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个体化监控 长期获益

时间:2022-07-14 08:00:47

糖尿病:个体化监控 长期获益

糖尿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认为,糖尿病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合并症、血糖水平“辨证施治”。也就是说,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达标率,使患者长期获益。

个体化管理血糖

临床证实,要实现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就必须对血糖管理的目标也应个体化。以糖化血红蛋白为例,它是反映血糖控制水平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但是,病程较短、预期寿命较长、没有并发症、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不发生低血糖的情况下,应使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尽可能接近正常水平。而儿童、老年人、有频发低血糖倾向、预期寿命较短,以及合并心血管疾病和严重的急、慢性疾病等患者,血糖控制目标宜适当放宽。

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怀孕期间的高血糖可能对母婴产生很大的危害,因此,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应加强血糖监测,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的目标是,空腹、餐前或睡前血糖应控制在3.3~5.3毫摩/升之间,餐后1小时≤7.8毫摩/升;或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6.7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尽可能控制在6.0%以下。

点、线、面监控血糖

在临床上,人们发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完全凭自我感觉或尿糖监测血糖,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血糖高低与自觉症状轻重或尿糖多少并不完全一致。有时血糖很高,却未必有自觉症状,甚至尿糖也可以不高(主要见于肾糖阈增高的患者)。因此,病情的监控以及调整药物剂量主要应看血糖水平,其他,如尿糖仅可作为参考。

那么,如何进行血糖的监测呢?其实,血糖监测包括许多的内容以及监测的手段。具体的说,它包括了“点”――自我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线”――动态血糖监测;以及“面”――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白蛋白等不同的内容。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上述监测手段的优势,并进行有机的结合。

血糖仪测试血糖

在家中,糖尿病患者可使用便携式血糖仪自我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等各点的血糖。一般情况下,糖尿病患者一天监测血糖的时间分布为7个点,分别为三餐前血糖,三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睡前血糖。如果有空腹高血糖,必要的时候还要加测夜间的血糖。需要说明的是,血糖监测的频率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治疗目标、病情和个人经济条件。

根据《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1年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需要每日至少监测3次血糖,可根据不同的治疗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方案;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根据治疗方案和血糖控制水平决定监测血糖的频率和方案,一般可每周监测3天,当病情稳定或已达血糖控制目标时可每周监测1~2天,在特殊情况下进行短期强化监测;生活方式治疗患者建议每周测5~7点血糖谱,以指导营养和运动方案,并能在血糖持续不达标时尽早开始药物治疗。注意,生病时或剧烈运动之前应增加监测次数;患者在根据血糖监测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时,应注意排除某些偶然因素,如感冒、剧烈运动、旅游、聚会等造成的血糖变化。此外,每次调整药物剂量的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血糖的大幅波动。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合理的监测血糖水平和积极的药物治疗,力求使血糖达标,以保护胰岛细胞、延缓疾病本身自然病程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血糖控制目标

1型糖尿病患者(13~19岁)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5.0~7.2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5.0~8.3毫摩/升,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

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空腹血糖控制在3.9~7.2毫摩/升,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毫摩/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 %。

什么是动态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是指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而反映血糖水平的监测技术,它可以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发现不易被传统监测方法所探测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因此, 动态血糖监测可成为传统血糖监测方法的一种有效补充。

上一篇:营养强化食品,人人可获益 下一篇:营养强化食品,获益之外有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