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

时间:2022-07-13 12:51:44

民生新闻的是非曲直

民生新闻是以社会大众为视觉,从他们的需求出发,把他们身边和生活中的事作为报道的支点,把话筒、镜头对准他们,把画面、时间留给他们,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播报形式来报道与大众生活、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新闻事件。以“平民化、主人翁、贴近性、服务性、低视觉、广参与”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一、民生新闻让公众有了话语权

电视传媒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党和政府的宣传机构,起着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社会新闻不仅是对“打开电视尽是会议”的一种拨乱反正,逐渐在电视乃至平面媒体上崭露头角,而且形式上采用了现场采访,立刻吸引了众多观众。尤其是记者采访开始倾听百姓的说法,老百姓在媒体上有了话语权,使老百姓有了很大的文化认同感。

二、民生新闻为老百姓喜闻乐见

由于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是社会大众,焦点是关注民生民情,重在讲述社会大众自己的故事,因而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新闻。例如,中央电视台《新闻社区》栏目,重在通过对社会大众身边的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来倡导社会的和谐。

2006年的中秋节,正赶上十一黄金周这个趟,央视《新闻社区》不仅介绍了全国各地人们的过节方式,同时还制作并播出了服务性新闻。精彩的“国庆即景一组”,《北京公园修葺一新喜迎客》、《上海彩灯绽放夜空》、《武汉近距离亲近国旗》、《内蒙古唱响乌力格尔》等地过节的花样,可谓异彩纷呈。同时《新闻社区》整合各地资源,报道了《自驾游出行别忘带“宝典”》、《北京:婚纱店里“多送”有陷阱》、《各地旅游交通新动向》等。这类新闻主要是服务信息,旨在给社会大众提示,整个节假日专题式的策划编排,在内容上做到了贴近、生动、自然、亲切,在画面的编排上合理地使用了特技,使画面在视觉上显得活泼、好看、富有感染力。整个节假日新闻的安排不仅弥补了平面媒体信息量少的缺憾,同时给社会大众的节日生活增添了一份乐趣,也增长了知识。

民生新闻要深受民众喜爱,就必须真正为民服务,必须真正了解民众的真实需求和状态,而民众的欣赏水平、辨别判断能力,事实上已经越来越高。老百姓关心自己身边的小事,也更加关注对自己生存、生活质量带来影响的大事,对于那些很容易解决的小问题,老百姓希望媒体能够促使有关部门迅速解决,但是,对于那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老百姓更希望得到关注,老百姓更加有话要说。民生新闻体现了媒体一种新的观念和立场,但是,并不是要新闻抛弃专业和深度,而走向低俗、低级趣味的另一个极端。如果这一点得不到认识和重视,那么,所谓的民生新闻最终也会让广大观众失望和抛弃。

三、民生新闻所面临的尴尬境地

民生新闻节目多了,不仅竞争越发激烈,在社会上也越发引起争议。山东电视台一位记者曾在泉城广场和舜网上进行调查,发现目前民生新闻的取材是大家非议最多的地方。

在泉城广场,有一位从事文秘工作的程小姐告诉他,平时很少看这类民生新闻节目,因为感觉它的格调不高。她有一次无意中转换电视频道,这个台在演“5岁女童遭猥亵”,那个台是“女儿强占母亲房屋”,又换了一个台是“小狗长了5条腿”,看了感觉很不舒服。程小姐说,每天晚上5点半到7点是家家户户做饭、吃饭的时间,这个时段自己愿意看些愉悦、轻松的内容,而不是让心理上产生不适,甚至影响食欲的内容。舜网上有网友也表示,现在的民生新闻节目大量报道溜门撬锁、火灾车祸、父子反目、第三者插足之类的内容,给观众的感觉是眼睛太往“下”了,有猎奇和媚俗的倾向。即使老百姓确实爱看这样的新闻,新闻媒体也应该承担引导的责任。

有学者认为,造成民生新闻面貌“低俗”的原因有三:一是电视是最普及的大众传媒,它不属于精英文化,它的传播对象就是老百姓,必须适应老百姓的需求;二是跟地域性格有关:中原人一般比较中庸、平和,相对于“遥远”的国际国内政治时事,他们更关注身边的家长里短;三是民生新闻取材于民间,成本低廉,不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是一个安全领域。“低俗化”不是民生新闻的罪过,但这样的节目数量一多,必须要借助精英栏目来提高自身水准,突出特色。如果没有适当的提炼、加工、引导,民生新闻长期下去会变成一块鸡肋。

由于民生新闻这块蛋糕香而大,大家都来抢,各频道各台之间相互克隆,恶性竞争,使民生新闻陷入无序竞争的状态之中。各省台做了民生新闻,各市县台也做,甚至同一个台的几个频道都在抢新闻。这样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题材雷同、节目形式雷同,同质化竞争日益明显。同样一个现场,同样一条新闻,加上记者编辑把握有差异,有时会出现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解读,甚至完全相反的报道。这样一来,媒体的公信力就会大打折扣,而且这样的市场份额不可能是一个相加的关系,有可能是重叠关系,甚至是相减的关系。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以民生为内容、媒介为桥梁、和谐为基调、发展为目的的民生新闻,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还有那么多是是非非,但是,我们都应该正确理解它、爱护它,让它逐渐变成主流新闻的一部分。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论企业商誉的建立 下一篇:浅议记者的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