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设计创作的民族性初探

时间:2022-07-13 12:54:47

住宅设计创作的民族性初探

内容提要: 简要分析了住宅设计的现状,阐述了中国古典建筑文化的精髓,住宅

设计的民族性的一些建议,对住宅设计的发展方向一些拙见。

关 键 词: 住宅设计 民族性 中国古典建筑文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住宅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房地产市场非常活跃,住宅建设面广量大,住宅设计也是空间的繁荣,给建筑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创作平台。必须探索----现代文明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强化建筑的地域文化色彩。在21世纪建筑,将更注重如何有效地表达出民族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而不是简单的国际化的简单模仿和抄袭。住宅设计只有具备自己民族的特色才能称得上国际一流。国内的住宅设计中存在一种“唯洋是好”"和"唯大是好"的不当方向。喜欢借助国外的品牌,攀上洋设计;户型面积也是越做越大,房间面积也是大而无当,而忽略了住宅设计合理性和功能性的问题。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缺乏对住宅设计的文化内涵的探索。居住文化融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艺术性于一体,住宅建筑作为居住文化的载体,是传承历史、延续文明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设计一个什么样式的住宅造型比设计一个住宅造型本身更重要,因为造型都有其观赏性和功能性,而不同风格的造型则承载着建筑太多文化内涵在里面。不同的造型是不同建筑文化理念的体现,有仿古的、有国际化的,也有民族特色的新古典主义。从人居环境的角度看,住宅建筑本身和周围环境有机相连,考察小区要看其与周围的综合效应,要考虑住宅小区的局部环境的民族文化的内涵,才能从综合角度来考察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小区。

应该广泛探索古典建筑,尤其是居住建筑的精髓,研究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做到古为今用,形成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型居住建筑模式。下面就中国古典建筑文化做一些浅析。

第一,因地制宜。中国古建筑依山伴水,就地取材,形式多样。有依山建筑,有平川建筑。山区多石木结构,平原多砖木结构,南方林区有干栏式建筑,东北地区有干打垒土房,黄土高原有窑洞建筑。中国古建筑所以有如此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南方建筑的临水而居,讲究隔热通风;严寒地区的建筑,在满足基本采光的条件下,开窗偏小且采用导热系数偏小的基本当地建筑材料。重要的原因是因地制宜,各地不强求、不攀比,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 第二,以人为本。中国古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布置、城郭形式都是讲为人服务的。北方老百姓住宅,以院子为中心,每个房间的门都是朝向院子的,并通过合理的布置开门位置,形成了最便捷的交通流线。每天一家人的生活是以院子为中心展开的,大槐树下,葡萄藤下,弄儿膝上,一杯清茶,谈天说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南方居所是塘在院中,漏窗借景,居所布置与自然环境相形相映,小桥流水,淘米洗衣,一切方便人的生活,一切从人的生活出发。封建社会宣扬上下尊卑,把人分成了三类九等,房子居中也好,最高的也好,还是在讲为人服务。建筑是围绕不同人的需要和为了人的不同需要展开的,“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 第三,讲求秩序。中国四合院文化中讲求秩序是一个特点。及兼顾了内外分区的私密性,又体现了长尊有序的儒家思想,表现了最基本的社会政治秩序。通过院落的组合,正房和厢房的合理布局,表现了社会和人的生活秩序。秩序是十分重要的,秩序是和谐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筑秩序使社会秩序得到明确和固化。 第四,崇尚节简。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古建筑质的特征,就是简朴。中国古建筑是用土用砖做起来的,一栋房子即使是宫殿往往用几年十几年时间就建起来。建筑装饰,我们是在木头上刻,欧洲建筑是在石头上刻。一片简朴的瓦当,一个粘贴福字影壁,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又承载了一代代民族大众的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中国古建筑的基本单元是院落,所谓大户人家,不过是几个院落在平面上联系起来,加起来规模很大。江南的园林,是把自然界中的山、水、林引入自家的庭院,在一个比较小的空间里,平添了许多自然情趣,给人的美感仍然是自然的、清新的、简朴的。中国古建筑文化崇尚节简不仅对建筑,对社会生活也是一种导向。 当我们研究中国古建筑文化当中的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秩序、崇尚节简等重要精神时,我们会发现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与中央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也是一致的。无论是追求中式的动态趋向还是探索中式建筑特色风格,对于弘扬民族建筑文化,推动住宅设计的民族性探索,都具有积极意义。

就住宅的民族性设计,在设计层面既要考虑造型上的文化符号的应用,在功能布局上更应该有合理的体现。适当考虑邻里入口处的交流空间,打破“常住在对面而不相识”的尴尬局面,增进邻里的交往。在户型面积上,也应即成我们民族“崇尚节俭”的良好风气,宜大则大,宜小必小,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设计深度上要考虑家具布置的合理性优化,达到合理的有序的面积比例。讲究“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在门窗洞口的尺寸上,储藏空间的合理设置上,打破局部地区封闭阳台空间丧失了外界唯一交流空间上,打造一个宜居的居住空间。

在居住区的规划方面,可借鉴传统街区式住宅模式。住宅建设应向具有开放性的街区模式发展,住宅小区的绿地被“保护”在小区内,和整个城市的开放空间处于隔离状态,街区式住宅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单户封闭而整体处于开放状态的街坊式住宅,更加有利于现代人的交往沟通及和谐的城市氛围的形成。有相对私密性的街区,也有相对开放性的街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我们新时期建设的重要任务。街区化住宅建设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在今后的城市规划时应该改变以前单一的住区模式,保证城市住宅建设要以多种方式来进行。开发商和建筑师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的住宅开发模式,应该是有前景的。住宅设计的创作方向,应该“放眼世界、回归中国”。放眼世界,就是我们要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念;回归中国,就是最后要回到中国,创造代表中国文化的住宅建筑,创作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的合乎生态理念的、运用高新技术和材料的住宅建筑。现在如果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不求甚解,以至盲目单纯的推崇解构主义建筑。这类倾向显然不符合我们的创作方向,要从民族文化里开掘出闪光点,不要忘了民族的“根”。设计中国风格,学习中式建筑神韵是根本问题,关键是了解它们的来历,符合什么样的条件,运用什么样的手法。中国建筑里隐藏了很现代、很先进的内容。简单地说,风水讲究与大环境融合;框架结构就比砖石承重结构先进。在空间手法的运用上有:小中见大、空间流动、移步换景。我认为,这些可以作为批评“国际一流”提法不确切的基本理由。“与自然和谐共存,重视生态理念”,这是我们的传统。然而现在从南到北,不少居住建筑趋于雷同,节能问题考虑较少,反映地域特点较少。在创作方向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是永恒的。随着生产力发展、交通日趋发达,文化差异会不会越来越少?民族文化界限会不会越来越少?我认为不会。因为民族所处的地域、气候都是不变的,传统文化理念也是很深的。只有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交通工具的条件下,民族文化才会出现新的升华。世界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恰恰是不同民族文化所造成的。

以上的关于住宅设计的民族性,发表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能引起大家的一点点思考,从而对推动我们的住宅设计的发展,满足人民的不断提高的居住需求。

邵华,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在一家地产负责设计管理工作

上一篇:浅谈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设计优化 下一篇:推动建筑物防雷智能化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