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时间:2022-07-13 07:43:47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影响

摘要:中国雕塑历史悠久,自人类诞生之初的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风格质朴的原始雕塑。本文在简述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后,以现代优秀的民族形式雕塑为例来说明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瞻望中国雕塑的前景提出设计师既要继承本土民族文化从民间艺术等形式里获得灵感来源,又要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和视觉空间。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雕塑语言;视觉空间

中图分类号: J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083-01

一、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简述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岁月中渗透到社会形形的行业里。人们对于不同行业的态度都和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有着密切的关联,自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奉行对象,它所提倡的入世之说影响了一代代竞求仕途的人――这种风气即是中国古代众多行业被束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主流意识的不同侧重直接影响了一种行业能否在社会中兴盛发展。佛教传入中土后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推崇,石窟的开凿推动了中国雕塑业的发展。此外,中国古代较大型的雕塑即是皇陵中那些陵墓雕刻群。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人”是被放在层层的礼教伦理之内的,同样中国的雕塑“或是依附于建筑的装饰,或是辅佐,或是随属丧葬习俗,始终处于附庸地位。诗歌、绘画都在神圣的艺术殿堂内占据着各自的宝座,而雕塑却始终被视为‘匠行之作’、‘雕虫小技’”。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雕塑艺术的影响及实例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及观念对各行艺术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今天中国的城市中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雕塑艺术。设计师或借鉴国外优秀作品,或从中国传统雕像中寻找创作灵感。后者的作品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是对传统精华以现代雕塑形式进行的继承和创新。

(一)纪念性雕塑

现代雕塑的种类繁多,纪念性雕塑是“通过对历史的记录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对历史纪念性事件的评价”。可以说,雕塑以它独特的视觉化语言形式把一件历史事件或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眼前,带给人直观的视觉印象。

追溯至古代社会,那时就已有类似意义的雕塑存在,这是因为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中,为人们的生活做出贡献的人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如:耸立于四川都江堰旁的李冰父子石像就是当地百姓歌颂他们兴建水利工程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样,基于中华民族爱憎分明的民族性格,人们为了纪念抗金英雄岳元帅在西湖边建造岳王庙并塑造岳王雕像供后人敬拜。

以雕塑这样外化和直观的艺术形式来纪念历史上的伟人及事迹在现代社会中是比较普遍的:孙中山像、像以及虎门销烟等。

(二)主语性雕塑

所谓“主语性雕塑,是以主要内容表达为主,以叙述主题为目的公共雕塑形式……它关注的是更加广泛意义上的主题内容性”。如果说纪念性雕塑是为了纪念特定的某个伟人或历史上的某个事件,主语性雕塑则涵盖了更加广泛和深厚的内容,它是气韵博大的民族精神的视觉体现。兰州市的《黄河母亲》雕像是一个极为典型的例子。自古以来,炎黄子孙对哺育着自己的江河充满了如同对待母亲一般的热爱。这种传统情缘在《黄河母亲》的雕塑中充分的展现了出来:崇山峻岭之间、滚滚黄河一畔,象征着黄河的一位母亲端庄地半躺着,秀美慈祥的脸庞,宽阔厚实的胸怀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顽皮可爱的孩子在她的守护下悠然的玩耍――这样一位母亲的形象正是中华民族传统而典型的慈母化身。

(三)区域识别性雕塑

如同一个国家的国徽和国旗一样,具有鲜明特色的雕塑也可以作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象征。区域识别性雕塑既是“以它特殊的形象,给观者以特殊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和实际功能的代言人”。这样的雕塑已经在以往装饰、纪念等的内涵上增添了一项视觉功能――标识性。

对于中国的各大城市来说,传统文化与自身所处地域的环境、气候、人文等多元因素相结合,构成了独具区域特色的文化,进而在这种文化上衍生了自己的标识性雕塑,如:广州的五羊雕像,源自于当地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善良的仙人骑五只仙羊降临这里,给人们带来五谷丰登。雕塑就很好的把握了故事中代表着吉祥的羊作为创作的对象,从而把当地传统文化以视觉的形式展现出来,不仅使城市增添一份古典文化气息,同时也使城市形象更加直观化,具有同样意义的还有澳门的妈祖雕像等。

结语

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及民间艺术,对中国现代的雕塑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塑造几个古人雕像或是模仿古代雕塑风格将之“复制”到现代来,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扬是深入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处世之道,从本质上抓住属于自己民族的内涵,将其中延传数千年的精神提炼出来,以雕塑这种直观的视觉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同时,剪纸、泥人、脸谱、面具、皮影等民间艺术形式也为雕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雕塑作为一门具有创新意义的设计活动,将会有一个崭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建军.中国民间美术[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8).

[2]韦滨,邹跃进.图说中国雕塑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上一篇:苔丝 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下一篇:“得意”而“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