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时间:2022-09-26 02:32:45

打造绿色的语文课堂

【摘要】初中生的环境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要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有关自然题材的文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在教学中适时渗透环境教育,让绿色在初中语文课堂永驻!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环境教育 渗透方法 环保

千万年来,地球母亲孕育了人类一代又一代的子孙。可是,贪婪的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已将她折磨得遍体鳞伤。地球正面临着严峻的环境危机,“把绿色还给地球”已成为世界人民最强烈的呼声。 中学生是祖国将来的建设者,对他们进行环境教育,帮助他们培养“绿色伦理”观,提高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只有这样,地球的未来才会拥有越来越多的绿色。初中语文教材包含了大量和自然相关的文章,它们以各种方式展现大自然的美,所以,语文教师应以现有的课本为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环境教育,真正将绿色驻入课堂。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呢?

一、善于挖掘课本中环境教育的素材

初中语文课堂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有些本身就是环保文章,有些虽然不是却隐含着大量环境教育的内容,所以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相应的素材。对于本身就是环境保护为主题的教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要使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比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那树》《喂——出来》等几篇课文时,侧重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环境保护对于我们人类的重要,不然人类将自食恶果。《苏州园林》《大自然的语言》《济南的冬天》等文虽不是环保文章,但其实,教师只要认真钻研教材,找准知识结合点,它们都可以成为环保教育的隐性教材。文中都有对自然美丽景色的描写,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读、看等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热爱美丽环境的意识,让他们懂得这么美的环境要靠人们的爱护和创造。

二、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1.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一些优美的诗歌、散文,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教师应指导学生加强朗读。有声有色的朗读,能渲染气氛,激感,能变无形为有形,更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陶渊明的诗《饮酒》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美丽的画面。“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在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之后,情感上便渐渐产生了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 感受到了这位大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之后,我再稍加点拨,让学生明白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治人的情操,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了。

2.利用多媒体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起环保动力。在现代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我们的教学工作。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模拟和想象空间,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激起环保动力。当我把罗布泊前后对比图展现在学生眼前时,他们一阵阵的惊叫与叹息,让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他们对环境遭到破坏时愤怒与惋惜。

3.开展丰富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语文活动很受学生的欢迎,因此,它是环境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形式。语文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

辩论赛——辩论赛时选手需要充分表达自己观点,事前就需要搜集相关的材料,同时也考验选手及时应变能力,精彩的辩论赛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这对于环境教育是极其有利的。

课本剧比赛——用肢体语言演绎文章的内容,能更深入的理解主题,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如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孩子们通过模仿丑小鸭的蜕变过程,了解了白天鹅的成长历程,从而明白了如何来和动物做朋友。

除此之外,还有朗诵比赛,手抄报评比,读后感评比等活动,都可以成为比较好的环境教育活动。

4.作文教学中环境教育的渗透。作文教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可见,作文教学在学生全面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作文教学,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从而使学生形成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三、拓宽环境教育的空间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就是要给他们创造与周围环境相接触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官认识自然界中的事物,从而尽早唤醒他们的环境意识。因此,要把课内的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出课堂,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接触周围环境的能力,又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感受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环境道德意识。

总之,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但这仍然只是环境教育这片大海中的一朵小浪花。环境教育这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教育活动,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我们的蓝天更蓝,

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在环境教育这块热土上耕耘,让绿色永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单位:舟山市普陀区虾峙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浅谈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几点优势 下一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学习绩效测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