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

时间:2022-07-14 09:34:58

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

内容摘要:人才单向流动不利于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规范和引导政府、用人单位、中介组织和人才的行为,建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服务等,确保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与组织及其工作岗位的合理配置,是基于人才开发,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根本目的。

关键词:人才流动,制度,全方位,自由

人才流动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是指人才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单位之间、不同职位之间的变动。为了保证经济社会的有序、持续发展,人才流动需要一定的政策条件作为保障。良好政策条件的创造,既有可能是政府面对人才流动现实被动作为的结果,也有可能是政府为了引导人才的合理流动主动作为的结果。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竞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城市化发展的现实,国家应根据现实条件,及时主动出台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

一、“全方位自由流动”是当前人才流动政策调整的定位

创造人才流动条件,确保人才资源能够合理有序的自由流动,实现人才与组织及其工作岗位的合理配置,是基于人才开发、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根本目的。

人才资源通过人才市场从某一个组织流动到另一个组织,这对某一个组织来说是“人才资源流失”,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短期看可能会对一个组织造成一定的影响,乃至一定的损失,但长期看是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人才资源流动。第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初,一批富有企业家才华的农民、基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等人才资源流动起来,以创办了大量的乡镇企业为标志;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之初,一大批知识分子、企事业、机关工作人员等人才资源流动起来,创办了大量的民营企业,以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标志。这两次人才资源的流动,都是以政策放开为前提的,确实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条件。

这两次人才资源的流动在某种意义上带有一种示范效应,让所有的人看到了人才流动的价值。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现象:人才从农村流向城市,从西部流向东部,从贫穷落后的地区流向欠发达的地区,从发达的地区流向十分发达的地区。这种与中国的地理走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从低到高的趋势

高度一致的人才单向流动,只会使发达的地区更发达,贫穷的地区更贫穷,难以消除贫富差距、地区差距,也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困难。

根据党中央的科学发展观,并就目前改革开发政策的成熟度及全国各城市、特别是发达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承受能力来看,不允许、也再难以通过某些政策的放开,只让某一部分人才资源单向流动起来,仅仅创造某些地区、某些城市的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在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的环境条件下,更不可能采用强制、行政命令的办法,将人才流动方向逆转。如今可行的,也是更需要的是采用经济的、市场的、法律的等手段,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有效的政策激励措施,引导所有的人才资源“全方位自由”流动起来,将人才配置到经济社会建设所需要的地区、岗位上去,真正实现“事得其人、人适其事、人事相宜”,创造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奇迹。

二、人才流动现状及特点分析

为了提高全社会人才素质及使用效率,鼓励人才竞争是必要的。另外,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才势必会在当今逐渐宽松的人才环境下抛弃“外在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尝试“自我主导型”的人职匹配方式,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这种内外因相互作用的情势,必然会促使企业人才流动起来,并且因为人才对“人职匹配优化”的不懈追求,会使人才流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成为恒久现象。但不同性质企业的人才其流动态势是有差异的,如国有企业由于其人才管理的“非社会化”或“社会化”管理不彻底,就出现了“优流劣守”的现象。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人才管理“社会化”程度比较高或彻底,其人才基于“能力”和“业绩”的“全流动”已成为一种趋势。据调查,大部分党政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人员认为目前人才流动规模较小、流速较慢、流动秩序和流向不太好、流动信息不畅通、流动宏观环境“说不清”、法制环境不太好,而大部分三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人员认为目前人才流动规模较大、流速较快、流动秩序和流向“说不清”、流动信息比较畅通、流动宏观环境比较宽松、法制环境比较好,等等(具体情况见下表)。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人才流动状况逐渐好转,但并不太理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才流动规模增大、流速加快;(2)人才流动秩序、流向的合理性与信息供给均不太理想;(3)人才流动的宏观环境、法制环境和体制环境略显不足;(4)政府服务与政策有一定成效,但角色定位、政策调控等有待完善;(5)中介服务不太令人满意;(6)我国人才自主流动比较主动,成本和风险皆较高;(7)人才流动诚信欠佳,国家利益、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不太好。

不同性质企业人才流动态势评价

三、当前急需调整的人才流动政策

影响人才流动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国家、地方层面的政策障碍,也有来自用人单位的制度问题。当然,国家、地方的政策,乃至用人单位的制度,能否有利于人才的流动,还得看人才对这些政策、制度的感知。据调查,大部分人才皆认为当前影响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还很多,主要是体制性、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具体情况见图1)。除此以外,影响人才流动的具体因素也很多,如就业歧视、部门或单位自我保护、个人就业观念、地方保护等,这些影响因素既有来自用人单位的,也有来自人才本身的(具体情况见图2)。

图1我国人才流动中比较严重的制度障碍排序(%)

图2对人才流动的影响较大的因素排序(%)

四、规范人才流动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狭义地看,人才流动只涉及用人单位与人才个体的关系。用人单位出于自我保护,以提升自身基于人才及知识产权保护的竞争优势;人才个体出于自我良性发展的需要,以通过流动寻求良好的发展空间及劳动回报。实际上,用人单位和人才皆需要在政府所制定的政策环境下,通过人才中介,如人才市场的服务来完成人才个体的流动及用人单位的人才配置。因此,全方位自由的人才流动需要对政府、用人单位、人才中介组织和人才四者的规范、引导,达成良性互动。根据对社会有关部门及人才本身的调查,为了促进人才的全方位自由流动,应该建立互相衔接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档案管理制度、打破身份界限、改革住房制度、建立统一的人才市场、完善人才中介服务等(具体情况见图3)。

图3促进人才流动需要采取的措施排序(%)

政府除了完善诸如社会保险制度、住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般性制度以外,还应该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遵循市场化改革方向,采取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将人才引导到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地区、行业、企业里去,如西部、高科技领域等。

随着“政府调节、市场引导、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市场化就业机制逐渐深入人心,用人单位应该明确人才、特别是作为具有“强的就业能力”的人才任职于某一组织,绝不可能是“被动的留住”,而是人才在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过程中自主抉择、自我主导的结果,是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自愿行为。研究表明,30%~50%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皆是以辞职的方式结束自己的工作的。因此,应该站在人才的角度,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及发展平台,才有可能在人才全方位自由流动的过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人才中介机构应該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创新服务内容及服务工具,为人才及用人单位提供良好的服务。

通过良好的教育及舆论规范,帮助人才树立良好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职业发展路径,使其放弃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导向,忠诚于自己选择的“职业”,力争在岗位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上一篇:经贸局发展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方案 下一篇:民政局平安畅通发展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