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南京!南京!》的叙事特征

时间:2022-08-12 09:30:37

解读电影《南京!南京!》的叙事特征

[摘 要] 《南京!南京!》是一部直击“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于这一内容,使得这部电影从开始拍摄一直到最终上映,都备受关注。这部影片的叙事手法进行了许多开创,在一定程度上让人耳目一新,但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部影片的叙事特征有着一定的不足。这部影片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探索又极容易引来争议。本文从《南京!南京!》的叙事剧情入手,分析这部影片的叙事特征,并且指出其在叙事特征上的不足。

[关键词] 《南京!南京!》;叙事特征;叙事方式

《南京!南京!》是一部直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由于这一内容,使得这部电影从开始拍摄一直到最终上映,都备受关注。如何将这一幕人间惨剧表现出来,如何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残酷,这些都需要通过电影的叙事来实现,而这部影片在进行叙事的时候,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是探索又极容易引来争议,从《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上映后的反响来看,的确是毁誉参半。

一、《南京!南京!》叙事内容、影片介绍

《南京!南京!》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惨烈的“南京大屠杀”,在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有一部分官员弃城逃跑,但是军官陆剑雄和其他战友选择留了下来,和日军进行了激烈残酷的巷战,但是最后却以失败告终,数十万军民遭到了残忍的屠杀,南京成为一座充满血腥的死城。

在整个南京中,惟一的“安全区”就是金陵女子学院,生存下来的难民都来这里求助,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女教师姜淑云、金陵女子学院魏特琳在“安全区”内营救难民,并且和日本人周旋,但是日军早已盯上了藏在这里的中国妇女。

小江平时是个爱美且固执的人,但是她最终选择牺牲自己拯救更多的人;唐先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人而对日本士兵委曲求全,但是家人死去后,他选择让别人生存下去,而自己承受良心的惩罚;日本士兵角川是这部电影的叙事视角,他有一定的人性和良心,但是在不断的杀戮中,他变成了一个麻木的杀人机器,之后饱受良心和罪恶的惩罚,直到最后将枪口对准了自己。

作为叙事视角的角川的自杀,决定了这部电影走向结局,他的自杀也同样预示了日本士兵注定在中国内地上一无所获,尝到彻底的失败,而最后活下来的小豆子则代表了南京以及整个中国的希望,战争结束后,南京还有整个中华大地都能够继续振作起来。

二、《南京!南京!》电影的叙事特征

南京大屠杀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上非常惨痛的一页,这同纳粹残杀犹太人一样,都是单方面的杀戮,30万中国人惨遭杀戮,两千年历史的古城沦为人间地狱,这样惨痛的民族记忆如何通过电影表现出来,本身有着非常大的难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将真实的历史场面还原,并且能够让观众通过观看银幕上的画面有一定的反思,这一点要求,让影片叙事的难度更上一层楼。

在这部影片中,导演使用了几种比较出众的叙事方式,这三种叙事方式就是:

(一)“点”与“面”结合的叙述方式

表现比较庞大或者重要的历史题材,一般是有三种叙事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是以“点”为主,通过一个人物为中心来进行叙事,这种叙事方式能够以小见大,通过人物浮沉的命运来表现大的历史环境,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就是通过辛德勒的人生经历来表现纳粹的屠杀和犹太人的抵抗,第二种叙事方式是以“面”为主,即通过大场景来表现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尽量去还原历史真相,这种叙事方式对于“南京大屠杀”这一类的历史事件来说,比较常用,比如纪录片《夜与雾》中对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描述就是使用了这一种叙事方式,这种叙事方式容易让人感受到历史带来的震撼,但是缺点是难以把握,如果稍有偏差就会造成对历史的错误解读。

但是《南京!南京!》这部影片都没有采用这两种手法,而是使用了另外一种叙事方式,那就是“点”与“面”结合的叙事方式,即以上两种叙述方式在影片中都有一定的体现,既有小人物在历史事件中的命运浮沉,同时也有厚重的历史画面,同时尊重历史线索发展的脉络,这是一种难度非常大的叙事方式,并且由于需要人物的细致描画,就需要一个特定的“点”来讲述故事的发展,并且以这个“点”为出发点,去看待整个历史事件,这个“点”就是叙事的视角,即由谁来讲述这个故事。

在《南京!南京!》中,叙事的视角进行了一定的创新。

(二)影片叙述视角的独特性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的第一个画面就是角川的特写,然后是一轮惨白惨白的太阳,然后故事才真正展开,向观众展现一段惨痛的过去,可以说,从影片开始的第一个镜头就可以看出,这部影片是以日本兵角川的视角来进行讲述的,而这一点也引起了观众非常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这个独特的“角川视角”是替日本人反思,并且大量表现日本军营的生活,角川内心的挣扎,这一点充满新意,但是遭到了很多人的批驳。

但是通过观看影片就会发现,这部《南京!南京!》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一个人的视角来进行讲述的,并不是角川所看到的一切就是观众所看到的所有镜头,而事实上,这部影片中,角川所能够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南京的部分官员弃城逃亡、陆剑雄与留下来的中国军民同日军巷战、安全区内人们的生活等许多画面,并没有角川的参与,角川也不可能看得到,因此,这部影片并不是仅仅使用了这种一个人的限制性的视角,同时也使用了观众方向的全知视角。

限制性视角与全知视角的交叉使用,就体现了这部电影叙事视角的独特性,这是一种比较难以驾驭的复合型的故事叙述视角。

角川、陆剑雄、姜淑云等多人的视角组合成了一种网状的叙事方式,从而能够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表现出南京大屠杀的各个层面的生活。而用日本士兵角川作为主要叙事视角之一,是导演陆川所进行的非常大胆的尝试,可以说,从来没有一部影片和电视剧是通过日本兵的视角来看待日本侵华战争以及其中最惨烈的“南京大屠杀”,从这一点上来说,这一创新让人耳目一新。

多重视角构成了观众所看到的影片全知视角,而每一个视角就代表了电影中的一个人物,同时“点”与“面”相结合的方式,也要求影片既能够表现出大型的历史画面,同时也能够表现出人物的出众和丰满。

(三)人物叙述的丰满性

在《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有一些人物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主要叙事视角的日本兵角川,比如归国的女教师姜淑云、奋起抗争的军官陆剑雄等,这些人都是支撑整部影片叙事的重要人物,他们人物的塑造,对整部电影至关重要。

在这几个人物中,比较重要的是日本兵角川,因为他是影片创作性的第一视角,角川个人充满了矛盾,并且是根据“南京大屠杀”的事件发展而逐渐完善起来的,关于他的影片画面有许多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记,从他最开始在巷战中的慌张到镇静,再到攻入南京后在江边放松的状态,到他看到百合子时候的羞涩和天真,这一些画面将他作为一名普通军人的性格表现出来,但是后来就是日军疯狂地屠杀中国军民,他目睹了南京血腥满地的惨状,看到了日本士兵残杀中国人的惨状,他表现出来一种惊恐,这种惊恐可以说是他内心崩溃的开始,后来百合子死去,他杀死唐小妹,这时候已经有些精神崩溃和人格分裂的端倪,直到最后他放走了中国百姓,但是自己精神崩溃自杀,这一系列的剧情将角川这个人物形象比较丰满地展现给观众,他最后独白的一句话“我要回日本”以及之前的一句“活着比死更艰难吧”让观众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

角川正雄无疑是这部影片的最重要角色,首先他是主要的叙述视角,其次他的人物形象最为丰满,同时也能体现出影片的主题。

三、《南京!南京!》电影叙事的不足与缺陷

《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从上映以来,就有很多争议,有些人认为这部影片比较真实地表现出了“南京大屠杀”,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部影片有许多地方不够理想。

叙事一般是分为单线叙事,还有多线叙事。单线叙事的电影以好莱坞电影为经典,即整部影片围绕一个剧情或者一个触发点展开,提出人物期望,人物期望一结束,整部电影也就结束,这是单线叙事。但是《南京!南京!》显然不是单线叙事,这部影片的叙事角度非常多,但是导演也并不是想把这部电影拍得多么文艺,而是尽量讲好故事,展现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但是写实的叙事,并没有能够体现出清晰的电影主题,如果说主题的话,那么这部影片可以有很多种解读方式,比如南京军民的受难历程,对日本人残杀中国人的控诉,军人的抵抗,或者日本士兵的灵魂救赎等等,这些主题在影片中都有体现,导演似乎想要让这几方面都能兼顾,但是兼顾的后果就是这部影片的叙事重心不突出,主线不分明。

这部影片的故事叙事有一个明显的断层,那就是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以陆剑雄为首的中国军民拼死抵抗日本士兵,但是随着日军攻陷南京,抵抗失败,整部影片就开始展现日本士兵屠杀中国军民的场面,而重要人物陆剑雄是否死亡在影片中并没有进行解释,他也没有在后半段的剧情中出现过,这样就形成了影片叙事的断层。

影片后半段剧情的叙事,显然是导演兼顾多种主题的体现,中国军民消极抵抗,日本士兵残杀中国人,角川正雄日渐消沉疯狂,直到最后,角川正雄精神崩溃,受不了良心的谴责而选择自杀,这样又形成了一种新的主题,即人性的苏醒和自我救赎,到此,多种主题相互交织,让观众难以分辨,到底哪个才是影片的真正主题,造成这种观影效果的原因,就是叙事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

四、结 语

电影是一种综合的叙事方式,在电影中,由谁的视角进行叙事,怎样叙事,叙事开展的情况,都能够对电影的整体叙事效果产生影响,对于电影来说,主题显然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叙事则决定了主题能否清晰深刻地表达出来,以及观众能否真正理解影片,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电影的叙事决定了影片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南京!南京!》这部电影中,叙事手法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这种创新体现在叙事视角上的选择,以往中国表现二战尤其是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中,经常是通过中国人的视角来进行叙事,但是《南京!南京!》在这一点上进行了创新,很容易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通过日本人的视角来看日本人犯下的罪行,又会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除此之外,这部电影的叙事特征比较偏向于中庸,而驾驭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表现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对于电影叙事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从这一点来看,这部电影的叙事并没有做到最好,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参考文献]

[1] 颜浩.错位的视角与变调的启蒙――论《南京!南京!》的历史叙事[J].新锐之思,2009(04).

[2] 岳晓英.新世界中国电影叙事的国际化策略――以《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2(03).

[3] 陆绍阳.卷轴式铺陈与历史书写――《南京!南京!》叙事特征分析[J].电影艺术,2009(04).

[4] 黄德泉.论电影的叙事空间[J].电影艺术,2005(03).

[5] 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欧阳焱(1983― ),男,湖南宁远县人,硕士,海南琼州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写作。

上一篇:电影《蝴蝶君》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下一篇:郭恩绵教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