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视野中高校心理咨询的弊端及思考

时间:2022-07-12 12:23:52

本土化视野中高校心理咨询的弊端及思考

【关键词】 本土化;高校;心理咨询;弊端;文化价值;讨论

中图分类号: R749.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8)001-0064-04

“本土化”运动是二十世纪整个第三世界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共同特征,许多学科和领域都在强调学科的本土化问题,以摆脱在世界文化体系生产中的附属状态。在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的以非智力因素理论为代表的心理学本土化的争论正反映了这种愿望。如果说现在的心理学仍有着本土化的重要任务,那么,上世纪80年代末才出现的高校心理咨询,作为心理学新兴的领域,从它的产生到现阶段发展的各个方面,可以说是心理学本土化最不完全、最有争议的一块领地。

1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

心理咨询开始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职业指导运动、心理卫生运动和心理测量运动为标志。20世纪60年代以后,心理咨询开始走向世界,并于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最初兴起的是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84年4月,我国高校第一个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在浙江省湖州师专成立[1]。此后,各个高校相继成立心理咨询机构。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应该谨慎地审视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必然性问题。

首先,理论与其对象的文化适配性要求高校心理咨询理论必须本土化。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是普及高校心理咨询时不得不面对的客观事实,也是不得不努力去改变的弊端。因为,在缺乏文化适配性的前提下,某种事物的普及与推广同该事物的科学程度与实际效果并不具有自然的联系,甚至于,在社会需要迫切而承担机构并不能提供优质、甚至合格的心理咨询人员的条件下,这种普及与推广可能会造成表面的繁荣,掩盖了存在的问题或者转移了人们对更为本质问题的视线。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中所使用的理论及模式,除去思想道德教育代替了部分心理咨询的任务之外,整体上并没有摆脱依赖西方心理咨询理论的移植模式。按照知识社会学的观点,科学知识或理论,尤其是社会科学的知识或理论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心理咨询理论知识,由于其涉及人的价值观与文化性格,更明显地体现了文化的影响,而当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借助其世界文化中心地位获得超越文化的解释权力时,必然会带来基于文化差异的偏差。如何消除这种偏差是高校心理咨询理论自身对本土化提出的必然要求。

按照文化心理学及跨文化心理学的观点,任何个体的复杂而高级的心理和行为,都浸润了他所生存社会的独特文化性格,用超越时空、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原理去认识,用普适的理性原则去解释,只能制造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歪曲和误解。在我国高校心理咨询中,虽然心理咨询理论的源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但是不仅大多数的咨询人员没能找到一种有效的方式加以消除,甚至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推动之下,心理咨询的理论工作者忙于应对怎么满足这种需要,而淡忘了自己所运用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疗法是舶来品,默认了以西方文化为基础产生的心理咨询的理论与疗法能解决东方文化条件下的心理问题。

其次,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也必须要实现本土化。心理咨询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建立在相应的心理咨询理论上的,心理咨询理论适用性受到质疑的同时,其方法的适用性同样也受到了质疑。如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核心是成年期的人格包括变态人格,更多的受儿童期经验的影响,在西方其理论观点遭受最初的质疑后,被普遍接受,但在大部分相对保守的中国人中,这样的观点还是很难被接受的。那么建立在其理论基础上的一些咨询与治疗的方法,如“自由联想”方法的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再如人本主义心理咨询理论认为人具有实现的倾向,在心理咨询方法的采用上应该以非指导性为主要原则,帮助来访者理清其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但不提倡提供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在实际的操作程序与方法上不能做到本土化,考虑到中国大学特有的文化性格、社会习俗及独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种咨询的程序与方法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国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很多来访者都是问题导向的,非指导性的咨询原则和方法会让来访者对心理咨询产生失望。

最后,从当前高校心理咨询的效果来看,高校心理咨询也必然要加快本土化的进程。理论与方法适用性最终的决定因素之一是效果,效果既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的要求,也是最终的检验标准。虽然我国高校在心理咨询工作上投入很大,但从效果总体来看不容乐观。更多时候,高校的心理咨询室成了一个摆设品,没有起到它应起的作用,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学生自杀等一些极端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增加趋势,而学校的心理咨询并没有在预防、发展或干预上显示出应有的作用。当然,学生日趋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与社会结构剧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咨询效果的低效性。或者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认为,正是社会结构剧变所导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重性,才更需要对移植式的心理咨询的本土化加以高度的理论关注与实践努力。

因此,探索并发展本土化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不仅是弥补理论原产地文化与应用对象文化差异的主观努力的方向,也是中国心理咨询的历史使命。

2 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中的弊端:移植与附庸

近几十年来,由于我国社会各方面的飞速发展和学习、就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当中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层出不穷,社会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急迫感期待各种心理援助。与此同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中的许多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提出的一些咨询理论和方法也进入了学术界。心理咨询理论的引入和心理疾病的增加为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沃土。国内很多高校的心理学工作者把这些国外的咨询理论与方法“借用”来帮助重塑中国人的健康心理,但这种借用和理论移植并没有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预期效果。一方面许多大学生明显存在心理问题影响生活与学习,而另一方面很多心理学工作者觉得无用武之地,在求助者和帮助者之间找不到交结点。

当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与疗法在大学生心理问的题解决上屡屡碰壁时,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首先应该从本土化的角度来审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正如杨国枢教授所痛陈的,中国学者所探讨的对象是中国与中国人,所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却几乎全是西方的,这导致无论在研究的数量或质量上都无法追赶西方,也无法形成自己的特色[2]。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心理咨询研究者缺乏本土化的创新。钟友彬提出的“认识领悟疗法”就认为是中国人自己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但像这样的理论或方法创新太少了。

事实上,我国的文化遗产中不乏与人的心理有关的一些内容,如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其养生处世之道适合于做心理咨询和治疗,并对现代人类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诸多启示[3]。但遗憾的是,没有将之发扬光大,而是热衷于翻译更为流行的国外先进理论。波莉.汤因比认为[4],全球化造成了文化殖民主义。这对于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来说,更具警示意义。20多年的高校心理咨询发展与繁荣的过程,正是以一种学术无意识的方式,自觉地将西方(实际上可以说是美国的)的心理咨询理论以一股无法抗拒的潮流的方式蔓延到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以美国人或者欧洲人对现实的心理反应与疾病标准作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反应与疾病诊断标准,甚至心理咨询室的内部格局都以其为榜样。心理咨询所使用的各种方法必须与所要处理的问题相匹配,不能使对象的构建活动脱离对象构建的工具以及对这些工具的批判[5]。

由此可见,本土化的最大敌人不是发展水平低下与处在附属地位的现实,而是处在低水平移植与附属地位而不以之为耻的麻木和学术创新意识的泯灭。只有保持警醒的状态,以一种逼视的眼神审视西方心理咨询理论及其模式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发展与繁荣的正当性,并从东方文化特质与中国当前高校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环境出发,努力探索属于自己文化的心理咨询理论,才有可能避免对本土化问题的麻痹,最终完成本土化的任务。

3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多层次的文化差异

3.1不同而共存的东西方文化特征

美国的心理咨询理论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展示出了在美国社会的良好解释力。美国心理学产生于美国特殊的文化背景中,当这种背景中产生的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美国社会时,它是有效的,但是把这些原理应用到其他社会背景中,就会导致很多误解[6]。例如在传统上,西欧与美国的文化是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指向的,对于成就的认识往往是以个人的成功作为标准的,追求个人的成功是成就动机的一个主要标准。但是在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亚洲文化影响下,中国对个人成就的认识是以集体主义为重要指向的,衡量成就的标准不是依据个人的成功,而是集体的成功。

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按照玛格丽特・米德的理论,相对应的是一种以开拓未来为使命的前喻型文化与以重复过去为使命的后喻型文化的冲突。在米德看来,在后喻型文化中,每一代儿童都能不走样地复制文化形式,而缺少疑问、缺少觉悟则是这种文化得以延续的两个关键条件;在前喻型文化中,代表未来的是孩子,年轻人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他们能在未知的方向中为长者引路,而且在这个世界中,人们已普遍变得乐意接受各种观点相互冲突的书面,而不是正统观念[7]。虽然不能将中国的文化传统视为单一的文化类型,但具有较为典型的后喻型文化的特征却是不争的事实,相对于欧美的社会文化传统而言,这种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的特点尤为明显。

未来,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8]。在很多方面,人们认识到了这种共存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文明的冲突,处在霸权地位的美国文化与欲摆脱附属地位的被支配文化之间必然会形成竞争,对于文化与知识生产标准的争夺会日益剧烈。从这个角度看,心理咨询理论如何清醒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特性,是实现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基本前提。

3.2城市和农村区域的不同文化场景

随着社会经济持续高速度的发展和社会结构转变的加快,我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源于类似欧美的文化场景。但是,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还必须考虑城市与农村、贫困与富足差距加大所带来的问题。这种以城市与农村的对立、支配与被支配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场景是西方的心理咨询理论所未曾涉及的,却是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思考必然要涵盖的。

虽然从传统文化背景角度上看,来自于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当把差异比较的目光从国际转向国内时,可以发现同样是大学生,由于其生活场所的城乡差别,有着不同的亚文化。农村与城市生活场景的差别,最主要的一点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相对于城市是封闭和贫穷的。因此高校的心理咨询实际上不是面临着相同的大学生,或者相同的女生和男生,而首先是来自于城市的大学生和来自于农村的大学生。在面对两种不同的人群时,心理咨询的侧重点和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贫穷等问题,而且他们的自尊心特别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非常要强,因此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更多地倾听他们的倾诉,避免用一些严厉的话语伤害其自尊心;而城市的大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物质丰裕后所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同时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咨询者应更多地给予建议和帮助,指引他们走出心理困惑。

而在现有的西方心理咨询的理论当中,所考虑的场景可能更多的是同样的城市场景中的富有与贫困的人群,并不是我们所要普遍应对的农村与城市的区域文化差别。考虑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是将文化差异的视野转向国内区域时,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所要思考的另一个层面。

3.3中国人个体心理行为的特征

除了国际文化差异与国内区域文化两个层次之外,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还需要对反映在大学生个体身上的“中国人”或者亚洲人所特有的个体性情与心理行为的特征之不同于英语世界大学生的差异进行思考。在具体的咨询实践中,必须考虑这种个体行为与性情倾向系统的差异。如高校心理咨询中常会涉及“非指导性原则”,指的是咨询者要相信来访者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咨询者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倾听来访者倾诉,但不提具体的建议,最后由来访者自己作决定,自己决定应该如何处理自己的问题。显然,这同英美等国家比较直率、比较强调个人的自主意识,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行事的性情特征与心理特征有关。但是如果不假思索地将之运用于我国高校实践中,则可能默认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是同样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事实上,这种个体心理行为特征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马哈蒂尔在评价亚洲人与美国人不同的行为特征时指出,亚洲人一般是以微妙、间接、调解、迂回曲折、非评价、非对抗的方式与其他人一起来追求他们的目标[9]。林语堂认为中国人遇事忍耐、老成温厚、消极避事、超脱老猾、和平主义、知足常乐、因循守旧、幽默滑稽;罗素认为中国人宁静淡泊、死爱面子、喜欢妥协、易屈服于公众舆论、贪心、怯懦与麻木不仁[10]。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儒家文化传统影响甚深的中国人是内敛的、爱面子的、仁义的、服从权威的,而其中“内敛”是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特点,也是与西方人“奔放”性格最不同的特点。所以不得不怀疑“非指导性疗法”对中国人的适用性。要想不犯忽视理论的源产地与应用对象差异的毛病,就需要在面对大学生个体时,充分考虑在传统文化与区域文化影响的个体心理特征的独特性,对咨询的某些原则加以创新。中肯的观点是既要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看成是一个“活人”而不是一个“死人”。同时又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11],把来访者看成是一个“活人”,有其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而不是以理论里规定的某种“抽象人”来对待,因为每个来访者都是不一样的,带着不同的经历和体验。

4 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发展的建议

在本土化探索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咨询自出现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在整体上仍处在有待进一步改进的水平,并且在本土化的尝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争议,影响了对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认识。如分不清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的区别,把良好的服务态度加上给予来访者一些关于疾病的知识当作是在做心理咨询工作;把对群众宣传普及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讲座当作集体心理治疗等[12]。但本土化的努力仍让我们看到希望,关键在于能不能完成一些改变。

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心理咨询重理论而不重本土实践的状况。真正的心理咨询理论只有在现实的土壤中才能形成,没有实践支持,而是一味地以国外的理论为依归,以介绍、解释与验证国外理论为荣,就不可能实现心理咨询的本土化。中国的高校心理咨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过分纠缠于心理咨询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过分强调某一西方先进理论与方法的可适用性,而不关注心理咨询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现阶段,对什么是心理咨询的关注超过了具体应该怎样做心理咨询和怎样普及心理咨询的关注。这就造成了精通咨询理论的人忙于讨论理论上的问题而没有具体的实践,不懂咨询理论的人则通过热线、面谈等多种形式从事实践工作的局面。

第二,要突破以高校心理咨询为心理咨询主要阵地,只针对大学生的局面。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的心理咨询不能只在大中城市内发展,只在大中小院校普及,而在农村和偏远地区没有普及。除了一些高校有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教师外,心理咨询门诊一般都依附在大医院或者精神病医院,社会上很少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而这些机构对于受社会转型带来巨大精神压力与折磨的群体而言,对于离开高校的大学生而言,数量太少,这种模式不符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可以继续扩大一些公益辅导机构的帮助力度,尽可能增加辅导机构的数量。但同时要考虑辅导质量,因为很多这些机构的存在更多的是出于宣传的因素,对于咨询人员的选择和咨询的质量没有足够的保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诊所也可以像一些专科性的医疗机构一样开设,行政机关在开设申请过程中做好监管工作。

第三,完善高校心理咨询的法律和制度保证,严格心理咨询事业的准入条件。作为一项严肃的科学事业,对于人的发展与生存而言,心理咨询对于人之心理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医疗卫生事业对于人之生理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师的培训缺乏国家统一的标准与管理办法,不同的部门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制定出了不同的行业标准与执业要求,缺少法律和制度上的保证。唯一可以让业界认可的,就只有一些心理咨询师的从业守则,但是这些守则对心理咨询师的限制更多的是一种道德和责任上的限制。如果医院出现医疗事故,患者可以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心理咨询来访者则很难找到可以维护自己权益的武器,这既使得一些不合格的人员继续呆在心理咨询领域中,也使很多来访者对心理咨询失望。

参考文献

1 樊富民.我国高校心理咨询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青年研究报告,1993,4:31-36.

2 杨国枢,文崇一.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本土化.台湾:中国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2.152.

3 曹鸣岐.道家思想与心理咨询的本土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176-178.

4 波莉・汤因比.谁害怕全球文化?载于威尔・赫斯顿,安东尼・吉登斯.编.在边缘:全球资本主义生活.北京:三联书店,2003.263.

5 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3.

6 肯尼迪.成功的代价:我们的单一文化科学.转引自:叶浩生.心理学:世纪之交的困惑与争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27-32.

7 玛格丽特・米德.代沟.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121-122.

8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2.

9 塞缪尔・享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2.

10 辜鸿铭.中国人与外国人―世界各国人的性格与文化侃谈.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204.

11 刘晓明,王丽荣.心理教育中的价值中立与价值蕴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1:119-124.

12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

2006-12-10收稿, 2007-06-11修回

上一篇:云南地区男性避孕针对象抑郁焦虑状况调查 下一篇:对一例自杀未遂贫困生的叙事疗法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