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应如何与艺术市场结合

时间:2022-07-13 03:34:26

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应如何与艺术市场结合

[摘 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于艺术的需求也不断增强。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作为艺术市场的储备力量,应该加快与市场的融合。通过对中国艺术市场的特点分析,探索当今艺术市场环境下“直接供给者”和“经营性最终供给者”两类学生的培养方式是很有价值的,这能给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与艺术市场的结合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帮助。

[关键词]高校;艺术;艺术类研究生;艺术市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35-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在物质进步的同时,人民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投入艺术学习与研究中。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非常专业的训练,他们很有潜质成为当今乃至未来艺术市场的主力。但是,如何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与艺术市场结合起来,是值得在教学中注意和探讨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艺术市场特点的分析,探索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与艺术市场结合的培养方式,以期对艺术市场的繁荣以及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指导。

一、中国艺术市场的特点

(一)中国传统艺术市场的特点

中国传统的艺术市场最初以书画为主,从史料来看,应是始于魏晋,成于唐,盛于宋。春秋时期属于准备期,因为社会分为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那么从事技艺的奴隶直接将创造的物品供给奴隶主,不需要市场来过渡,因而没有狭义的艺术市场可言。后来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各国之间分合重组,社会成员地区性流动频繁,有技艺的工匠来回奔波,就出现了广泛的酬劳交易。但是仍没有明确出现涉及艺术品交易的记录,到了魏晋才开始出现书法市场。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盛况在《论书表》中有所描写,同时文中还列举了许多书法收藏家,我们可从此文窥见当时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但是就交易内容而言,六朝仍显单一。到了唐代,决定艺术市场发展模式的艺术品消费群体的主体从皇室转移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这一阶层以绘画消费为时尚,中国艺术市场以书画为主导的基本结构开始形成,书画商人的经营活动也十分活跃。从魏晋至唐是中国艺术市场由滥觞发展至成熟的重要时期,后世认为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市场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重大特点,即孝性、自然性、辅、营生性。除此之外,早期中国艺术市场的各个环节的特点还被后世继承下来,即供给者的高层性、交易品的低成本性、消费单位的家庭性。

(二)中国现代艺术市场的特点及未来变革

中国现代艺术市场肇始于清末。1847年,英国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远东子公司鲁意斯摩拍卖公司,开展拍卖业务。此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上海朵云轩成立。当时,这一位于上海河南路上的商号已经具有了西方画廊的性质,标志着中国艺术市场已经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过由于战乱纷扰,中国现代艺术市场的发展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80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之后,才进入正轨。

中国近20余年的艺术市场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①1980―1990的过渡期;②1991―1996的恢复性反弹期;③1997―2003的调整期;④2003―至今的全面构建期。上述中国艺术市场的四个发展阶段是伴随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转型而产生的,所以其发展最大的特点便是社会转型期必然具有的新旧交替性。具体表现在:出现了资本运作;艺术市场的经营者主体发生重大变化,由古玩店、画铺、摊点转变为画廊、拍卖行、艺术博览会;出现了市场监管,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条例和法规;出现了集团性经营者和集团性购买者;消费者成为迎合对象。

随着中国整个市场环境向公开、透明、诚信、协调和高效发展,未来艺术品市场将出现变革,即由分工模糊走向分工的条理化、清晰化;市场发展由自然性向外控性变革;营生性向服务性变革;单一的家庭消费向多元消费变革;国内营销向国际营销变革;建立中国艺术市场的内部正义原则。

从以上中国艺术市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来看,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培养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与走向。艺术市场是由供给者、中介经营者、消费者、辅助者所组成的。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不应局限于成为未来的供给者,同时也应成为中介经营者和辅助者。特别是在艺术市场的构成中,中介者是决定艺术市场发展程度的关键因素,中介经营的形式越复杂,意味着艺术市场越高级。所以,在实际的培养中,我们也应当遵循艺术市场的发展规律,拓宽眼界,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将其培养成符合艺术市场需要的各类人才。

二、“供给者”类型学生的培养

在现代艺术市场中,“供给者”包括“ing”直接供给者、非经营性最终供给者两类,至于“ed”直接供给者则不在“ing”艺术市场的构成要素之列。“ing”直接供给者成分复杂,分为自娱型和职业型两类。自娱型以在职和退休者为主,目的主要是修身养性或者延年益寿。这类自娱型艺术家往往用多种形式和渠道无酬或者低酬为社会供应大量艺术品,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但是他们提供的艺术品也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而且他们本人在专业人士、艺术商人乃至理论批评界都没有什么地位。职业型供给者由高校艺术专业教师与学生、职业艺术家、专业技师,艺匠和工人以及某些兼职者构成。而高校艺术类研究生中“直接供给者”类型学生就应当向职业型方向培养。

“供给者”对艺术市场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也是艺术品营销商与供给者确定关系的主要对象。因此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应根据这一群体的主要特征,进行有目标的引导。

1.结构的等级性。在这一个群层当中,等级越高,人数越少,宏观上呈金字塔形等级结构。因此在专业方面,只有十分有天赋、专业技能又十分突出的学生才适合朝此方向培养发展。

2.高度的竞争性。由于财富与荣誉是职业型供给者的最高目标,而财富和荣誉作为资源本身又是稀缺品,所以职业者为争夺稀缺资源,谋求竞争优势,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鼓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量参加专业展览,取得专业方面的荣誉,是保证其成为职业型供给者的必要条件。

3.竞争强度分布的不均衡,即在整个等级化群体结构中,等级越高,竞争环境越优越,反之越恶劣。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展演的参与时,需尽量使其参加官方正规的、具有一定级别的展览。

4.艺术市场的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得艺术价值货币化,生存状态也随之功利化。艺术天赋较高的学生,专注于艺术技法的磨炼,对市场不敏感,对于功利化的生存状态有排斥或者厌恶的情绪。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接受艺术市场的功利化,也是为其成为职业型供给者的重要过程。

5.排他性。财富与荣誉的总量越多,倚食者就越多,竞争环境也就越恶劣,所以不仅整个供给群对其他非职业群体具有排他性,而且内部也充满了排他性。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认识中,对“人”的评判往往会影响对艺术价值的判断。因此,除了专业之外,如何在专业环境中树立一个好的口碑,在充满排他性的群体中拥有相对良好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在出身上比一般的社会性供给者有更多的优势,但这并不能成为傲视专业群体的资本。处理好业内的排他性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6.物质生产性。即在整个由生产与消费构成的二元经济环境中,职业型供给者因服务对象而具有明确的为消费者服务的物质生产性特征。所以学生要处理好艺术创作和适应市场性之间的关系,这是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7.工具性。职业型供给者对于艺术商和消费者而言,是生产艺术并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也是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的产物。高校学生长期在学校这样相对封闭单纯的环境中生活学习,要逐步让其在心理上接受艺术生产的工具性,不可一蹴而就。用较长的时间慢慢引导学生接受艺术生产的工具性,可以使其在进入社会时不至于难以转换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三、“经营性最终供给者”类型学生的培养

“经营性最终供给者”是相对于终端消费者而言的,指从事连续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活动的最终供给者,通常又称为市场中介。在现代艺术市场中,该类供给者主要包括画廊、艺术品博览会、拍卖行。除了上述三类外,在中国,文物商店、画铺、地摊等也属于经营性最终供给者。

有艺术天分并且最终能够成为直接供给者的学生毕竟在少数,大部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毕业后都投身于属于经营性供给者相关的行业,成为从业者。因此,在学生入学时,导师根据其艺术天赋,性格特征,为其指出相关的发展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作为市场中介的学生可以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中,兼顾专业与经济来源。这不需要他们在艺术方面有非常卓然的创作天赋,是大部分高校艺术类研究生都适合选择的一条道路。但是在对其培养中仍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的训练。对于未来会成为市场中介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放弃对其专业技能的训练,但更应更偏向于理论和鉴别方面。他们可以不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但是在理论与鉴别上的能力训练应高出作为直接供给者的学生。

2.对艺术市场的观察。希望从事市场中介的学生对艺术市场的敏感要超越一般的直接供给者。可以说他们对艺术经济的学习应当和专业训练一样重要。他们要能够从各方面分析市场,购买者地域、年龄、受教育程度等都将是他们在学习中应当广泛关注的。

3.人际关系的处理。作为市场中介,专业的训练有助于其更好地发现具有潜力的直接供给者,对艺术市场的观察有助于其把握受众的购买趋势,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则有助于其将买卖双方联系在一起,真正起到中介桥梁的作用。因此,人际关系处理的能力也是经营性最终供给者应当注重的部分。

四、结语

中国现代艺术市场将继续蓬勃发展,未来也会陆续出现改革与变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因材施教,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的发展方向,是艺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内容。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现代艺术市场与传统艺术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分化。高校教师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帮助学生尽快融入艺术市场的大环境中,使他们在走出学校后能在社会竞争中占有优势。能成为纯粹的艺术家的学生毕竟在少数,大多数高校艺术类的研究生最终会走向和艺术市场结合的道路。笔者在此抛砖引玉,浅析高校艺术类研究生培养应如何与艺术市场结合,并就现有的经验做出一些分析和总结,希望引起广大高校艺术类教师的关注,对高校艺术类研究生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英〕伊丽莎白・希尔,等.艺术市场创新[M].杜丽霞,李三虎,译.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

[2] 张来民.作为商品的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李胜利.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 张景,崔德炜.艺术市场学与中国艺术市场[J].社科纵横,2010(7).

[5] 李万康.艺术市场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近三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 下一篇:关于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