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孝道对当今农村家庭养老的启示

时间:2022-07-14 11:30:37

先秦儒家孝道对当今农村家庭养老的启示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汾西县王家庄村的家庭养老为例,在阐述先秦儒家孝道在当今农村家庭养老中弱化表现的基础上,对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剖析,并结合实际提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改善农村家庭养老的举措。

【关键词】先秦儒家;孝道;农村家庭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8-0010-02

一、先秦儒家孝道在当今农村家庭养老中弱化的表现

(一)经济供养不足

衣食饱暖,安其寝处,这是劳作一生的农村老人应该享受的最基本的养老待遇。但是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在王家庄村都无法得到满足。在对山西省汾西县王家庄村老人的调查中发现,近百分之四十的子女不给老人经济上的支持,这是当前农村家庭养老出现的首要问题。

(二)精神慰藉贫乏

精神生活是人必不可少的需求,是人在心理、思想、感情等方面特有的需要。但是在对王家庄村老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常常被忽略,较之物质生活条件,他们的精神生活条件则更为欠缺。

(三)生活照料不足

由于大部分青年人外出打工,因而对父母平时照料存在普遍不足现象。这反映出在当代社会,部分青年认为,父母在子女心目中的位置与工作等同,甚至没有工作重要。

(四)离世孝思淡漠

2008年,国家将清明节定位法定假日。人们有了一天的假期。这样的改变让“忽视”的清明节重视起来。但随后,一切归于沉寂。对于很多人来说,清明节就仅仅是三天假期,他们有时间踏青游玩。清明假期应有的慎终追远、永言孝思的意义正在他们思想中变得淡漠。

二、先秦儒家孝道在当今农村家庭养老中弱化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淡化了传统孝道观念

汾西县作为部级贫困县,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893元①,加上近些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农作物种植成本的上升和市场风险的加大,农民辛苦劳作一年却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迫于生计,大批的青壮年转为城市的打工族,造成农村空巢化现象。

(二)传统孝道遭遇批判和践踏

20世纪早期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反封建礼教的大潮,而先秦儒家孝道首先遭到批判。更严重的是,十年对孝道的疯狂践踏。“孝”在当时几乎成了禁语。当时的文化鼓励与传统观念决裂,鼓励年轻人与父母划清界限。直至今天,许多人仍然不能正确对待孝道,把它看做封建的旧思想。

(三)农村家庭组合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首先,农村家庭组合结构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在全社会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王家庄村的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这一方面加重了后代赡养老人的负担,另一方面造成家庭重心的下移,“子女优先”和“子女偏重”的观念左右着家庭的一切。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其次,老人权威地位丧失。长期以来,农村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宗法制的影响,老人是一家之主,是家庭财产的所有者,但随着生产方式的变更,宗法制已被摧毁,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走向瓦解,变成家庭的小型化,老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家族中的权威逐步弱化。

(四)对传统孝道的倡导滞后和对不孝行为的监管不力

现在的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中都忽视对孝道的倡导,大众传媒像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电影,等也较少专门报道传统孝道这方面的内容。与此同时,农村个别家庭中出现虐待老人的不孝现象很难得到有效制约。一些村民对不孝行为置之不理,农村基层组织不加干预,监管不力。

(五)法制不健全,违法制裁缺乏威慑力

王家庄村中出现的各种不孝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与法制不健全有着密切联系。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子女有义务赡养老人,但是没有具体规定对不孝子的惩罚措施,这就给许多不孝子可乘之机,认为不赡养老人是不违法的,别人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老人是自己的,自己爱管就管。

三、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改善农村家庭养老

(一)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发挥其保障作用

养老首先是要满足老人的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而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这一需求的必要基础。王家庄村村民需要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创业。另外,青壮年人可以通过开办加工厂的方式吸纳附近剩余劳动力,这样一来,年轻人既不用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也可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家庭收入,还能守候在父母身边唬寒问暖,照料父母。对于当地的老人来说,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同等重要,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是中国人晚年生活的向往。老人如果可以物质无缺、精神愉悦,那么子女的养老就可以算作是成功了。

(二)建立孝道新理念体系,发挥其规范作用

1.敬孝――孝道新理念的基础。在新时代弘扬孝道文化,首先要树立农民的孝道意识。

2.平等――孝道新理念的重要前提。在构建新的孝道理念中,我们必须注重年龄平等。既强调年轻人的养老同时不能忽视老人对年轻人的关爱和理解。

3.保障――孝道新理念的核心。传统孝道中有保障老人的思想因素,但真正有制度的保障是现代社会的成果。

4.共享――孝道新理念的重要内容。老人应该享受经济发展和子女收入增加带来的成果。

5.和谐――孝道新理念的归属。代际间的和谐是孝道新理念的最高境界。

(三)加强农村孝道理念教育,发挥其指导作用

1.要重视家庭教育作用。首先,父母要言传身教,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其次,父母可以经常讲一些关于孝行故事、孝道格言,让孩子从小就树立孝道的观念。最后,父母要正确的引导,要让孩子明白:孝敬父母不仅仅是他们的责任,更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2.要重视社区、朋辈群体的作用。社区对于大家都是熟人社区,生活于社区中的人们,对社区成员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通过表彰孝顺父母和长辈的先进个人,对社区其他成员践行孝道有很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

3.要重视农民的自我教育。政府应加大农村的义务教育,让更多孩子有机会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开办农村图书馆,让农民有机会阅读大量有关孝道的书籍,从而提高他们的孝道意识和孝道观念。

(四)加强孝道舆论建设,发挥其监督作用

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具有明显的监督作用。王家庄村地理位置偏僻,外界的文化很难渗透和影响。因而需要大众传媒的广泛宣传和报道。具体做法如下:一是王家庄村应广泛开展以“好媳妇”、“好公婆”、的“孝道”评选活动,表彰先进,树立榜样,使人民效法。二是汾西县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孝顺父母光荣”内容的宣传报道。三是电视、广播、报纸等应做好孝道的监督工作。对于“虐待老人”、“丢弃老人”等违反孝道的行为予以报道和批评。

(五)加强孝道法制建设,发挥其约束作用

道德的约束力是软弱的,因此,必须加强孝道法制建设。

1.以法律手段保障子女对老人的物质赡养。针对王家庄村的这种现状,村民的法制意识普遍比较薄弱,建议建立一部《农村家庭养老法规》,对老人的衣食住行等进行专门的规定,对于不履行养老义务的人进行惩罚。内容要具体详细,条例清晰易懂。

2.以法律手段规范子女对老人的精神慰藉。面对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农村空巢家庭已超过50%的现状,将“常回家看看”作为赡养人的道德义务写入该法是立法上的与时俱进,符合国情民意和农村发展的现状。另外《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自1996年实施已经走过了18年的历程,18年来,老年人赡养出现了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应该对之加以修改和完善,增加精神赡养的概念、内容、法律后果及其救济方式,将精神瞻养从道德责任硬化为法律义务。

注释:

①闫凯丽.山西省汾西县2010年居民收入调研报告[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5):39.

参考文献:

[1]安云凤.弘扬孝道文化,关注农村养老问题[J].齐鲁学刊,2009(5).

[2]康学伟.先秦孝道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3]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上一篇:对幼儿园语言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这些车语,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