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时间:2022-07-12 10:01:10

论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摘要】“善行河北”是河北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全新主题道德实践活动,聚焦于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弘扬雷锋精神。“善”指存善念,讲道德,知荣辱,树新风;“行”指勇于实践,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其主要内容包括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敬老等,都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具有独特的社会实践价值,对于河北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善行河北 传统美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拥有上千年的文明,孕育和滋养了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美德,这些传统美德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愈加散发着人文价值和独特魅力,弥足珍贵,值得现代人学习和借鉴。而“善行河北”主题实践活动,不仅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而且对新时期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善行河北”主题活动的基本内涵

“善行河北”是始于2012年的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主要目标是在社会上形成互助友爱、诚实守信、尊老敬老的良好社会风气,并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弘扬正能量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依归。

2012年1月31日,河北省文明委在第十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对“善行河北”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具体来说,“善”指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吸收丰富的养分,以“厚德重义”的河北历史文化为主要理论载体,形成知荣辱、懂兴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鼓励大众提高道德水平,形成秩序井然、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行”是指注重实践,让公众严格要求自己,从身边的事情出发,从平凡的小事出发,积极践行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终的目标是鼓励大家做乐于助人的河北人、做诚实守信的河北人、做孝老敬老的河北人。通过活动的开展,将在全社会形成以助人为乐为荣,以冷漠待人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实践承诺为荣,以背信弃义为耻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瞄准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各种问题,确定了活动的重点方向,倡导理想道德,尽力架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热心帮助别人,互助友爱,反对不闻不看,置之不理;二是倡导人们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能够遵守承诺和信用,反对坑蒙拐骗,危害大众;三是倡导人们尊老敬老,懂得报答父母恩情,尽力赡养,反对视而不见,冷漠对待。

在开展“善行河北”活动中,为了将其贯彻得细致、扎实,将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以“互助、诚信、孝敬”为活动内容和行动标准,从活动内容出发,践行“善行河北”教育实践活动。同时还做出规定,在进行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城市的评选活动中,要将“善行河北”主题内容作为评测标准与选择条件。要求各级各类生产经营和对外服务窗口,都要做到有约必践,讲究信誉,坚决杜绝缺乏诚信的职业道德问题。围绕该项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人群参与进来,发扬各级各类宣传文化阵地的独特作用,营造引导活动有效开展的舆论导向和社会氛围。

“善行河北”主题活动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

乐于助人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延续。乐于助人指一个人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扶危济困,救死扶伤,并将这些事情当作快乐的事情来看待。对乐于助人行为的提倡,是社会对人类这种高尚行为与思想的肯定与褒奖。具体来说,这种乐于助人的行为反映了中国人的“仁义”之心。仁义,是中华民族传承至今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表现在圣人的演说与著作中。中国古代的文化流派很多,但是不论何种派别,都将其作为本派理想的重点思想进行宣扬和发展。

乐于助人的本质是“爱”人。首先看儒家代表人物的仁爱思想与乐于助人的内在联系和传承。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他们主张“仁义爱人”,如“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述要点是在将爱广施于人。孔子的仁爱,有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由开始对家人、朋友的爱扩展至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而孟子的仁爱思想主要表现为“亲亲”、“仁民”、“爱物”。“亲亲”的意思是指人要爱护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只有以对亲人的感情作为基础,才能够养成博爱之心,逐渐扩展而关爱和帮助其他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护,更别提对别人的爱护了。除了儒家,墨家对于仁爱待人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兼爱”、“非攻”。“兼爱”的含义指对待社会大众要一视同仁,不能区别对待,要在平等对待他人的基础上实现广泛的爱,这种理念与孔孟的主张如出一辙。只不过孔孟将这种博大的爱作了层层递进和细化。《礼记》中记载:“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仁爱,不仅指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关爱的感情,还将其扩展为对于社会大众和国家的关爱之心。而当每个人都能够以仁爱之心对待别人时,以帮助别人为快乐,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成为一个互助友爱、和睦温馨的大家庭,这是中国人千百年孜孜以求的完美社会理想。

由此可见,“善行河北”中乐于助人理念的提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拓展与发扬,在现代化程度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的社会仍旧需要乐于助人的精神广泛传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人文氛围,因此,该理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诚实守信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弘扬。诚实守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诚实而不欺骗,这个集中在个人的自我修养和内在品德方面,是一种内在的修为和道德境界;二是指人与人之间互相信任的关系,这是一种外在的和谐关系,即对他人具有基本的信任感;三是信守诺言,即许诺人严格遵守对他人的承诺,表现了许诺人对自身行为规范的内在要求,是一种个人品质的体现。诚实守信,指一种做人的品德,即真诚实在,信守诺言,心口如一,没有欺骗。我国从古至今,针对诚实守信,有很多的名言警句流传下来,如“一言九鼎”、“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均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诚实与信用两种品格的重视和推崇。而我国文献中关于“信用”的最早记载,则是商汤伐桀时,所说的“尔无不信,朕不食言”。商汤这句话的意思,是让人们相信他对诺言的重视和遵守。之后,儒家圣贤孔子发表了“言必信,行必果”的言论,认为在与朋友交往时,言而有信是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道德。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更别提能交到朋友了。而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为信。”只有一个人有信用,才能说他具备善德。在儒家圣贤的眼中,诚实守信是值得提倡和遵循的道德标准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道德根基和灵魂,被传承至今而不过时。当前,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依旧需要人们对信用的遵守和诺言的践行,这是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而诚实守信更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所应该遵守的商业理念,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国民经济良性有序运转具有重要的作用。

孝老敬老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孝敬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对于“孝”,在古书《尔雅》中这样解释:“善父母为孝。”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善待父母是为孝。在中国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孝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儒家将其吸收并阐发为非常规范完整的有关孝的伦理道德,主要内容为:子女要在平日的生活中要对父母予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要考虑父母的饮食是否习惯和周全,要尽心竭力地伺候父母,当父母生病时,要积极地延请名医,开具药方,抓药,知道父母身体恢复健康。而针对照顾和关心父母一些细节的问题,古人也做出了重要的规定和阐述,比如,在《礼记・曲礼上》中,作出了这样的规定:“凡为人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也即要对父母的居所、生活等各个方面都要注意,务必让父母生活舒适愉快。而还有一些人对父母的恩情也表达了时不我待之意。如《诗经・小雅・蓼莪》中说:“……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段话是说,对于父母的养育之情,子女做好了报答的准备,却没想到天降灾祸,难以再报答,表现了无尽的哀伤与悔恨之意。而对于人们那些不孝顺的行为,古人也非常痛恨。孟子曾指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 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列举了五种不孝的行为,说明了赡养、照顾父母,让父母安享晚年,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果人们做出了以上不孝的行为,会受到人们的谴责和批评。除了儒家学者在义理中重点强调和阐释“孝”的重要性,很多朝代的帝王也将孝作为立国治国之本,以孝治理天下,甚至将孝列为国家选拔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孝廉”是汉武帝时为选拔人才而开设的察举考试,以“孝顺亲长、廉能正直”为主要考察目标,主要将孝顺作为官员选拔和任命的标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对孝的推崇和重视。而当前社会处于改革关键期和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生活压力增大,在繁忙劳碌的工作和奔波中,忽略了对家庭、亲情的呵护与坚守,减少了对父母的牵挂,这些都违背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孝老敬老理念,亟需得到改变,“善行河北”主题活动则提供了一个改善与扭转的契机。

推进“善行河北”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

“善行河北”既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下转256页)( 上接185页)道德的实践活动,也是对河北人文精神的重塑与建构,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更是认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内涵丰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将思想与行为统一于外在实践中。该活动着重强调善与行的统一,认为人心中的善念必须与行动统一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合力,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善行河北”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浓缩。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表现为“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其中,“仁”是最基本的理念,它的含义是止于至善,最终归结为“善”字,由此可见,善是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价值观。“善行河北”理念的提出,是从传统文化中深入挖掘善的根源和内涵,与燕赵大地自古以来“尚德重义、古朴厚重”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传承了历史文化的精髓,从社会文明的进步和实践出发,准确定位了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以“善”为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体系。这是从河北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而提出的人文理论,对净化人们的心灵,肃清社会风气,提高公众对社会的信任感,调节人际关系,提高公民整体道德素质水平,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善行河北”明晰了社会价值导向,有助于纠正不良风气。“善行河北”是对社会风气的规范与修正,具有明确的示范作用。社会风气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价值取向,直观地反映了公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塑造人们高尚的道德情操,带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也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促进作用;而不良的社会风气,则会使人们滋生消极的负面情绪,摧毁人们对社会的希望和信心,破坏健康良好的社会秩序,腐蚀积极向上的社会机体,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和长远发展非常不利。

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多种价值观的出现,人们失去了心中的信仰,忙于追逐现实利益,迷失了本心,逐渐放弃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包括乐于助人、诚信、孝道等中国传统思想和伦理均受到了现实的冲击,被一些人抛弃和淡忘,出现了道德滑坡、人们期盼道德良知的社会氛围。善行河北是在全省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公民道德建设活动。

“善行河北”活动的提出和推广,对于匡正社会风气,荡涤污泥浊水,营造正确的精神文化价值和舆论氛围,提高河北省内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关键意义;“善行河北”凸显了新时期河北的时代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具有思想引领作用,鼓励全社会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树立正确价值理念,激发潜能,抢抓时代机遇,努力拼搏奋斗,为建设经济强省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内在的文化驱动。

“善行河北”是一种文化建设行为,有助于河北文化健康发展。“善行河北”从思想道德出发,落脚于日常行动中,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是需要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积极行动和践行的文化建设工程。作为河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的有力载体,是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有助于提升全省的文化内涵。善是人心之初,并无大小,更无止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也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一直在影响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成长,有助于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与各项事业的顺利发展,是需要长期坚持、不断积累、反复实践的活动。只有将这项道德实践活动长期坚持下来,才能充分发挥其文化熏陶、文化影响和文化制约作用,督促公众以良好的品性、积极的行动推动和维护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促进河北文化建设在良性的轨道上运行和发展。“善行河北”实践活动内涵丰富,是河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能够促进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纠正目前存在的各种不良社会风气。在长期的实践中,其思想文化内涵将得到充实,系统完善的道德建设机制将得到确立,从而使河北省的道德建设呈现常态化与长效化的局面。

结语

“善行河北”活动中所提倡的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孝老敬老等内容及理念与中华传统美德是前后相继、一脉相承的,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我国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载体,对于营造良好、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一项利在当代、泽惠后世的公民道德实践活动,需要全民行动起来,广泛参与,才能取得理想的实践效果。在践行“善行河北”活动中,只有准确把握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努力宣扬其独特的人文价值观,才能在推广过程中收获丰硕的成果,形成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道德品牌和价值体系,树立健康而充满活力的河北人民形象,以德动人、以善感人,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作者为平顶山尧文化研究中心宗教文化研究室副教授)

责编 /张蕾

上一篇:中日文化交流中往来物的研究价值 下一篇:关于“如何让课堂效率得到提升”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