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色”融入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12 11:29:31

让“绿色”融入语文课堂

自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在一次中外中小学校长论坛上提出了“绿色教育”这一理念后,“绿色教育”便成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指引着教育工作者们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愉快地学习状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地指引下,我们更愿意看到学生在一个平等、开放、轻松的环境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展现自己的才华。新课标呼唤“绿色教育”,新课标也提示我们“绿色课堂”应该是回归本真又充满灵动的课堂!

一、 绿色课堂是回归本真的课堂

绿色是自然之色,绿色课堂当然不该脱离自然的本色,绿色课堂应该是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课堂。绿色课堂应该是充满着自然之音,孕育智慧的课堂。那么,我们该如何展现绿色课堂的本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以生为本,展现学生风采。

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点告诉我们:在课堂上,要以生为本,展现学生个人风采,还要展现他们的集体风貌,更要让所有的学生从中获取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初一时,我在班内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一首诗或一句名言,记得当时有位同学把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整地背诵下来,并默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用羡慕和钦佩的眼光看着他,并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初二时,我们学习这篇古文,全班同学都还记得那位曾经背出此文的同学,并且,还有好几位同学能背出这篇文章。当我问到其中一位同学为何如此清晰地记住这篇文章时,他很腼腆地说:“老师,因为我想像他那样风光,我也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我能行!”简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他内心最真实、最朴实、最自然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教育教学的意义——让学生自己爱上学习。

2. 以文为本,展现文本的文采。

语文课本中精选的文章,本身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可有时就因为我们教师的讲解使之变得支离破碎,不仅破坏了文章本身的美感,还让学生感觉语文课枯燥无味。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该做的就是要保持文本的本真之美,让学生在教师地引导下体会到文章的美,并通过自己的感悟将美传达出来。

例如:在教学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我配上舒缓的音乐,带着自己远离家乡后对家、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朗诵这首诗,我渐渐进入了情境,朗诵完毕,班内出奇的安静,从他们专注的眼神、凝重的神情可以看出他们依然沉浸在刚刚的意境中……在这样的感情基础之上,引导他们如何朗诵就容易多了,在他们朗诵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做既保持了诗的本真之美,又让学生体会到了这种美,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去感受和表达这种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二、 绿色课堂是灵动的课堂

绿色是生命之色,只有灵动的生命才能更好地诠释绿色的意义。绿色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灵活、多变的课堂,只有灵动的课堂才符合绿色的含义。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教学内容的灵动,使教学充满魅力。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会根据自己学科和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安排每一堂课的教学内容。但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每一位教师又会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去设计,因此,教学内容的安排自然也就呈现出多样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会根据文体的不同恰当地安排语文教学的内容,而在面对同一文体甚至是同一文题的时候,教师又会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经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教学内容,这就是教学内容在设计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灵动。然而在真正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不同,在教学同一知识的时候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有时,学生的提问或回答会突然改变原先的计划,这种有效生成的出现,让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不仅让学生对所讨论内容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吸引,更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灵活多变。不管教学内容如何变化,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效的接收它们,为自己所用,这种以万变应不变的方式让教学充满迷人的魅力。

2. 教学形式的灵动,使课堂充满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课堂自制能力较之小学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然而,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想让他们整堂课都全神贯注,光靠嘴上教育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法设法吸引住他们的眼球,抓住他们的兴奋点;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下苦工,设计出让学生关注的内容和形式。我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尝试:

(1) 别开生面的朗诵会。

朗诵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项目,也是学生初识课文的必经阶段,有效的朗诵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为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朗诵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教师或学生范读,也可以分小组读或分角色读等等。

在一位同事的启发下,我在教学《囚绿记》时采用了抢读的方式:不指明谁来读,采用抢读的方式,谁先站起来就是谁读,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两段,但最多是两段,前提是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语气和语调。我原本以为初三的学生可能会比较拘谨,不太愿意表现自己,没想到出乎我的意料,这次朗诵会非常成功:有的同学为自己抢到机会而沾沾自喜;有几位同学不约而同的站了起来,谁也不愿坐下,就一起朗诵;有的为自己没有抢到机会而叹息。他们的投入,激起了所有同学的兴趣。在朗诵结束后,我们一起分析内容、把握情感,一切都非常顺利。甚至在课程结束后,还有同学意犹未尽地跟我说:“老师,下次我还想读!”我想:形式上的不断更新,能让学生对课堂产生不同的兴趣,提高他们的上课效率。

(2) 让绘画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绘画,这是美术教学的专长,在数学、物理、化学教学中或多或少会运用到,而在语文教学中却不多见,不过适当地运用绘画有益于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方面,我师傅刘海英老师是位高手,她总能在不经意间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听她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那堂课,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情况,课前,把课文中描绘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样子画在黑板上,可以几位同学合作。上课时,她让全班同学先看黑板上的画,请他们一起来查找画中缺失的东西,并帮忙补上。这样,在全班的通力合作之下,一幅较为完整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就生动地呈现在黑板上。这种在绘画的基础上查漏补缺的方式,不仅可以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索文章内容的热情。根据全班合作的画,同学们一起学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构造、特点,以及作者采用哪些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一切都让他们觉得趣味盎然。说明文以这样的形式学习,学生不再觉得枯燥无味。

课堂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不管以何种方式展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浸”入课堂,只有学生的大脑动起来,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成长的地方,需要我们给予它生命的活力,她才会让我们在这里开花、结果。因此,课堂需要绿色,只有绿色课堂才会充满生机;课堂呼唤绿色,只有绿色课堂才会让我们的教育教学结出累累硕果。让绿色融入我们的课堂吧,她让我们的课堂回归本真,她又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她还让教师与学生在这里都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上一篇:作文讲评课课堂形式小探 下一篇:朗读教学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