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2-07-13 06:54:46

任务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任务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逐渐兴起与发展,成为一种广为接受的外语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为中心,通过分配具体的工作任务,完成教学过程和学习设计的目标。语言学家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Candlin指明了语言学习的社会实际交往的功用,而我们国家目前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为教学而学习、为考试而学习的弊病。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学重语言点,很少与社会语言实践结合,教师往往注重语法、字词、短语、句型、长难句等等,而不会在意真实的语言环境或模拟语言环境的具体应用。笔者曾做过一项关于英语阅读理解教学的调查,有70%的学生认为教师上课重点在语言点上,60%的学生认为英语阅读只是为了考试和做题。

笔者调查发现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往往是由于学生自上幼儿园以来的被学校教育出来的习惯。教师上课满堂灌,唯恐知识的讲授有所遗漏,教师讲满40分钟,学生坐着硬生生听40分钟,学生根本不需要探求知识的心态,学习的自主能动性缺失。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中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处于启蒙阶段的初中英语教学,要先培养的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语言的实践交往能力,而任务教学法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实现这一目标。

二、任务教学法教学模式

美国语言学家Nunan认为,任务教学法应该是以语言的意义为中心,任务的焦点是解决某一交际的实际问题, 这一交际问题必须与现实世界有着某种联系,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注意任务的可操作性、完成性,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教学是否成功的标志。

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在个体的具体实施中有所差别。但是,大家对任务教学法的具体操作基本上都是依据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 所提出的任务学习法的理论框架来进行的。概括起来讲, 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前任务:教师设置任务,介绍本次任务的具体要求和任务实施步骤,呈现实现任务所需的知识。

2.任务链:通过个人或双人或小组等形式,执行各项具体任务,教师适时引导。

3.后任务:由两个环节――分析和操练组成。分析是指学生自己分析并评价其他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操练是指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

任务教学法的关键是对任务的设计这一环节。设计的任务必须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可操作、真实环境和拓展空间等。前任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实现任务的兴趣,核心部分是任务链,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任务主题进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后任务的目的是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学会问题的不同解决思路。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

三、任务教学法的实践

我们以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12 Don′t eat in class为例。

1.设置任务:设置任务分两个环节,包括单元目标分析和任务设置。我们进行单元分析,本单元的语言实践目标是学会用口头和书面形式描述各种场合的规则,语法项目是学会使用祈使句以及情态动词can, have to的用法。根据课本内容,本单元主要是讨论有关学校的规则,于是我们为学生设定本节课的具体任务――讨论课堂、走廊、操场、阅览室、食堂等场所的规则。

2.任务链的环节设计与展开。本单元第一次授课的任务链我们设计了七个环节,分为导入、任务宣布、案例情景讨论、任务分配、展示与评论、语法代入、技能拓展等。

(1)导入:给出具体的图标,讨论图标的含义与出现的场所。我们给出的图标是

Don′t smoke Don′t take photos

Don′t park Go straight

首先让学生识别出图标的含义,然后抢答图标出现的场所。

(2)宣布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本次课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公共场所,主要是学校的活动规则。

(3)案例情景设置:给定一个特定的情境,讨论规则,引入句型。我们按着课本的思路给出一张图片:学生在教室正在上课,然后,把本单元的题目示例出来,由此展开讨论――教室行为规范或规则,采用问答教学方法,问题分为两类,What can we do in class? What can′t we do in class? 最后板书归纳整理。这一环节是为下一环节学生的任务实施进行示范。

⑷分配任务:规定情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规则并书写下来。我们按组分配给同学们一个个特定的场所,如教学楼走廊、操场、阅览室、食堂等,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并把讨论的结果写在纸上。3-4个人为一小组比较合适,每个小组讨论一个场所的规则。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

(5)学生展示与评论:上一环节结束后,学生以组为单位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每组派一个代表作为主发言,其他组员可以随时补充。一组展示完毕,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给予纠正、补充和完善。

(6)语法讲解:主要讲解祈使句、情态动词can, have to的用法。同学们在练习中使用了多种语法和句型,在第三个环节时已经引入了祈使句的句型Don′t eat in class,细心的同学可能会模仿,但还有一些学生使用已经拥有的语言知识去结构句子。我们在这里首先比较它们的差异,然后讲解祈使句、情态动词can, have to的用法,之后让同学们把练习时的内容代入现在所学的句型。

(7)拓展环节:完成教材规定任务以后,我们可以拓展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让每一个同学归纳任一个场所的规则,既可以课堂内完成,也可以以课外作业的形式出现。

四、任务教学法的心得

1.教师在任务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可以从两个方面认知:一是主导与配角的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1)主导与配角。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角,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完全依赖于教师的呈现与讲解;而任务教学法使得教师的角色发生了一些变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起引导、组织的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与任务的设置上。

(2)和谐的师生关系。任务教学法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与融洽,一个教师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学生不会积极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而如果一个教师能够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在任务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就会有着强烈的要求,甚至会自己设计新的任务,探寻知识。

2.任务的设计是任务教学法的核心,它体现了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力量,采用任务教学法就要把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面向书本”的思路转变为让学生应对社会实际生活环境中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重新组织教材,二是设计好课堂教学的具体活动项目。

(1)重新组织教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抓住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次序可以进行大胆的调整,在保证没有遗漏的基础上,增添新的教学材料。

(2)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设计就是任务实施过程的具体化,教师从宏观上设置任务之后,必须把任务实施过程的具体操作方法落实到文字上,形成活动指导手册,不能随意进行,要具有可控性。

3.搞活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探寻知识的过程,任务教学法虽然以学生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但学生的兴趣保持时间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因此,任务型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新鲜感的保持和直接具体的引导,教师的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如何保持学生的新鲜度和注意力持续时长。

(1)灵活多样导入新任务,不能形成套路。

(2)创设情境,为学生展开任务提供真实的社会语言环境,通常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手段:

①拍摄真实的生活场景图片,最好是学生自己或他们非常熟悉的生活镜头。

②播放电影(电视剧)片断、纪录片、新闻消息,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时间长度的把握。

③用声音创设情景,播放各种录音材料调整教学过程的气氛。

④小品表演,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课文或阅读材料中的故事编成短剧,学生自己扮演剧中角色。

(3)注重板书的设计。我们不能过多地依赖多媒体,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板书是很好地强调知识重点、调整上课节奏的教学方法,板书既可以由教师书写,也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来书写。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数学始于应用 下一篇:如何在立体几何中用好空间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