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4 07:16:59

谈谈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培养跨世纪人才,从而提高国民素质,实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而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今世界,知识经济,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培养创新性人才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

[关键词]培养 小学生 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是教育,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学生创新能力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质,开发他们的创造智慧,使他们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学习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就是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使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为其成为创新性人才打好基础。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意义

创新,原为一个经济概念,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熊彼得在1921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所提出来的。就概念分析,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有觉悟、有道德、身体健康、有知识的创造型人才,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教师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要注重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努力挖掘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

同志在谈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问题时提到:“从国内外的比较看,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这应该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也就是说我们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比较重视认知教育和应试的教学方法,而相对忽视对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造才能是各种能力的集中和最有价值的表现,人类社会文明都是创造能力的产物,如今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期,对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那就是创新能力。所以只有具备了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有价值的人才。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一)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大量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而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中小学抓起。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希望所在

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人格特征,一种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民族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们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希望所在。因此,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对全民族进行素质教育的灵魂。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培养学生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

21世纪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和先导而迅速发展的时代,我国正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世纪,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求得和谐发展,就必须站稳自己的脚跟。“创新则存,不创新则亡”。面对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多样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未来社会,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缺少创新能力,不可缺少应变素质。因此,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培养学生寻求生存的重要条件。

三、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师,肩负着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我们应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

1.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同志明确提出:“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当前的教育还不足以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温总理还提到:“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我觉得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所以,我们在观念上,首先要克服传统的偏见和偏爱,消除人为优劣之别,给个性不同的学生以充分表现特殊才能的均等机遇和平等权利,尊重其特智、特能、特长,创设必备的教育氛围,从根本上改变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优秀的保守态度,引导学生标新立异,敢持歧见,培养其思维的多向性、批判性以及支撑其人格的独立性,以创新作为憧憬与追攀的学习境界。其次是树立新的师生观,转变传统教育中“唯师是从”的专制型师生观,构建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关系,那种在教师心灵深处积淀起来的封建专制主义观念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极大地压抑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多向思辩力。另外,课堂上盛行的直道式的讲授法,对学生发言的贬斥性评价,考试中不能点滴移动的所谓“标准答案”等,都成为教学过程异化师生关系、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沉重锁链,这些必须从教师观念深处首先得到根本性的矫正。

2.掌握现代技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呼唤着每一位教师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用现代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学习创意,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要提升教学创新能力就要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在当前,我们深深的意识到,如果没有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也就难以形成教学创新的能力。想想当初自己很用功,也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自己的口中、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更没有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自己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吸纳,对资源整合、提炼精华的能力。

3.紧跟时代脉博,明确发展目标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研究是立足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搞好教学研究,提高教科研能力。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更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所以,我们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发散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与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能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有不少课文给我们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的好机会。教师可以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启发学生提出多种不带结论性的设想,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常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充分利用学生的旧知识,创设思维、讨论的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能力,发挥个性创造能力。然后教师的点拨尽可能将已知信息沿着不同的途径朝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创设民主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所谓“乐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因此,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也是一位指导者,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3.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创新的重要手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学生的疑问往往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心,遇到问题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语文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大胆提出疑问,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应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应充分运用“变式”,对同一问题、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揭示,使其思维产生矛盾,意见纷呈,这时教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下创新基础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灵活运用,诱导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设置悬念就是很好的一个做法。所谓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伟大事业中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同时,我们也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从我们的课堂抓起,既要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以适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我们广大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教育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磊:《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载《创新教育学习资料精编》

[2]贾太珍、江启秀:《关于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

[3]郭建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4]李蔚、祖晶:《课堂教学心理学》,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5]秦虹、张武升:《创新精神的本质特点与结构》,教育科学,,2006(2).

[6]华国栋:《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报,2002-10-23.

(作者单位:四川省 雅江县教育局)

上一篇:浅谈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僵化现象及相关措施 下一篇:如何培养小学数学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