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时间:2022-07-14 06:56:41

中国互联网公司泡沫研究报告

近期有多只中国TMT(科技、媒体、通讯)概念股股价连续飙涨,中国概念股TMT板块是否存在泡沫成为热门话题。i美股就此问题进行了三方面研究:中国概念股TMT板块是否存在泡沫?TMT板块泡沫是怎样产生的?在泡沫形成及破裂过程中,投资者应如何应对?

真假泡沫

我们分了三个类别统计中国TMT公司的估值状况,包括已经在美上市TMT公司、近期赴美IPO的中国TMT公司、未上市中国TMT公司。

中美明星科技股对比

在近一年时间内,从股价表现来看,中国在美上市科技股一年平均涨幅高达48.71%,远高于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20.49%的平均涨幅;从市盈率状况来看,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市盈率为39.49倍,而中国在美上市科技股的市盈率为66.80倍,后者是前者的1.69倍,入选样本的20家美国公司均为盈利,而20家中国公司有3家为亏损,算上这个影响,市盈率反映出估值差异要更大;从市销率(总市值除以总营收)来看,可发现20家美国本土科技明星股的平均市销率为4.39倍,而中国在美科技股的平均市销率为17.87倍,后者为前者的4.07倍。具体如下图:

中国TMT公司赴美IPO再起高潮

如上图所示,自2010年4月到2011年4月,中国赴美IPO的TMT公司数量为18家,总计融资21.639亿美元,这18家公司IPO首日平均涨幅为35.76%;IPO后至2011年4月26日,18家公司的累计平均涨幅为59.19%,据美国专门研究在美IPO公司的网站IPOSCOOP统计,最近在美国上市的100家公司,截至2011年4月26日的累计平均涨幅为26.27%。

细致观察会发现,在赴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中,与互联网沾边的,基本均受到投资者热捧。

谁在吹起泡泡

从资本市场发展历史来看,泡沫多来自人们短期内对新技术、新应用前景的过度乐观。1840年代的铁路,1920年代的汽车和收音机,1950年代的晶体管,1980年代早期的家用电脑和生物技术都曾带来这样的乐观。新技术让人们看到未来世界的新图景,乐观情绪蔓延,投资者都预期自己可以从中受益,于是投资过度,泡沫产生。

此轮中国TMT板块泡沫产生于同样的乐观,具体来自于互联网在四个领域的应用前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新媒体(主要是视频)和电子商务。

推手一――移动互联网:终端革命

摩根士丹利在2009年底的《移动互联网》研究报告中认为:“3G+社交+视频+网络电话+移动装置”五大趋势融合,将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和创新。

移动互联网用户的需求大体可分成两类:核心应用需求和休闲娱乐需求。核心应用需求包括移动搜索、浏览器、输入法、地图导航、应用商店等;休闲娱乐需求包括移动游戏、移动IM、移动媒体、移动SNS、LBS等。

移动互联网兴起将有三类公司受益。第一类为基础设施公司,包括运营商,通讯设备、手机提供商,半导体公司和数据分包商类的公司;第二类为平台公司,例如Facebook式开放平台、苹果式应用商店,国内传统互联网巨头目前也在构建自己的开放平台;第三类为应用软件公司。

推手二――社交网络:争夺互联网入口

社交网络目前覆盖互联网主力人群,成为互联网主要入口,其作为网络平台的商业价值也日渐显现。目前来看,社交网络的商业价值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社交广告、社交游戏、社交电子商务。

社交网络广告:特点是精准、互动、自助。社交网络掌握着用户自发提供的个人基本信息以及个人实时信息,因此能做到广告精确投放。社交网络广告投放还有一项杀手级特点,就是一切广告投放效果都可实时监测,任何广告主都可以使用相关工具,随时调整广告投放方案并力求最佳。

社交游戏:伴随社交网络用户数量高速增长,社交游戏用户也快速积累。据易观国际预测,到2012年中国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16.3亿元,用户规模达1.3亿人,活跃付费用户规模增至1700万人,到2013年中国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达到28.5亿元,社交游戏用户规模将达到1.3亿人,具体如图3所示。

市场研究公司Parks Associates预计,2015年全球社交游戏市场规模将由2010年的10亿美元增长至50亿美元。

社交电子商务:这包括两种类型:社交网站进入在线零售领域,零售电商在自有网站内建立用户社交网络。比如Facebook不仅为零售商、品牌商带来流量,还提供各种社交网络工具,帮助电商提升销量。

推手三――视频:想像空间大

据DCCI统计数据,从2008年上半年到2010年上半年,在中国主要互联网应用中,网络视频的页面浏览量PV占比,从7.9%上升至13.9%,但网络视频的访问时长占比,却从8.3%上升至20.4%,仅次于网络社区39.2%的访问时长。

随着网络视频用户数量和浏览时长的不断增长,网络视频市场价值迅速提高。据易观国际预测,到2013年中国网络视频市场规模将达到69.9亿元。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不断挤压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份额,而电视台等传统媒体承载的广告价值却并没有下降。视频网站如能抢占电视终端,将能以少于传统电视台的投入获取较高的广告收益。

推手四――电子商务:流量变现!

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历史上,总共经历三波热潮:第一波始于1999年,主要代表电子商务为易趣网、8848、卓越网、当当网等,随互联网泡沫破裂进入低谷;第二波始于2007年,在阿里巴巴上市示范效应下,众多风险资本进入电子商务领域,服装、3C、母婴等门类均出现垂直B2C,此波在2008经济危机期间进入调整期;第三波始于2010年,以京东等电子商务巨额融资为标志,B2C、团购两大领域新公司不断涌现。

中国概念股TMT板块中受益电子商务发展的公司包括两大类:

一是电子商务类公司,主要是当当网与麦考林两只个股。

二是拥有巨大流量的传统互联网公司,主要是百度、新浪、搜狐、网易。这些公司往往并不直接经营电子商务,但他们拥有电子商务所需的巨大流量和用户,那么很容易从电子商务的广告热潮中有所获益。新上市的奇虎360重要收入也来自电子商务上游。360在2011年初推出360团购开放平台,通过开放应用程序接口(API),让符合资质的团购网站均可接入该平台,共享360的用户及流量,360则提取交易分成,并负责解决团购平台的网络安全等问题。

泡沫来了,怎么办?

面对越吹越大的泡沫,投资者应该作何选择,或许可从历史中寻找到经验。如果将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命名为网络泡沫1.0,那么此次可称为网络泡沫2.0。

2000年泡沫破灭后的股票表现

2000年前后,泡沫破灭让很多股票惨淡收局。据《华尔街日报》刊发于2010年3月的报道,“收录在2000年3月道琼斯互联网指数中的40家公司里只有10家挺到了现在。”活下来的公司也大都经历了暴跌。

当时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雅虎市值从937亿美元跌至97亿美元,2000年3月股价最高97美元,一年后的2001年3月,股价低于10美元。十一年来几经波折,如今市值226亿美元。另一家大公司EBay过去十一年中一直如过山车般大涨大跌,经拆股调整,EBay在2004年年底时涨至接近60美元,创下纪录高点,目前股价34美元,略高于十一年前的30美元。而在2000年3月23日以5792亿美元取代微软成为当时市值最大的公司思科,当年市值便跌了一半,十一年过去,如今市值950亿美元。

当然,从长时段去看,也有增长非常大的公司。例如亚马逊,虽然股价从2000年3月的60多美元下跌至当年年底的15美元左右,然而,十一年过去,该公司股价已经上涨到接近200美元,市值886.省略于1999年7月14日在纳斯达克上市,每股定价不断上升,从14~16美元升至17~19美元,最后以20美元发行,当天涨至67美元,2000年3月最高时达到139.625美元(经过拆股合股,相当于现在每股220美元),当年12月底,股价跌至13.5美元(拆股合股之后相当于现在每股的价值)。亚信于2000年3月3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当天股价接近100美元,当年年底跌至10美元以下,如今在20美元左右徘徊。

新浪、网易和搜狐则没有赶上好日子,分别于2000年4月13日、6月30日、7月12日上市,当时纳斯达克指数已经在下跌,最低时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53美分,并曾连续9个月跌破1美元,2001年9月12日被停牌。然而,当时没赶上好日子的三大门户,却通过移动短信业务活了过来,并在几年后分别找到了更赚钱的方式,股价一路走高。

新浪在2003年后股价长期在20~50美元之间变动,不过最近一年来,因为微博的概念其股价暴涨,最高时接近150美元。网易于2002年1月2日复牌,如今股价接近50美元(复权后相当于200美元)。搜狐股价也已超过100美元。

此泡沫非彼泡沫

从上次互联网泡沫历史可以看出,如果有泡沫,而且泡沫破灭,大多数的股票都会下跌甚至暴跌,然而有的公司仍能够在泡沫破灭后坚挺,并且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创造比泡沫破灭前最高点时还要高的价值,股票也能上涨得更高。

因此在本次泡沫到来时,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清晰判断:第一,此次中国概念股泡沫与11年前有何不同,后果是否会更加严重;第二,如何寻找能够在泡沫破裂后保持增长的公司。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今日的互联网与11年前相比,已经发生非常大的变化。2000年初,全球网民数量为2.5亿,手机用户数量为5亿,而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手机用户数量已达52.8亿(国际电信联盟最新数据)。中国的网络环境变化更大,2000年一季度,网民1000万,截止到2010年12月31日,达到4.59亿,普及率34.4%(CCNIC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3月底,手机用户达到了8.89亿。据DCCI预测,2010年中国手机销量预计2.5亿部,智能手机占比为16.6%,预期2011年智能机销量超越PC,这也意味着移动终端将成为互联网主要接入口。

手机与PC相比的优势在于:手机方便携带,用户在线时间因此更长;手机用户都是登录用户,因此可以准确定位并实现人群细分;用户在手机上行为更倾向于娱乐与消费。这些优势都表明移动互联网将催生出巨大的商业机会,这种变革(正如大摩所言)将会是颠覆性的,并可能成为推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引擎。

从网络环境及网络应用发展来看,11年前网民使用拨号上网,54K的带宽,今天1M以上的宽带早已普及,并在不断升级。11年前,大多数人对于互联网的了解限于即时通信、发电子邮件、聊天室,如今,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个人生活、人际交往、教育培训、游戏娱乐、投资理财、商务贸易、国际交流乃至爱情婚姻、生老病死等各个层面,数字化生存已融入到人们真实的生活之中。

其中社交网络的出现,让互联网真正从Web1.0时代进入Web2.0时代,第一次实现以人为核心的信息重组,并实现信息更加高效的筛选与传播。作为Web2.0时代的领导者,Facebook、Twitter已让全世界的人联接起来,信息交流沟通从此真正跨越了国界。

从网络经济增长来看,11年前中国互联网收入几乎为零,在资本市场上只有概念而没有真正的赢利模式。而如今,2010年中国网络游戏和网络广告的销售收入均已超过300亿元,而电子商务被认为将很快超过它们,成为最大的互联网收入。在这里有必要简单回顾一下电子商务这种模式的发展历程。电子商务是最早被认为适合互联网的商业模式,然而在11年前,电子商务还只是一个概念。那时中国有各类消费类电子商务网站1100多家,但1999年中国网上购物的交易额为5500万元人民币,仅占社会零售总额的0.018‰。到了2010年,中国全年网购规模达到4980亿元,占到了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3.2%,网购人数达到1.85亿,网上购物在网民中的渗透率为40.6%。

11年后电子商务以汹涌之势再次袭来,这次则要真正卷起电子商务的浪潮。抛开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团购与社交电子商务已如火如荼,基于LBS的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兴起,而传统互联网公司(百度、新浪等)也从电商广告热潮中有所获益;对于视频行业来说,除了拥有展示广告的传统盈利模式之外,用户C2C付费也为其未来盈利增长带来新希望。

11年前泡沫破灭时,互联网特别是中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数量、用户需求、硬件配套、还是盈利模式上看,都还只是一个概念,一个空中楼阁。因此当泡沫破灭后,整体互联网公司遭遇暴跌甚至倒闭。但经过11年的发展,中国整体互联网经济已打下比较深厚的基础,互联网产品及应用已对人们生活方式带来颠覆性改变。换句话说,今日TMT板块虽然可能已存在泡沫,但当互联网已拥有这么多年的积累后,泡沫即使真正破灭时,也将不会像11年前那样一泻千里。

再来看后一个问题。11年前的泡沫中可以淘出像亚马逊这样的“真金”,预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泡沫将淘出更多拥有实力公司。但如何挑选却需要投资者认真研究并做出甄别,在众多网络概念背后,更需要投资者对于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细致考察。正如巴菲特所说,只有在突然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没在裸泳的一定是能够把握住市场需求的公司,例如泡沫1.0时代亚马逊把握住电子商务,苹果把握住智能手机,网易和搜狐把握住了网络游戏。

如果认定某个股票有价值,而且价格合理,就可以长期持有,不必在意市场是不是有泡沫及担忧泡沫何时破裂。如果投资者认为已经有泡沫,又一时甄别不出谁在“裸泳”,那么最保守的办法就是:暂时远离。

上一篇:该走就走,别说被逼的 下一篇:收入倍增谁来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