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3 12:37:06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新趋势,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开启求异思维的闸门,开发创新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巧用多元化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本文作者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概念引导;求异思维;实验改革;创新教学;高中物理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能为实现中国梦造就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顺应时展的新趋势,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开启求异思维的闸门,开发创新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巧用多元化方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是创造性思维中最主要的特点。那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注重概念引导,培养创新意识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石,学好物理知识,首先要对物理概念有清楚的理解,而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是物理概念的显著特点,学生只有获得足够的感性材料,才能正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演示性实验,适度罗列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才能营造良好的物理情境,才能启发学生在理解相关的概念时萌发创新思维意识。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力”的概念时,先演示了小实验:左手用一弹簧秤拉一辆小车在光滑的讲台上运动,让学生初步感悟“力”的存在和“拉”的作用、弹簧秤上的真实读数及力的效果、车在运动的状况;接着,要求学生联系“马拉车”、“人提水”等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他们对“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定义有了初步的理解;然后,我提出问题:“哪位学生还能举出一些物体相互作用产生力的例子吗?”不少学生作出了精彩的回答。最后,我把课前准备好的几根圆木棍放在靠近墙角的地面上,在圆木棍上再放置一块木板,先让一个男生小心地站在木板上,手握一根竹杆用力推墙,那个学生伴随着小木板离墙而去。我在旁边一边保护学生,一边总结道:“墙和竹杆相互作用产生了力,木板和人受到了力的作用后一起离开了墙面”。许多学生的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不仅使“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这一抽象的概念在他们的脑海里形成一幅具体的画面,而且能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

二、巧用求异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根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突破常规,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探寻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是求异思维的本质特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一般而言,在已形成的定势思维的基础上,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新奇感,鼓励、启迪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一题多解、一题多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果,从而锤炼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譬如,我在高三物理复习阶段,曾经在课堂上设计了如下问题:已知一辆质量为M的高速列车,正沿着水平直轨道匀速前进,假如最后一节拖车的质量为m,但在中途突然脱节,当司机发现这一意外情况觉时,列车已行驶的路程为L,这个司机立即关闭汽门,撤去牵引力。假设阻力与车重成正比,列车的牵引力恒定不变,试求两部分列车完全静止状态后,两者的距离的多少?此时,以学习小组进行广泛的讨论、分析,有的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进行解答,但计算步骤太繁杂;有些学生运用动能定理和运动学公式来求解,虽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是解答过程也是比较复杂;此时,我引导学生用运动的观点来分析,结果大部分学生很快到得出了结论。其实,最末一节拖车脱节时,若司机立即撤去牵引力,则列车的两部分完全停止时,两者的距离为零;列车在行驶L路程的过程中,牵引力做的功可认为完全消耗在列车前部分多走S的距离克服阻力做的功上,由于列车开始做匀速运动F=KMg,因此,KMgL=K(M-m)g・s,s=(ML)/(Mm),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在上述师生互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而且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升华。

三、优化实验改革,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知识都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不断优化实验改革,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诸如高一学生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可以安排学生完成如下探索性实验:教师先提供一块长木板、一把刻度尺、一个小滑块,要求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前提下,粗略测量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素;接着,再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亲自动手操作,最终测出正确的数值。当然,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将部分教师的演示性实验调整为学生自己动手的分组实验,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成探索性实验,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名。”但愿奋斗于七尺讲台上的园丁们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认真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为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

【参考文献】

[1]杨莲枝.高中物理会考与教学的几点思考[J].才智,2011(21)

[2]石志青.如何构建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J].学周刊,2011(26)

上一篇:孤舟一痴人 独看一片雪 下一篇:创设教学情境,巧妙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