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时间:2022-07-12 11:18:58

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下称“新课标”)具有突出时代和人文的要求,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善等新特点,新课标的新变化给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历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交,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关键词:新课标;历史;课堂教学

在实施新课标之前,教育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它过分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也存在着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学科课程所占比例过大。活动课程少,必修课程占主导地位,选修课程微乎其微,学科间缺乏整合等;教学内容陈旧。难以反映时代的发展,课程实施的过程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课程评价重视选拔,而轻视发展等等问题。而新时代下的新课标则重在避免这些问题,为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提供方向。那么,历史科新课标的特点如何,新课标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又应该注意什么呢?

一、新课标的新特点

1. 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比如,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章中,就要求学生能搜集身边的一些旧照片,旧物件,旧报纸,通过访问身边的老人、实地研究等方法,感受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从而体会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这就使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

2. 突出时代和人文的要求

新课标所提倡的人文素养、科学态度、民主精神、法制观念等,都体现了时代精神。如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专题六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两章,就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民主与法制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 注重学科的联系和渗透

新课标打破了单纯强调历史学科自身的系统性、逻辑性的局限,注重同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交融。其所规定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4. 关注学习方式的改善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如组织学生进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的调查研究,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长辈、整理归纳等方法,认识“”。

通过三代人所经历的教育,体会教育改革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还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鸦片战争》、《甲午风云》、《百年中国》等影片,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

5. 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

新课标把“内容标准”分为必修三个模块: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选修若干模块,供教师、学生选择,每个模块又分若干专题,有效整合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多关注学生生活和社会的实际,大大减低了学习难度。而在评价过程中,注意到科学性、多样性、实践性和灵活性,避免将考试作为唯一评价手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新课标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新变化给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标下历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新课标下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既然是交往,就应该是平等的。学生也就有权参与决定学什么和怎样学。面对这种新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努力创新,提供历史课题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的要求。那么,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如何建构历史的课堂教学呢?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为学生创设有效的情境。新课标要求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具有自己的独特经验和情感态度的人,与学生建立起一种真诚、平等、信任的相互关系,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一种宽松、融洽的课堂气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等多种方法,建构历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供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在新课改人民版必修三思想史“人性的复苏”的备课过程中,我就紧紧抓住课标要求,根据教学的重难点――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内涵,有针对性的设置情境。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课本标题――“人性的复苏”的解读,抓住本课的中心,创设情境:你对这五个字有何理解?从中可以提取哪些历史信息?然后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人性本有――人性湮没――人性复苏,对标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人’什么时候被发现?为什么被湮灭?什么时候复苏?复苏的‘人’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对本课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帮助,但不能急于求成,包办代替,而应该让他们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学习的意义。如:在讲授人文主义的内涵时,我并不是急于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进行了解和阅读,比如对但丁《神曲》及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和《李尔王》等作品片段进行朗读和比较,结合他们的体会,从中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再深入分析作者创作的深层含义,从而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学生在自我参与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学习的信心,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激发。

第三,教师应注重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推动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点,跟踪学生对学习效果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的方法。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结合教材开设一些探究的问题,比如可以结合思想史专题五中“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课,组织学生进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的学习与探究,深化他们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学会了解社会。又比如结合思想史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一课,组织学生通过欣赏绘画和文学作品,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内涵,作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当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辩论会,组织历史图片展等。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从多侧面、多渠道收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真正将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从而在根本上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做到教学相长。

在新的课程形势下,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课程改革的研究者,教学艺术的探索者。这一切都使得我们历史教学在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时,需要发展和完善传统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的角色要求,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从而贯彻和实施好新课程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筱新,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文丰,于春燕,历史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黄牧航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5.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福建福州闽江学院附属中学

上一篇:“对话” 第11期 下一篇:“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