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现状研究

时间:2022-07-13 07:18:25

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现状研究

【摘要】农民工问题有许多值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维度。进入大众传媒与农民工的话语系统,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形式,考察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具体行为,可以为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更充分的信息关照、舆论关照和话语支持。

【关键词】农民工 媒介接触 大众传播

“城市的建设者”、“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政府部门在一份份权威文件中肯定了农民工对整个中国的贡献。的确,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未来的社会稳定以及下一代的希望等一系列问题,都和“农民工”这个庞大的群体紧密相连。要解决农民工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调查样本的选择与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210份,调查对象为生活在南京市区的农民工。问卷采用了非概率配额抽样的方法,主要发放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三大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回收有效问卷197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3.8%,并对其中的10人进行访谈。

回收的有效问卷中,62%为男性,38%为女性;73%的农民工年龄分布在18~50岁;81%的农民工来自南京以外的江苏其他地区,以苏中、苏北地区为主。

二、南京市区农民工的媒介接触现状

现状1:在农民工接触的大众传播媒介中,电视无论从接触的频率上还是从受欢迎的程度上,都有着明显优势;广播在农民工群体中并没有发挥最大的价值;而手机作为新媒体的代表,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2-1,有将近一半的农民工每月在购买报纸、杂志上有10元左右的支出,而在电子媒介花费上,有将近一半的人的花费在40元以上。2004年一项对南京地区农民工的调查显示,有59.7%的农民工每周用于购报的开销在3元以下①。时隔七年,对照笔者此次的调查,可见农民工在报纸上的开销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七年来他们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如果把收入作为参照标准的话,农民工在报纸上的投入是下降的。很显然,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新媒介上的消费显著提高。

从2-2可以看出,不管是农民工接触的媒介还是喜爱的媒介,手机的人数分别是18%和22%,两项排名都仅次于电视。由于电视的直观性和较强的可视性,使得其依然最受农民工追捧,而广播、报纸、杂志、书籍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冲击时,地位下降。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普及的新媒体,在农民工群体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现状2:农民工群体所拥有的媒介中,手机的比例最高,但是他们在报纸的阅读方面依然不容乐观。

从2-3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农民工中,手机的拥有量占35%,超过了电视机。令人惊讶的是,电脑的拥有率达到了14%,超过了收音机的比例。通过访谈发现,电脑的购买者都是“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见这些年轻人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在新媒体的使用上并不逊于城市同龄人。

从2-4可以发现,在阅读方面,对报纸有着较高忠诚度的人数比例较少,仅有小部分人(13%)有每天阅读报纸的习惯。

现状3: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内容来看,他们最关注的是天气预报等公共信息,娱乐节目排第二,国际国内新闻排第三,而有利于提高自身修养的文化艺术节目和致富信息等,是农民工最不关心的内容。

从2-5的排名可以发现,农民工虽然整体上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对新闻节目不感兴趣。相反的,新闻类节目也是农民工喜爱的节目之一。

传统意义上的娱乐节目依然受到广大农民工的追捧。这与他们生活压力过大、节奏紧张相关。而关注新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已是农民工通过大众媒介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

通过深度访谈,笔者发现,农民工不关心致富、招工等实用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媒介信息的虚假性,造成了他们对于整个大众传播媒介的不信任。这跟笔者此次调查的另一项问题的统计2-6相吻合。

从2-6可以发现,47%的农民工通过其他人介绍了解本行业,这说明人际传播在农民求职和职位晋升中占重要地位。在网络、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更青睐的找工作或者了解本行业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熟人、老乡等人际传播方式,这是值得媒介从业人员思考的问题。

现状4: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目的来看,他们主要是为了休闲娱乐,没有更高的上层追求,极少数的人有过利用媒介维权、求职等情况。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对网络、手机新媒体的接触方面,有47%的农民工上网是为了交友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有43%的农民工使用手机是为了上网、打游戏、听音乐。从农民工利用媒介维权的角度来看,有81%的人没有用媒介维过权。当在求职中遇到不合理、违法现象时,有39%的农民工选择忍气吞声,只有15%的农民工会向媒体求助。

现状5:虽然长期在城市生活,每天对都市百态耳濡目染,但农民工并没有表现出更喜欢城市方面的报道,而把两者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关心三农报道的比例还要高于关注城市生活的比例。

如2-7所示,45%的农民工认为两者差不多,26%的人更关心三农报道。访谈中,不少农民工提到,如果有机会看电视,讲述农民兄弟通过科学种植、钻研技术而勤劳致富的故事,他们很喜欢看,但这类节目太少。农民工走进城市,虽然在空间上远离了农村,但黄土地对他们产生的向心力却是隔不断的。

现状6:农民工最迫切的愿望,是希望媒体对他们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多加报道。

如2-8所示,有31%的农民工希望媒体能在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工资水平低方面加强报道。而笔者在访谈中提到的工资被拖欠问题,只有26%的农民工提及。可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三令五申要求企业和个人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南京市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特点分析

1、从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类型来看,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已经越来越多地走进农民工的日常生活,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遗憾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新媒体,不管是新媒体的研发者、推广者,还是对农民工来说,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人民日报》在2011年针对北京市区农民工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过调查②,结果显示,在106名受访者中,利用网吧和手机上网的比例最高,其中网吧为42.39%,手机为40.22%。根据CNNIC的数据,2010年全国电子商务的各类应用用户年增长率均超过45%。然而,当笔者在南京地区问及农民工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等“新鲜”事物时,很多农民工都说没有尝试过,并且不少人明确表示“很多都是骗人的”。

在笔者看来,互联网可以帮助农民工跨越地域的限制,却不能跨越阶层的限制。如果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等隔阂依然存在,新媒体对于农民工来说,永远只是闲暇时间用来消遣娱乐的工具,而要享受新媒体带来的福利和更高层次的内在追求,对于农民工来说依然遥不可及。

2、通过各类媒体看新闻、长见识,已成为农民工媒介接触的主要内容之一。与此同时,农民工依然对娱乐类节目“情有独钟”,他们关注的媒介信息依然呈现庸俗化倾向。

南京财经大学曾对南京市主城区的297名女性农民工进行过调查③,结果显示,在南京发行的诸多都市报中,女性农民工最喜欢阅读的是《金陵晚报》和《现代快报》,最喜欢看的电视新闻节目是《南京零距离)和《法治现场》,这些报纸和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区非常受关注的民生类新闻。

在看到农民工积极变化的同时,他们对于媒介所传播的信息中的庸俗化内容的高度关注,依然让人担忧。繁重的体力劳动和长时间的背井离乡,使得农民工生理和心理备受煎熬,极度空虚,而大众媒介的一些庸俗化的甚(下转第262页)(上接第215页)至不健康的内容,则往往成了他们发泄的方式。

3、从农民工对于媒介的态度来看,农民工对于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呈现着两级分化的态度:对于新闻类、科技类等信息,他们深信不疑,而对于招工、招聘信息,则认为大多不可靠。

现实生活中,各种虚假的招聘信息泛滥,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工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判定。农民工需要的重要信息主要是就业和技术培训方面的,这与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低、无法适应各种工作的要求有很大关系。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很多农民工都有危机意识,希望媒体多提供这些信息,而现实情况却是,大众媒介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作用。

4、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不容乐观。农民工的媒介参与度很低,能够正确利用媒体来实现更高层次的追求、将媒介“为我所用”的则更少。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④。农民工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应该享受和城市人相同的传播权利,他们有权用媒体传播自己的声音,利用媒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善于使用媒介是农民工在城市和谐生活的重要途径。

结论

改善农民工媒介接触的现状,需要政府、农民工、大众传播媒介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农民工媒介设施的建设力度,保障农民工媒介接触权益的实现;农民工应积极主动争取知情权与话语权,提升自身素质,更快更好地融入整个社会,以改变整个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精神风貌;大众传播媒介应通过开展对农民工的媒介素养教育,为农民工媒介接触提供便利,向农民工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完善大众媒介的职能。

参考文献

①汤晓羽:《大众传播媒介与城市农民工》[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②人民日报,《“进城务工人员新媒体使用情况调查”展示――106位农民工的网络生活》[EB/OL].(2011-3-22)[2011-6-12].

③张蓓,《大众传媒对女性农民工子女教育观的影响―对南京主城区297名女性农民工的调查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0(3):36-37

④郑素侠,《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J].《现代传播》,2010(10):121

(作者:河海大学2009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传媒艺术系助教)

责编:叶水茂

上一篇:谣言传播机制研究 下一篇:好莱坞影迷观影的“使用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