象是发明创造的桥梁,一个创造型的人必须善于求异思维,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的基础上,更要注重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思维的广阔性、独特性、灵活性。

六、小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说:人们愈益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解放出来。同时还警告说:教育是有着开发创新精神和窒息创新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时代呼唤创新型教师,不仅要用心的、创造性的指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教学,而且要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创造性的享受着幸福快乐的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 敖小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A].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继续教育论文集(中集)[C].2001 .

[2]车先明,刘邦奇.军事创新教育论[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一篇: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维动画制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