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下的市值管理

时间:2022-07-13 06:35:13

危机下的市值管理

近几个月,多家上市公司危机层出不穷。紫金矿业、凯恩股份、佛塑股份等一家又一家的上市公司被抛至舆论争论的焦点之中,引发资本市场的大震动,导致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上市公司品牌受到严重的影响。面对愤怒的舆论、愤怒的投资者和愤怒的媒体,其他上市公司又能从这些事件中汲取哪些教训,做好危机下的市值管理?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迟到的信息披露

案例:2010年7月3日15时50分左右,福建省上杭县紫金山铜矿9100立方米的污水顺着排洪涵洞流入汀江,导致汀江部分河段污染及大量养鱼死亡,渗漏事故由此发生。

7月12日上午,紫金矿业突然停牌。很快有消息传出,称停牌事件与紫金矿业突发的污染事件有关。当时还未被责令辞职的上杭县副县长蓝富雁在当天下午的新闻会上通报了7月3日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渗漏事故,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也通报称,紫金矿业集团公司旗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发生渗漏,污染了汀江,部分江段出现死鱼。

事件被曝光之初,公司总裁罗映南曾对媒体表示,上杭今年经历了几十年来少遇的大雨,而雨量超出了污水池的标准,因此,泄漏事故多为“天灾”所致。

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7月16日公布“上杭紫金山铜矿湿法厂‘7・3’污染事件发生原因”。其中直接原因三点:一、防渗膜严重渗漏为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埋下了隐患;二、6号渗漏观察井与排洪洞被人为非法打通,为污水直接排入汀江提供了通道;三、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突然破裂是造成这次重大事故的直接原因。

据当时其他的媒体报道,紫金矿业总裁罗映南在接受采访时说:“一开始以为这是个小问题、小事故,把事情想简单了,最后发现是大问题时,已经来不及了。”罗映南进一步解释说,公司“想在公告前对社会和股民有一个负责任的表达,并集中精力先处理事故”。而紫金矿业证券部总经理赵举刚坦诚表示,未及时公布事故信息,是考虑到“维稳为重”,担心引起当地民众的恐慌。

点评:对于紫金矿业这场事故产生原因,笔者不做过多的评论,事故后果的严重性,从信息披露的7月12日起,到7月16日,5天时间就刑拘和处罚了一大批当地官员便能看出。但是从这个案例暴露出来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需要关注:

一是,信息披露必须及时。

从7月3日事故发生,到7月12日披露,紫金矿业对于这起事故的披露整整延迟了9天。

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发生可能对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投资者尚未得知时,上市公司应立即将有关该重大事件的情况向证券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报送临时报告,并予以公告,说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状态和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证券市场既是一个风险市场,也是一个机会市场,要有利于投资者把握时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必须做到及时,如果做不到,证券法中也明确规定,如果上市公司未按照规定披露信息,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其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以30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二是,公司治理有待完善。

如果说延迟了9天披露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出现了问题,那么,面对这起事故上市公司董事会和独立董事9日内的不表态,就更暴露出了公司的治理问题。

从7月20日,紫金矿业的致歉信中可以关注到,企业董事会没有足够重视“7・3”事故的发生,没有督促相关责任人及时公布信息。同时,从目前的媒体报道来看,紫金矿业的独立董事也没有在事件发生时起到其应尽的责任,没有真正起到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三是,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从福建省环保厅官方网站上对事件原因的披露结果来看,造成本次事故的“人祸”大于“天灾”。这也可以说明,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特别是能源开采类上市公司在环保意识上的薄弱,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威胁是非常严重的,造成的损失更是不可估量的。所有的企业都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四是,市值管理意识急需加强。

从紫金矿业7月2日到7月16日的市值走势图(见图)可以看出,受到这次事故的影响,从7月12日紫金矿业本次事故被公布到7月16日调查结果出台短短5个交易日内,紫金矿业的市值缩水80.07亿元,占到总市值的12.71%,事故本身对上市公司市值的影响非常大。

同时,由于信息披露的不及时,紫金矿业已经被监管部门立案调查,而调查结果将会影响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

更加严重的是,机构投资者也开始不看好,纷纷下调对紫金评级。中银国际报告指出,紫金股价还将进一步下跌;美国银行美林公司也将紫金矿业的评级由原来的“买入”急降至“跑输大市”,为了反映紫金矿业短期停产及罚款的风险和长期环境监管的转变,将其H股目标价减少37%至5.07元,将今年每股收益预测降低至0.02元。

从市值管理的角度来看,紫金矿业受这次事故的影响非常严重,恢复企业形象、改善监管环境、提高机构投资者信心将成为企业市值管理工作中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佛山塑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的管控失控

案件:2010年8月10日,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放了《垃圾如何变餐具》的报道,称“佛塑股份鸿基分公司违规使用废料制作发泡餐盒,出口餐具基本上没添加什么废料,而内销餐具却都不程度地添加了废料颗粒”。

2010年8月11日,广州日报也刊登了《央视曝光:佛塑用洋垃圾做餐盒》的文章,并被多家媒体转载刊登。

2010年8月12日,佛塑股份公告称承认分公司确实存在涉嫌违规添加再生料生产部分中低档一次性发泡餐具产品。该车间相关设备和产品已于2010年8月10日被佛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查封。公司表示,公司责成鸿华公司立即终止全部一次性发泡餐具的生产经营,全力追回已发出的问题产品并予以销毁。

8月12日,受其负面消息影响,佛塑股份表现明显落后于大盘,以12.23元报收,当日市值跌幅达4.省略

上一篇:谁与争锋 第9期 下一篇:曙光中的黯淡:欧洲保险市场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