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改下的启发式教学

时间:2022-07-14 10:21:40

论新课改下的启发式教学

自古至今,教学方法就走着一条有始无终的漫长之旅,从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到现在美国的问题法、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教育教学正一步步地走向完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的学习过程、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它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而教师的教正是为了学生的学,正是为了将来的不教,这就需要在努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学要有启发性,教虽无定法,但离不开启发。启发式是一条教学原则,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方法。

如何理解和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这是一个需要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或称诱导式,是教师遵循新课改理念,按照新课改要求,从教材和学生的实践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能够积极独立思考、主动积极参与、多方位探求获得新知识,并同时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此,我们该怎样去理解、去贯彻呢?我认为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基础是教师要有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明确的培养目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真负责、刻苦钻研的精神,一定的教育理论、业务素养,善于总结和创新的能力。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出发点是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离开了这个实际,将是启不对路,启而不发,贯彻的着眼点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它的着力点则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独立思考,它的落脚点则在于使学生真正获得和掌握知识,最有效地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

二、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几项基本要求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富有魅力的启发,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动机和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它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因而是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层层深入地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积极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启发要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启发在节骨眼上。

一门课程,一章,一节,一个课时都有它的主要矛盾、重点、难点,都有它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教学进程中又有要求和需要的矛盾,在学习问题中有已知和未知的矛盾,新与旧的矛盾等,只有抓住中心,抓住实质,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突出重点,在关键处节骨眼上进行启发,解决问题。

一节课的重点,要根据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或章节中,以及后续的学习中所处的地位、作用来确定,或概念重要,或方法重要,或某种技能重要。难点不一定是重点,但难点不解决,知识就难掌握。难点的确定,不仅要依据教材,而且要依据班级多数学生的实际。

突出重点必须揭示本质,是掌握知识的来源、方法的实质,公式的意义,特征依据应用。这样才有可能启发在节骨眼上,否则面面俱到,平平淡淡,何来启发?

(三)启发要以启发积极思维为核心,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启发式教学遵循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断给学生创设“愤”、“悱”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由感性到理性,由生动的、直观的到抽象的思维,教师抓住启发积极思维这个中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去经历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况等的思维过程,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如在讲授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一概念时,我先让学生复述二面角的定义、平面角和几何中角的定义,然后给出几个确定的二面角的模型(相等的和不等的),向学生提问:怎样能确定这几个二面角的大小,等与不等的关系呢?(学生思维活跃,教师给予时间思考)我又启发学生:这是一种空间角,在此之前,学过“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这两种空间角的定义是怎样给定的?从中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将空间角用平面角来定义)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研究怎样定义“二面角的平面角”。(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分析,试画,试述;(教师巡视,察问,质疑)我指出:大家都知道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顶点在二面角的棱上,两边(两条射线)分别在二面角的两个面内,问题的关键是什么呢?(平面角的两边与棱的位置关系)对于一个既定的二面角,它的平面角的大小不确定行吗?怎样在无数中找到唯一,在变中求定,在一般中找特殊呢?(学生思维得到发展,产生飞跃、突破……)有学生高兴地站起来回答:“分别和棱垂直!”这时,水到渠成,由几个学生完成了“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我接着加以肯定,再复述。学生接下来很轻松地解决了二面角与其平面角的量度关系的问题,二面角间的等与不等的关系问题,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作图等问题。这样启发式教学,较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发展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启发要有已知到未知,运用类比、对比,有联系、有层次、有发展地进行。

科学知识是有系统的,新知识是在生产发展、实际需要、旧有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探求、推理而逐步得到和发展的。新、旧知识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新知识又有新的发展,新的高度或者新的领域,因此,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注意“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注意解决已有知识与新课题的矛盾,努力实现知识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要将有关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对照、比较。适当加以归纳、综合,运用类比或对比的方法,切实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如由分数讲分式,由一元一次方程讲一元一次不等式……对照方程与相应的不等式统一到相关的函数,对照指数函数“讲”对数函数,对照等差数列到“讲”等比数列,对照椭圆、双曲线“讲”抛物线……分类、列表,比较异同,以旧引新、得新固旧,触类旁通,不断发展。

(五)要在“用”字上启发培养,促使学生会学。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启发式教学要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动脑(独立思考),创造条件让他们动口表述,动手练习,实践,使他们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定理、公式、法则等说明、解答、论证有关问题,独立解决问题。教师要用自己灵活多样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学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辩证的又有自己特色的学习方法,从而会学。启发式教学的落脚点就是能力和智力得到尽可能的发展,特别是自学能力不断增强。“教生以渔”,使其终身受益。

新课程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的,这就要求我们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以此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

上一篇:高校辅导员如何开好主题班会 下一篇:如何构建有效的初中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