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预设视域下中英电影片名的互译探究

时间:2022-07-13 10:08:50

文化预设视域下中英电影片名的互译探究

[摘要]电影片名是一部电影精华之所在,中文电影和英文电影片名互译在语言运用上呈现的特征显著,究其深层原因是译者受不同文化预设和特色文化背景所影响。因此,文化预设是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隐形因素。本文将基于文化预设的相关理论,从表层和深层逐步挖掘中英文电影片名在互译过程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成因,并探讨如何适当地采取“忠实”性或“叛逆”性的翻译策略,以实现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关键词]文化预设;电影片名;翻译策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海外电影被引进国内,尤其是在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巨大影响下,英文电影,作为一种娱乐欣赏,抑或一种英文学习途径深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同时,华语影片也不断致力于在世界电影强林中争得一席之地。那么,影视翻译便成为向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民俗风情和社会发展现状的媒介,在翻译领域中愈加引人关注。而电影片名高度浓缩了一部影片的精华,片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了该部电影译名能否妥善地传递源语影片的主题与文化,又能否被译入语影迷接受与欣赏。同时,电影是商界活动的形式之一,片名的翻译会对票房收入和商家利益具有隐形的引导力。因此,片名翻译逐渐被翻译学家所讨论和研究。本文将在文化预设的相关理论框架下,透析中英电影片名的特点及成因,指出电影片名互译中应适当选择“忠实”性或“叛逆”性的翻译原则,以促进中西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沟通与融合。

一、文化预设理论

德国哲学家弗雷格(Frege)在1892年提出“预设”这一概念。随后,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Strawson)于20世纪50年代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将这类现象看作自然语言中的一种特殊的推理关系。预设是一种潜在的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曾被认为是“难以捉摸的概念”,“难下定义是出了名的”[1]。

文化预设指在一定社会中被人们所共识但以潜在假设形式存在的信条和理念,这种潜在形式为生活在同一社会的群体所接受与共享。它是沉积于源语读者心中的文化因素,是指导源语读者世界观、生活方式及行为方式的基本准则。[2]即文化预设可以理解为一种语言的存在所折射出的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在这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成员可共享他们所持有的民族文化知识。所以,如果源语文本与译入语读者有共同的文化预设,那么读者就会通过词汇、句型等表层信息理解源语文本所期望的交际信息,领会表层信息涵盖下的隐蔽含蓄的深层次信息;如果由于文化背景、风俗传统等巨大差异,使读者无法接受源语文本的意图,甚至曲解源语文化传递的信息,那么,读者和译者很容易受到文化预设差异的影响,对文本信息感到茫然,不知所云,对源语文本产生误读。

二、文化预设影响下中英片名翻译的特点及成因

片名翻译活动的特殊性在于译者不仅要斟酌影响翻译效果的一些常规因素如语言对等、文化传递、翻译风格等,也要考虑到影片的市场效果和商业利润,这关乎商家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电影片名的翻译效果也越来越受到商家的高度关注。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中文电影和英文电影片名的一些语言习惯和特色,进而发掘文化深层上的成因。

(一)语言学层面

首先,笔者收集了从1927~2012年84届历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获奖电影片名,发现英文电影片名的用词在词性上有明显特点:其中,70部原版英文电影片名均是由单个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如The Artist《艺术家》,The Hurt Locker《拆弹部队》等),6部电影片名是介词短语(Out of Africa《走出非洲》等),4部是动词短语(Driving Miss Daisy《为戴茜小姐开车》等),1部使用了形容词作片名(Unforgiven《不可饶恕》),其余3部片名是完整且简短的句子(It Happened One Night《一夜风流》等)。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英文电影片名的表达方式符合英语本族语者偏爱使用名词或名词序列的语言习惯特点;而搜集大量原版优秀中文电影片名发现,虽然也会使用名词,但远不及英文影片名的使用规模,主要用来命名著名人物、事件或主要场景等题材的电影,如《叶问》《建国大业》《夜宴》等。然而,动词词组在中文片名中,较之英文片名而言更加普遍,占据了一席之地,如《非诚勿扰》《游龙戏凤》《没事偷着乐》等。

此外,中英电影片名一般均由一个或数个词汇构成,体现了片名是一部电影的浓缩与精华,具有语言简洁、用词凝练的特点;片名通常选用通俗易懂的常见词汇,易被大众接受与理解;由于商家希望利用片名的有限词汇迅速激发观众欣赏欲望,所以片名翻译要极具吸引力与冲击力,这是一部电影成功博取大众欢迎的有效手段。如《人在囧途》,一个人脸模样的“囧”字是当前网络语言最流行的汉字之一,形象地展示了“郁闷、悲伤、无奈”之意却满含漫画式的搞笑色彩,该片名因此被赋予了时代感、神秘感、幽默感,刺激观众想要一探究竟。

(二)文化层面

目前,国内引进英文电影的片名翻译呈现多样化,一部影片名同时存在多个汉译版本。同时,一些优秀的华语影片名的英译版与汉语原版含义相去甚远,使人不知所云。造成这些影视翻译混乱的原因不只是译者的语言功底和翻译风格等的不同,很大程度是由于译者缺少对电影所反映的文化差异的认知,无法融合不同的文化预设和文化背景而产生了误读。对于具有大致相同或相似文化背景的群体而言,因其教育、成长等经历共处同一社会环境中,具有可共享的文化预设,所以,交际双方可以相互准确地理解这种共有的文化知识,达到预先知晓或心照不宣;而对于生活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群体而言,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上的巨大差异造成双方不可共享的文化预设,这使得当一方提及自己某些特定文化内涵的信息时,另一方感到晦涩难懂,甚至造成交际上的障碍。因此,电影片名互译的混乱局面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受到不同的文化预设影响。译者应该不断加强对不同地区文化的吸收和积累,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对片名进行解读,争取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三、文化预设影响下中英片名翻译中的“忠实”与“叛逆”

传统的翻译观点认为,译文应最大限度地忠实原文,还原原文的本意,力求达到信息表述的完全对等。片名翻译也应尽量保证原片的原汁原味,向观者传递源语影片的真实意境。但奈达(2005)曾指出:“既然世界上没有两种语言完全相同,理所当然,两种语言之间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等,因此,也不存在完全精准的翻译,翻译的目的就是使译文尽可能贴近原文,但如果说在细节上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3]这一理论为解决含有文化冲突和文化预设差异的片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在进行片名翻译时,译者首先要了解清楚源语和译入语观众是否在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上等认知层面存在巨大差异,即两者是否具有可共享的文化预设,再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一)基于文化预设理论下的“忠实”性翻译

如果双方对某些代表特定民族文化、价值观念、风俗人情的理解和判断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即译者无需对其进行附加解释和注明也不会令观者误解。那么,译者可采取“忠实”性的翻译原则,即要忠实源语影片片名的风貌,力求译入语与源语一致的美感。

首先,译者可采用直译法,按用词意义直接翻译。比如,Brave Heart(《勇敢的心》);The King's Speech(《国王的演讲》);Painted Skin(《画皮》)等。

其次,还可采用音译法,即按照源语片名的发音规则,直接翻译成与译入语发音相同或类似的文字。[4]通常将主人公名字、故事发生的地点或电影中重要的标志物进行音译,很容易被不同文化预设背景的观众接受:Titanic(《泰坦尼克号》),Harry Potter(《哈利·波特》),YIP Man(《叶问》)等。

(二)基于文化预设理论下的“叛逆”性翻译

如果源语片名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表达无法将译入语观众已知的文化预设激活,译者就无法利用双方可共享的文化预设进行“忠实”性翻译。因为对绝大多数译入语观众而言,他们只能按照本民族持有的文化预设来理解电影片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译者此时便可采用“叛逆”性的原则,利用适当的翻译策略以跨越交流间的障碍。

当直译法、音译法很难将影片精髓体现出来,甚至使其产生晦涩难懂的情况下,译者可综合考虑源语电影的人文、宗教、情节等因素,采用意译法。它主要指在片名翻译过程中,从内容和寓意着手,对片名进行灵活创作,既能够贴切地表达电影含义,又能够实现文化交流上的顺畅。

比如美国好莱坞一部成功的电影Sister Act(《修女也疯狂》)的推出在当时创造了一个世界票房的奇迹,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粗俗但心地善良的二流女歌手为了躲避杀手追杀,警察将她假扮成一个修女,被迫藏在修道院里。期间她利用自身歌唱优势,组织了形式新颖的吟唱班受到大众喜欢并取得了教皇的认可,拯救了这个常年了无生机又濒临破产的修道院。影片的成功除了和电影中幽默的话语、夸张的动作有关外,其幽默诙谐的片名翻译也是成功打开国际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片名直译为“修女的行动”,会使不同文化预设的人误认为该片可能是跟宗教相关,讲述修女生活或历史相关的纪实片,影片的精彩之处无从展现。但该片名最终翻译为“修女也疯狂”,将充满圣洁、固守教规的修女和“疯狂”二字联系起来,冲击了人们对修女的原有认知,这种与传统修女形象格格不入的表达手段能够在顷刻间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激发人们要一观究竟。同时也与整部电影的情节基调一致,贴切地反映了影片预设的喜剧性的内涵。此类经典的电影片名翻译不胜枚举,如Ghost(《人鬼情未了》),If You Are the One(《非诚勿扰》)等。

当以上翻译方法还不足以使片名翻译将影片价值展现得淋漓尽致,译者还可以兼用一些翻译技巧:增译法、省略法、转换等。比如中国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成Romeo and Juliet of China,增译法的使用会使文化预设不同的西方人能够很快预想到该片的核心内容和故事含义,并激起观众想要对比中西两段悲情故事的好奇心。

四、结 语

影视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范畴。因此,文化预设作为影视翻译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电影片名翻译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由于文化背景和文化预设上的不同一性,译者在片名翻译时或多或少地会产生误读现象,这跟译者的文化底蕴、翻译功底、表达能力和社会环境等有直接关系,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但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加,人们会对持有不同文化预设的民族文化有更广泛更深刻的了解,翻译活动便会更加合理顺利,将影片蕴涵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价值展现得恰如其分。

[参考文献]

[1]石安石.语义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0.

[2]袁建军,梁道华.文化语用预设理论视阈下的跨文化翻译[J].当代外语研究,2010(08).

[3]Nida,Eugene A.语言文化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段新苗.文化视角下的中西电影片名互译研究[J].电影文学,2010(04).

[作者简介]张超(1987— ),女,河北邢台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语料库与外语教学。

上一篇:电影美术设计中“色彩”的运用 下一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作为隐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