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研究

时间:2022-07-13 08:39:08

我国期货市场风险研究

摘要: 中国期货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既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体制、机制和环境不适应发展需要的巨大挑战。然而,由于期货市场的风险规模大、涉及面广,具有放大性、连续性、复杂性、突发性与可预防性等特征,如何管理好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日显重要。

关键词: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交易所;风险管理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加快创新步伐,市场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期货市场正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于2006年9月8日诞生,标志着中国期货市场从此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如何管理好期货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的风险问题日显重要。

由于期货市场的风险规模大、涉及面广,具有放大性、连续性、复杂性、突发性与可预防性等特征,其成因较为复杂。来自于不同的市场主体:政府管理者、交易所、结算所、经纪公司、期货投资者,任何一个市场主体运作的不规范和交易活动中的疏漏都会引发出市场的风险。因此,在风险管理方面,要形成政府管理者、交易所、经纪公司等层层的风险管理体系,使风险得以化解。

一、宏观方面的风险管理

1.建立和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市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面临着金融体系风险的加大,主要表现在金融体系的效率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上。在运用金融工具,特别是避险工具上缺乏经验,这直接造成了我国在国际上金融竞争力的薄弱。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形势,凸现出加快我国期货市场国家层次立法的现实紧迫感。目前,我们仍然没有《期货法》,现行的《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成了中国期货市场的根本大法,但《条例》毕竟有其局限性,其设计之初的主导思想是计划管理,《条例》已经成为期货市场发展的障碍。根据当前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状况,只有建立起以期货及金融衍生工具为中心的风险管理机制,才能有效地化解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内在风险,而这些机制的建立有待于国家从法律层面上进行规范化处理。在这个基础上,完善相关的配套制度。现行的如《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完善,法律框架要尽快向国际化靠拢,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统一的法律体系,以适应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需要。

2.建立统一集中的风险管理机制

要选择合适的风险监管模式,要继续坚持和维护对期货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的监管体制,这是由期货交易特别是衍生品交易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高效率所决定的。避免出现政策不统一、方法不协调,多头监管导致监督效率的低下,甚至出现监管措施上的真空,导致过去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昆乱局面。

从目前的现货、期货交易品种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它涉及到不同的监管领域,各监管部门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协调运作机制,才能有效避免监管重叠或监管真空。因此,有必要成立期货市场交易的政策调控机制,形成统一集中的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效率,促进期货统一市场的发展。

3.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我国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关联进一步紧密。期货市场对外更加开放,境内外的期货市场存在联动效应,资本的互通性和流动性导致金融风险全球化。因此,国内外监管部门进行合作极为必要。特别是,期货市场上中国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期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规范运行,对健全我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定价体系和完善相应的避险机制发挥着有益而重要的作用,在推进期货市场建设发展方面,中国和国际同行有着开展交流合作的广阔市场。

4.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结算中心

建立统一的交易结算中心,对于控制期货交易风险是一个非常重要措施,可以为整个期货市场增加一道风险屏障。目前,国内多家交易所的交易结算都是由交易所内设的结算部来做,随着交易量的扩大,现行结算体系的一些问题日显突出,不利于政府对期货的管理。同时各交易所的资金和融资能力都十分有限,一旦遇到较大的风险即无力抵抗。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交易所之间、交易产品的相互影响及相互联系越来越紧密,现行结算体系已经不适合资本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应整合现有分散的结算资源,建立全国统一的交易结算体系,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集中管理。

二、中观的风险管理

期货交易所是期货市场交易的组织者,是期货合约履行的保障者,作为交易的直接管理者和风险的承担者,控制风险是交易所的基本职责和主要任务。因此,交易所的风险管理成为整个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

第一,应重视期货交易所的软、硬件建设,这是做好风险管理的前提。随着电子化交易的发展,风险控制的要求将更高。无论是行情,下单系统等都需要有应急处理的准备机制。现代先进的电子交易技术和通讯手段等都给交易所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去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网络的高速发展使得所有经济领域联系起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交易所的交易系统与其它系统越来越和谐,跨市场交易活动将增加,必然带来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的变化。因此,交易所在软、硬件建设方面,要有超前、发展的眼光,应积极地引入,扩张和推广电子交易系统。

第二,上市产品合约的合理设计,是风险控制能否到位的关键。期货合约设计是否合理,对期货交易各方的利益以及期货交易能否活跃至关重要,是风险控制能否到位的关键。期货合约的设计,涉及到方方面面,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应是尊重期货交易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优先考虑套期保值的需要,以及必要的反操纵措施,以充分发挥期货交易这把双刃剑有用的一面,限制其消极的乃至于有破坏性作用的另一面。合约设计上的缺陷,均可能导致机构或大户操纵,甚至国际游资的冲击。因此,在期货合约设计思路上,要有创新之举,要有国际视野,要吸收国内、国外成功的经验,了解全球期货产品交易所的发展及竞争、期货新合约的设计理论和经验,使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从源头上得到有效的控制。

第三,建立和完善期货交易制度,是有效管理风险,保障市场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交易所处于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位置,兼有市场监察和风险最终担保的双重功能,其自身的风险管理系统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整个期货市场的正常运转,也标志着期货市场成熟与否。交易所的风险管理首先是建立和完善一套基于期货交易特有运行模式的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方面,国外或地区有着相对完善和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他们经过数次金融事件的洗礼,在制度建设上更加趋于完善,管理理念更具有前瞻性。因此,学习借鉴他们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制度基础和经济环境,加以改造完善后吸收,使我们的各项制度建设,少走些弯路,站在制高点,发挥“后发”优势。

第四,加强市场监管与信息披露,确保市场公平及有序运作。有效的监管会使市场的运作更加趋于完善,要维持良好的声誉,创造和谐的交易环境,应得益于监管公平有效地执行法规。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迈向全球化,市场与市场之间的原有界限日趋模糊。监管机制已由传统的以监管机构评审为本,逐渐转向以披露为本。监管的目的旨在确保市场公开、公正、公平,提高透明度,披露所有重要事实要保证其准确性、及时性、公正性、连续性,使投资者获得相关咨询的机会,在充分获取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做出有根据的投资决定。同时,监管部门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市场纵,价格被扭曲,使价格与基础工具价格具有趋同性。因此,完善的经济指标披露制度是期货市场的信息基础,应建立一个可依赖、综合、透明、连续的信息披露完整体系。

第五,设立异常风险处理常设机制,使风险得到及时、有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市场监控机制,是为了保证交易顺利进行,防止操纵价格行为。应设立专门的市场监视部门,注视收集和分析交易全过程的有关信息资料,及相关市场的变化趋势,对可能破坏市场平衡的各种因素和最大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提出预警报告和处理建议,以争取风险管理的主动性,尤其是在出现非常情况时,更应有具体的应急措施,应建立健全自我风险管理制度。

三、微观的风险管理

首先,期货经纪公司在期货交易市场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期货发展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因此,期货经纪公司如何做好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市场中风险管理的关键。期货经纪公司作为连接期货市场和市场参与者的桥梁,由于内部和外部、主观和客观等多方面的原因,其经营和管理上充满了风险。这些风险源于不同的环节,因此,要处理好经纪公司的经营风险,就要求经纪公司内部要建立严密的防火墙制度,确保其经纪公司和自营业务在人员、账户、资金、系统和信息等方面进行分离,防止利用客户资源为本公司或个人谋取利益,损害客户利益。不仅要理顺交易流程,完善规则和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积累事故处理经验,以便在风险中可能出现时“未雨绸缪”,使风险得到及时控制,将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加强经纪公司的风险控制不仅对经纪公司的正常经营事关重要,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期货市场真正起到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有利于维护正常交易秩序,同时,减少投诉和纠纷。是培育我国期货业健康稳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自律组织的功能。随着我国期货市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交易产品日益丰富,期货业协会应该进一步发挥自律功能。要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期货市场的方针政策,发挥政府与行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实行行业自律管理,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维护期货市场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开展对期货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严格管理,面向社会进行期货市场的宣传,普及工作,对广大投资者开展期货基础知识培训及风险教育,推动中国期货市场规范、健康、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谭家健中央民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

张九辉北京瑞银证券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

[2]乔刚.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与控制[M].北京:金融管理出版社.1995.

上一篇:通信业投资收益评价中实物期权技术应用 下一篇: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及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