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职业搜寻理论看知识性失业

时间:2022-07-13 03:36:25

从职业搜寻理论看知识性失业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不断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本文试图运用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理论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对高校毕业生“知识性失业”问题进行探讨,并从高校毕业生、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三个角度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职业搜寻理论;保留工资;二元劳动力市场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24-03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快速扩大,就业体制改革的推进,大学生知识性失业问题日益突出。如表1所示,大学毕业生从2003年的212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611万人,增长了将近3倍,这些毕业生面临着越拉越大的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75%到2008年的70%,呈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日益加深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不容乐观,“知识性失业”问题将会加剧。

知识性失业,是指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知识型劳动者,劳动力处于一种不得其用的状态。表现为:一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又不想低就于较低层次工作而成为显性的知识性失业。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找不到适合于自己工作但迫于生计或为达到其他目的屈就与较低层次的工作成为隐性的知识性失业。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eter Diamond、Dale Mortensen 和Christopher Passerines的职业搜寻理论为知识性失业提供参考价值。该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充分条件下,工作搜寻者通过活动来逐渐了解工资分布,通过比较工作搜寻的边际成本和可能获得的边际收益来决定是否继续搜寻。因此,本文将尝试运用职业搜寻理论解释知识性失业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1 职业搜寻理论

职业搜寻模型最早由Stigle(1961)提出,McCal(1965)在其后构建了完整的搜寻模型框架,Phelps(1970)等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该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是不完全的,求职者花费一定的搜寻时间是一种理,搜寻行为不仅有助于改善信息分布结构,而且有利于人们作出最佳判断和抉择。

假设毕业生A面临劳动力市场上一定的工资分布,其工资分布函数f(W),如果A保守工资Wo<w,则他找到工作的概率为:

A的工作搜寻行为如下:如果W≥Wo+SC,则停止搜寻,接受工作;如果W

由成本―收益分析法,当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A应该继续搜寻,直到二者相等时才应该停止搜寻。如下页图所示,其中E(max W)表示最大的工资期望值,cn是搜寻成本(单位:元),n为搜寻的工作单位数(单位:个)。当寻访总成本曲线的斜率等于最高期望工资曲线的斜率时,即是理想的寻访数量n*。在职业搜寻时间到达最优点之前的这一段时期,A 处于失业状态就是理性的选择。

由于持续的职业搜寻会推迟就业,未来工资的折现等间接寻访成本就会出现,折现率反映了A 的急躁程度。A的折现率越高就越急躁,越倾向于早日找到工作。较高的折现率一般与较低保守工资相对应,会促使寻A尽快寻找工作,终止搜寻活动。因为时间本身是一种稀缺性资源,目前A一般在毕业的最后一年开始寻找工作,越临近毕业,在其他同学大多都找到工作的压力下,其搜寻的边际收益将越来越低,同时保守工资也将与时俱减,从而终止搜寻活动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高。

2 知识性失业成因解释

2.1 保留工资

保留工资理论是对职业搜寻理论的一种改进。该理论认为每一个职业搜寻者心目中,都有一个足以让其接受工作而不再搜寻工作的工资报价或预期工资。因此,如果工资条件超过他预定的价位,他就接受这个工作,否则就拒绝接受。这个心理价位的工资水平被称为保留工资。决定大学生保守工资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①搜寻者所观察到的劳动力市场上工资分布的情况;②寻找到超过保守工资水平的职业所需花费的时间;③搜寻职业时所需要花费的成本;④大学生个体基于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而形成的工资的要求。根据保留工资理论,当毕业生发现市场提供的工资与其保留工资相差太大时,即宁可暂时失业,继续寻找工作。因此,一般认为,导致毕业生自愿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保留工资和市场愿意提供的工资相比偏高。

据有关调查显示,48%的硕士生对薪水的期望值为3000~5000 元,38%期望值为5000~8000元。博士生中,49%的人对薪水期望值为5000~8000元,26%期望值为8000元以上。只有26%的硕士生和19%的博士生表示,“愿意在达不到期望值时降低标准”。而中华英才网的英才薪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最近3 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是4839 元,博士的平均月薪是4904 元。可见,实际薪酬标准与期望值落差有较大的差距,许多大学生自然难以接受。

2.2 工作所在地搜寻――二元劳动力市场

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最先由皮奥里(M.J.Piore)在1970年提出。该理论将劳动力市场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高工资、良好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稳定等特定环境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另一类是工资低廉、工作环境恶劣和高度不稳定的次要劳动力市场。两类劳动力市场很难流动。一方面,主要市场的劳动力不愿意到次要市场上去就业;另一方面,次要市场的劳动力很难到主要市场就业,这就形成了两类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当主要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供给过剩时,如果主要市场的失业者愿意进入次要市场,他们较容易找到工作。但是,如果他们不愿意接受次要劳动力市场的低工资和较差的劳动条件,他们只有处于失业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是自愿性失业者。

根据该理论,高校毕业生自愿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存在二元劳动力市场,致使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我国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较为明显的国家,户籍制度、人事制度、用工制度等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相互隔绝的二元,直辖市、沿海发达城市、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学校与科研单位等可以看做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其信息资源丰富,收入较高,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生活质量高;而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广大农村、中西部地区可以视为次要劳动力市场。其信息不畅,工资较低,工作环境差。

表2为大学生理想就业地区调查。有22.44%的毕业生希望能够在直辖市就业,37.96%希望在沿海开放城市就业,而只有14.16%的毕业生愿意在中小城市就业。

在就业制度上,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是不同的。主要劳动市场如发达城市,会使用如户籍制度等实行保护本地劳动力的政策。某些城市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采取保护性的就业政策来保证本地大学生就业。例如,北京在2009年,由北京人事局组织的“首都人才市场促进高校毕业就业服务月活动”启动,旨在将北京本地9万余名大学毕业生强势推荐到8万余个工作岗位。如果大学毕业生先到其他的地方就业然后再回到城市,则受到的限制会更多。由此,大学生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就业的“进入成本”是相当高的。

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由于人力资本水平较低,大学生进入这些劳动力市场是没有障碍。但是考虑到经济压力、精神需求、立业成家等因素,次要劳动力市场并不是大学生所期望的理想工作目标。因此,这些劳动力市场的单位和企业招到大学生的难度比较大,一旦招到,他们总会通过一些制度和手段尽量把大学生留到本单位。大学生想要离开,就必须付出“离去成本”。

社会保障制度也存在二元结构:不但城乡之间分割严重,而且不同性质的部门之间、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也处于分割状态。从整体来看,我国享受社会保障的居民主要集中在城市,而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水平差距十分明显。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能够提供较好社会保障。一些中小企业,则短期行为严重,社保待遇十分随意。2008年正遇金融危机,政府为了解救中小企业,人社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就出台缓缴社保费的措施,计划实行期为2009年。到2009年8月19日,国务院又一次提出对困难中小企业的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或降低费率政策执行期延长至2010年年底。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影响毕业生职业搜寻,在当前社会保障尚不能完全随着劳动力的流动而流动情况下,毕业生一旦转换工作,则可能面临着失去在原单位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风险,而较高的工作转换成本会使毕业生的保留工资提高。另外,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社会保障水平的过大差异使得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倾向选择社会保障水平高的单位和行业,这也会导致毕业生就业难度的增加。

2.3 其他原因

导致知识失业的其他客观因素如:经济体制转型使得隐性知识失业问题显化;高等教育有精英向大众化发展使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剧增,就业压力增大;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脱轨,窄化学生择业口径,加大就业难度。造成知识失业的其他个人因素如教育信号模糊导致的“文凭病”和教育投资的逆向选择行为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高校毕业生

第一,大学毕业生应将保留工资的范围从一个工资点扩大成一个工资区间,上限为不再寻访的最低工资,下限为可接受的最低工资。工资标准定得过高或者过死,都会造成就业困难。毕业生可以灵活一点,在市场行情普遍看好的时候,寻访的目标应定到不再寻访的最低工资;在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一旦找到大于可接受的最低工资时,就立即参加工作,但是可以在工作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第二,降低寻访的成本。由上文模型知,成本降低使得期望工资相对下降,则求职行为也会相对容易。毕业生在信息搜寻的过程中便会产生搭便车现象,从而可以降低其获取信息的成本。同时还可以通过同学、亲戚朋友、网络等资源充分了解信息,避免因脱离现实而产生的非理性预期。

3.2 高等院校

第一,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规模重新界定。高等教育适度规模的确定,不仅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而且必须考虑所处阶段的制度环境。由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主要是以城镇单位为取向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适度高等教育规模应该以城镇人口为统计基数。在制定教育长期发展战略的时候,要把现阶段面临的制度约束和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保证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发育相协调的前提下,使其保持一个相对超前的发展速度。

第二,加强就业指导。职业搜寻和保留工资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效率的损失主要源于信息不对称和不充分,因此,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其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其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高校应明确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要加强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研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趋势,提前调整、改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教学内容。

3.3 政府部门

第一,改变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建立规范统一、可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淡化户口对劳动力市场的约束,逐步减少依附在户口上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和劳动者因户口不同而在就业和社会福利上产生的差异;二是逐步建立覆盖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在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前提下,减轻各行业和部门在社会保障水平上存在的过大差异,将社会保障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这样才能使社会保障制度分割对劳动力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逐步消失。

第二,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一是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从而减轻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地区性差距,扩大大学生的择业范围;二是这些地区出现技术进步后,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大学毕业生需求不足的问题将得到缓解。

第三,在大学生创业扶持方面也可以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在美国,从公司注册到开业所需的审批步骤为4步,从申请注册到开业所需时间为7天,而为此所需支付的官方费用为人均年薪的1%,成立新公司的注册资金底线为0。而在中国,依次所对应的数据为:申请步骤为7 步,所需时间为111天,官方费用占平均年薪比为11%,注册资金底线为10万元。在风险投资方面,美国已经相当成熟和发达,而中国却刚刚起步。因此,政府部门可以从优惠贷款、减免税费、简化手续、培训扶持、舆论引导等方面着手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

参考文献:

[1]袁志刚.失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赖德胜,田永坡. 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3]孙强.我国结构性失业原因与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9(4).

[4]杨东民. 对人才资源中“知识失业”现象的探析[J].经济问题,2004(4).

[5]王萍. 大学生毕业工作搜寻行为[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6]吴克明,赖德胜.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2).

[7]吴克明. 二元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自愿性失业[J].江苏高教,2004(2).

[作者简介]夏晴(1990―),女,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本科生。

上一篇: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述评 下一篇:影响河北省社会体育场地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