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时间:2022-07-12 05:14:41

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与能力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习惯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的事实也证明,先预习再学习,先复习再练习,非常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可以说没有预习的学习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预习,加强对学生自主预习的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具体操作,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保重预习时间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精力集中时间有限,因此,不宜布置过多的预习任务。同时也要注意各年级学生的不同差异进行,低年级以半小时为宜,中、高年级以一小时为宜。时间可在课中进行,也可在学校午休时间、放学后在家里进行。

二、明确预习要求

预习的设计,要考虑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低年级应侧重培养他们的预习兴趣、预习习惯;高年级重在训练思维,培养学习方法。按时完成,掌握预习方法和格式(格式可根据低、中、高学段区别设计)。

三、掌握预习方法

1.默读。(1)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2)用横线划出生字、词和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词语多读一次。(3)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句子、你喜欢的句子或者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4)圈出多音字,近、反义词等。

2.查问。(1)生字、新词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读准生字字音,口头组词。(2)用各种办法记住生字字形(象形、会意、形声,加偏旁、减偏旁、换偏旁,做动作,猜谜语,奇思妙想)。(3)选一些词语口头造句。

3.朗读。(1)读课题,思考:我想知道些什么?(2)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重新回答:课文告诉我什么?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回答:读了课文,我知道了(懂得了、明白了)什么?第三遍(低年级不做要求)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回答:课文从哪些方面来告诉我们的?(3)大声朗读你不理解的、你喜欢的词语(句子)或者是你觉得用得好的词语(句子)三次。

4.摘抄。(1)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如果还是不理解就摘抄在本子上,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摘抄喜欢的和觉得写得好的词语(句子),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词语(句子)或者为什么觉得这些词语(句子)写得好并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

5.思考。(1)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么?做个记号,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2)思考课文后的练习题。

6.拓展。查找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作者、背景、体裁等),带到学校跟老师同学交流。另外,预习时运用符号圈点法必须注意:①符号简明醒目,意义明确,稳定,至于用什么符号,可根据各人的爱好而定。如用“ 、 、 ”等;需要认真考虑或理解的地方用“。”,存有疑问用“?”;要特别注意的地方用“”等等。

四、创设预习条件

家庭方面:家长支持配合(如陪同预习、检查签字、鼓励学习)、在老师的指导下把必备的书籍等材料备齐。学校方面:开放图书馆,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借阅图书;除了学生最爱看的书籍外,还必须根据教材各单元专题特点搞好班级图书角的建设;班级合作小组编排,便于学生预习成果的交流。学生本人:自备字典、词典、教辅工具书(可根据合作小组成员分工携带),专用预习笔记本。

五、设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为了让学习预习的兴趣更浓厚,动力更强劲,精神更饱满,加强激励手段也是很必要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欢乐,从未体验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就会有收获,这无疑对自己是一种鼓励,他们会感到学习的快乐,产生学习的欲望,不断去追求这样的快乐,因此教师要重视鼓励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的合作预习评价,教师的评价和家长的评价。评价要突出差异性,不可以同一标准来度量。教师如何来评价学生的预习效果,笔者认为要突出学生的过程性学习,不可按照结果片面来衡量,要激发每个学生对预习的兴趣。

在课中评价鼓励:课堂上,要时时检查预习。教师讲解时,对认真预习、正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随时予以表扬,肯定其预习的成功,教师的表扬是一味兴奋剂,使学生整节课都会处于兴奋状态;对疏于预习、每每在课堂问答中张口结舌的学生,则予以婉劝和适当批评。在课后评价激励:通过设立预习“星级评比栏”,根据学生每次预习的情况进行评比加星,并定期评选出预习小能手给予奖励。

总而言之,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配套措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有百利无一害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未来进行终身学习的基础。

上一篇:体育技能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下一篇:试论土建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