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02:18:01

基于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思考

Reflect on Ancient Books Protection in College Libraries

Guo Jinzhong; Tang Yubin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542800,China)

摘要: 古籍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因而加强对古籍保护、开发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高校图书馆在古籍保护、开发和利用方面提出建议。

Abstract: The ancient books is the treasure of traditio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protection and exploitation of the ancient books in college libraries at the present. The author protects to work an existent question to the ancient books and made further analysis. I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cientificprotecting ancient books.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古籍 保护 数字化

Key words: college libraries; ancient books; protecton; digital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319-02

0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古代文化,丰富的文化典籍一直是我们民族宝贵的财富。古籍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和充沛的文化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文献典籍,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文化软实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是我国主要的古籍收藏机构之一,保护和利用好这些珍贵的文献典籍,是高校图书馆应尽的职责。

古籍保护工作就像是医院的急诊抢救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怠慢和失误。从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以来,高校图书馆对古籍保护做了大量工作,但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和加强,理应做到科学规划,酌情采取有效的新措施,力争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1高校图书馆古籍现状

目前,古籍保护工作虽得到了相应的重视,但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仍存在问题,例如技术设备不齐、管理方式不善、资金支持不够和专业人才欠缺等。

1.1 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技术设备的欠缺古籍与大自然中的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力,它的衰老与周围的环境、温度、湿度、空气的洁净度和紫外线含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保存条件不好,其损毁就会大大加速。根据国家图书馆的专家介绍,如果开启国家图书馆古籍特藏库的大门,令所藏珍品与外界接触,其寿命将缩短20-30年。[1]图书保护的最佳温度是16-22摄氏度,相对的湿度为45%-60%,同时要求湿、温度要24小时恒定。可见,这就应为古籍库配备优良的恒温、恒湿空调机或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目前,除了几所重点高校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库都没能达到恒温、恒湿的要求,甚至连普通的空调机都没能配有,更谈不上装备检测纸张纤维的生物显微镜和体视显微镜了。显然,虫灾和酸化也在不断摧残着古籍的生命。

1.2 古籍保护宏观管理的缺失古籍和文物一样都为中华文明的魁宝,但在管理制度上却远没有文物健全,甚至还有部分高校图书馆根本没有专门的古籍库,可怜的古籍依然躺在被遗忘的角落,湮没于灰尘之中,生存状况堪忧。如今,多数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存在着底数不清,即数量和破损的情况,这些情况都不能弄清楚,保护工作很难开展,破损古籍也很难得到及时补救,而一旦错过了最佳修复时期,破损就日趋严重,最终导致废弃。当前,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没有制定相关的古籍管理法则,也没有什么有效的条款约束,甚至还有“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现象,因此就出现了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停滞不前的状况。

1.3 古籍保护资金的欠缺古籍的修复需要大批的资金,据了解,现在的市面上修复一册古籍大约需要花300元左右,就拿地方高校图书馆来说,若馆藏古籍为5000本,以五分之二的破损率计算,就有2000本古籍将要修复,光是修复就需花将近60万。每年还要不断的添购新书、增加设备等,作为正处发展中的地方高校图书馆,也只能爱莫能助了。更不用说为古籍书库安装恒温、恒湿的中央空调系统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便是许多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的主要原因。

1.4 古籍保护专业人才的匮乏修复残破古籍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也称之为“原生性保护”,是一种特殊的技术,它艰辛而繁琐,是我国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我国只在建国初期有过类似的培训班,也曾培训过不少专业人才,后因此项工作未能得到社会重视、就业面窄、工作单一、待遇低等原因,随着老一辈技师的退休,古籍修复人才就寥寥无几了。这一人才的匮乏,严重影响了当前的古籍保护工作,据统计,目前,全国古籍修复人才不到100人,其中高校才10余人,除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少数名校图书馆外,其余的高校图书馆压根就没有配备专业的修复人员,而那些配有的专业修复人员的高校图书馆,人员也很少,与大批量需要修复的文献相比,也只是杯水车薪。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有150万册古籍,依靠现有的古籍修复人员,修复好所有的破损古籍需要花3750年。[2]

2古籍保护的几点措施

拯救古籍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历史使命,如何才能依靠有限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这些珍贵的文献,使其充分显示它的利用价值,文章在此提出几点措施。

2.1 制订古籍保护的有效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古籍保护工作中,高校图书馆首先要制订出严格的库房制度,由专人全权负责管理书库,包括古籍的出库和回收、古籍的排架整理、修复、防虫、防潮、防晒、防尘等一系列的保护工作,其中还包括对库房工作的全面监督。它的每一项都设有专人负责,这样才能做到职责分明、分工合理、与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签好责任状,避免管理模糊,责权不分,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细致化、科学化、系统化。同时,还要加强各个制度的约束力,如“善本书库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书库管理员职责,善本的出入登记,书库电源管理、污染物品控制、温度湿度的记录、卫生清洁、定期投放防虫草药、文献开发整理与登记、非书库管理员入库规定、特殊情况下工作人员的应急办法等具体细则,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古籍保护人员对古籍保存、保护工作的必要手段。

2.2 加强古籍保护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了延长古籍的寿命,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修复是为长期保存创造条件,也为研究、使用奠定基础。 高校图书馆作为古籍保护的重点单位之一,在没有足够经费把破损古籍交于市场修复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应自己建立起一支技术过硬、思想先进的专业队伍,而当前的高校图书馆,高素质人才较多,要培养出一批修复人员也并不是难办的事,目前国家图书馆与北京大学已达成协议,开设古籍鉴定的本科课程,同时招收古籍鉴定与保护方向的研究生。其它高校图书馆可依据自身条件,积极联系相关院系开设课程,培养古籍的后备人才,此举还可以提高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3]再者,高校图书馆在每年的人才引进中,可直接从专业院校毕业生中引进古籍整理、古籍修复等专业人才,然后由这些专业人士给全馆的在职人员进行梯次培训,也是解决办法之一。另外,高校图书馆每年也可送一部分人员去参加“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力争动员全馆人员共同提高专业素质。当然,古籍保护除了专业修复人员外,还必须配备具有生物、化学、计算机等技能人才,这样才能使修复、防虫、防潮、防火、防尘等工作更专业、更科学,尤其对古籍数字化开发利用等诸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使典藏文献更具价值。

2.3 古籍数字化的再生保护和利用在这科技飞速发展的数字化时代,利用信息技术对古籍进行再生性保护,是保护和利用古籍的良好途径。因为,对古籍实施数字化可以令珍稀古籍化身千万,读者可以在不翻阅原书的情况下进行阅读和使用,从而彻底颠覆古籍保护“重藏轻用”的习惯,真正实现了古籍为用而藏的原则。[4]

古籍因为时代久远而残缺、破损,文字古奥,内容深厚,且数量巨大,使得古籍数字化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浩瀚工程。[5]但随着CALIS古籍联合编目数据库的建立,高校图书馆的古籍保护取得了一项巨大成就,其前景也尤为乐观。早在2003年12月中旬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就正式启动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9家古籍藏书量较大的图书馆作为成员馆,现已有更多的成员馆提交了古籍资料。CALIS古籍联合编目系统功能设计完备,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扩展性,经过这几年的实际运行证明效果良好。古籍文献数字化后,古籍文献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读者无需为查阅古籍而花费大量时间和财力奔波各地、穿梭各馆,只需轻点一下鼠标,古籍文献信息即可一览无余。对于古籍珍本乃至孤本,一旦损坏将造成难以换回的损失,而通过古籍数字化后,人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机来阅读数字化的古籍,看到的是和原版一模一样,且又不会造成对古籍的损坏。另一方面,这些数字产品容易保护,可达到永久的目的。古籍文献数字化后,读者可诚信倍增,使更多、更有价值的古籍文献焕发新的生命力,使更多的人能更方便、更快捷的充分利用古籍文献,使高校图书馆的古籍尽显利用价值。

再者,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采取缩微技术来对古籍进行再生性利用,即运用现代技术建立馆藏古籍档案,它就是使用照相技术,将纸质文献转换到缩微胶片,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自动化处理、保存、检索、再现和复制还原,它的好处就是成本低、存储密度大、而且保存时间长、技术成熟,这对于我们地方院校来说是一个经济可行的好方法。

3结束语

古籍是祖先留给我们和子孙后代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一个内容无比丰富又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的文化宝库。古籍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也将体现数字信息技术与人为文精神的融合。保护、开发、利用好古籍,是高校图书馆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高校图书馆要积极行动起来,竭尽全力把古籍保护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甘大明.保护古籍传承文[J].中外文化交流,2007(6).

[2]李雄飞,吴晓云.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

[3]何艳艳.浅谈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7).

[4]程仁桃,杨健.高校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现状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

[5]涂湘波.古籍文献数字化中的图书馆人文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7).

上一篇:一种治疗烧烫伤软膏的制备 下一篇:宝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探